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方社会正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除去对身份产生的历史性考虑之外,还需探讨当前身份冲突的广泛性与激烈性产生的共时建构因素。通过探讨身份变动的原因,追溯身份与情感的关系,分析情感对社会身份建构的影响、作用以及驱动身份的方式,指出身份建构是以情感作为产生前提、加工中介和呈现效果的过程,并分析了由情感驱动的自我身份、他人身份和国家身份引起的西方社会身份话语冲突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和身份叙事等方面探讨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结合对法侬、奈保尔等后殖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身份在批评理论中之挪用的分析,指出身份本身就与社会、文化、民族、种族等重大问题不可分割,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主体性发展和文化身份认同的组成要素,指出由于同一和差异力量的不均衡,在东西方跨文化传播中,其二元对立思维带来了传播实践中的霸权和认同危机。数字技术虽然带给个体更多的自由,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利益集团的控制。文化身份认同的建设须建立在文化问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主体性发展和文化身份认同的组成要素,指出由于同一和差异力量的不均衡,在东西方跨文化传播中,其二元对立思维带来了传播实践中的霸权和认同危机.数字技术虽然带给个体更多的自由,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利益集团的控制.文化身份认同的建设须建立在文化间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合法化语码理论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社会教育学领域,是基于自主性、密度性、专门性、语义性、时间性五个维度的一套理论分析工具,为身份建构的个体化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首先尝试探讨语言社会功能与个体身份建构的关系;接着从认知关系与社会关系两个维度考察精神科医生话语身份在词汇语法、语篇语义、语境三个层级的示例化表征,旨在彰显知识在个体编码取向划分中的重要作用,丰富身份建构的拓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多重身份和身份确认失败上.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认同身份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融合问题,以及身份确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化具有身份建构的功能。文章对近二十年来西方语言、文化、身份三者关系的研究阶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语言、文化的视角介绍了身份概念、身份建构理论,并探讨了西方身份问题研究对国内身份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针对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问题,对她的著作及其他研究进行文献分析。研究认为,朱迪斯·巴特勒将性别身份构建视为反复操演的的流动状态,是一种对文化所发出的性别指令做出的响应,该理论颠覆了传统性别身份的建构概念,使得框架下性别特征的参数都能得到自由组合;进而重塑规范,以此探讨生理性别的文化建构性,分析性别操演内涵的三个维度表征,话语权的操控是性别操演理论的语言维度,其规范话语生成的性别主体,产生关于性别特征的现实,性别操演的仪式维度指性别身份在时间区间内重复性别规范体系过程中确立的,性别操演的戏剧维度指任何一种社会性别都是不稳定的,表演性质的和去自然化的;审视性别操演理论中的“戏仿”在打破二元传统性别体系中的作用,男性或女性的男性化或女性化行为和意识形态这一性别表达并没有依托性别身份传递出来,将性别范畴扩大化及多样化来实现消解性别,探索解决性别身份问题的有效方式,性别操演理论从解构本体论入手认为性别身份是通过反复操演处于飘忽不定的非静止状态,性别是流动性和过程性的操演行为,是在建构和结构循环中被赋予文化内核,这为身份认知构建提供了新的路径以及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社会,身份关系及契约关系都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两个重点.对于古代中国,身份关系一直是由儒家的“礼”所调整,鉴于儒学的发达与较高的传承度,我们今天很容易就能从大量的古籍与相关学术文献中了解古代中国身份关系的全貌,但对于古代契约关系我们却鲜有系统地了解.以中国古代契约之存在基础为出发点,从社会思想、制度保障及立约手段三个层面来认识中国古代契约活动,揭示“诚信”、古代民事法律和立约保障方式三者在中国古代契约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民身份是当代多学科研究的焦点,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还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尽管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差异主要局限在公民地位、权利、义务等外部特征,公民身份的内在属性——"公民性"没有变化。当代公民身份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诸如女性公民身份、亲密公民身份、文化公民身份、生态公民身份等,这些形态的公民身份形态拓展了公民的外延,使之从主流群体拓展到非主流群体,从公共领域拓展到私人领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些拓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民身份的内涵,只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在内涵上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1.
小说<一个叫亨利的名人>中,主人翁亨利·斯玛特的身份建构是作品的主题之一.亨利的爱尔兰人身份建构经历了从个体身份建构到文化身份建构的过程.个人姓名、爱尔兰地理、风俗、社会生活、宗教、爱尔兰语言以及亨利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经历都是亨利身份建构中所涉及的诸要素.这些要素在后殖民语境中的身份建构过程里突显张力.在特殊的语境中,亨利的身份建构呈现出否定性和经历式的构建特征.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理论的学说在论及刑法中的特殊主体时,一般认为以特殊主体为犯罪成立条件或刑罚加减事由的身份犯可以其形成方式的不同而划分为自然身份犯和法定身份犯,其中自然身份犯中的自然身份主体的形成来源于诸如男女性别、亲属等自然事实。本文通过严密的论证,阐明了刑法中自然身份及自然身份犯的概念在理论上是不妥当的,应从理论中予以剔除。  相似文献   

13.
女书是世界上惟一的女性文字,是女性身份建构的途径之一。作为女性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女书的出现标志着女性身份建构的开始。在女书作品中,女性试图通过强化女性身份、颂扬姊妹情谊、再现女性生活、重塑女性形象等方式来实现身份认同,建构女性集体身份。在后现代社会,身份蕴藏了权力,人人都参与互相界定的游戏。因此,女性必须接纳一个“有意义的他者”,获得男性的认同,才能最终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以及相互承认。  相似文献   

14.
家政业是我国农村妇女向城市转移就业的重要产业。因此,家政工职业身份建构的中观组织实践与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后的工作与生活质量高度相关,也是该议题从宏观政策最终体现为微观个体意识的重要落脚点。本文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提出了三类组织化实践路径,分别为企业组织路径、公益组织路径和群团组织路径。三类组织基于各自的立场与目标,分别强调家政工的性别身份、处于“草根”社会结构位置的流动劳动者和传统产业劳动者等多元但彼此独立的职业身份。但为了回应家政群体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及身份理论机制,宏观维度的政策与制度需要整合不同组织的立场诉求与实践,将多元组织化实践下的家政工多元身份最终整合为统一、稳定的职业化身份,以作为家政产业深化发展、提质扩容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的同时,也指出了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利用方面的可能影响。最后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公民身份是对国家与公民关系的描述,尤其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它是一个建构性的历史概念,其建构受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通过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不同的核心价值观由于对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和观点不同,导致对公民身份权责关系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公民身份。但要明确的是,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并不能等同于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执政党应当发挥党的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形成面向全体公民的、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在多元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公民身份建构中的途径主要包括:在国家层面,充分发挥社会核心价值观对公民身份的制度设计的导向作用;在社会层面,社会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引导公民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公民身份建构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空间;在公民层面,主要从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两方面的教育着手,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公民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7.
基于建构论视角和893份农民工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表明,农民工身份意识趋于模糊化;主观经济地位的感知、与城里居民互动维度下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距离、制度重要性的感知,均对农民工身份意识发挥显著作用;客观经济地位以及代际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设立人事诉讼程序已经成为适应法律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建构人事诉讼程序有良好的基础,司法改革的进行为人事诉讼程序的建构提供了契机。人事诉讼程序的建构有利于促进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适应日益复杂的身份关系纠纷解决的需要,有利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同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19.
祖籍东北的台湾作家齐邦媛以其传记式小说《巨流河》书写了作家个体生命对宏大历史景观的审视和记录,作者发掘和展示了其对战争、家庭、成长、政治等诸多话题的思考,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小说中的人物身份问题.在小说《巨流河》中,除了建立在亲属伦理关系上的人物家庭身份,作者还成功地勾勒了三类能被清晰指认的人物身份——民族身份、知识分子身份和"流亡者"身份,文章探析了该小说中人物各类身份的建构过程,以及这些身份在不同处境中的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20.
"身份"是民法史上的重要概念,其概念演变大致经历了从人格的构成要素到逐步取得独立的地位,成为影响行为能力的因素,并最终成为人们在交易活动中所处不利地位的代名词。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可以对"身份"进行不同的分类,如自然的身份与人为的身份、正身份与负身份等。这些分类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身份"概念的内涵变迁的线索,并为研究不同的"身份"在民法史上发挥着怎样的功能提供了基础。"身份"在民法史上最重要的功能莫过于通过人的区分来组织社会和通过"本质"层次的自然的身份复兴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当代,"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又给"身份"发挥新的法则区分、倾斜适用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由法律基于"秩序"层次上的自然的身份对权利义务关系做出某种平衡与调整,对于构建正义的法律秩序显得十分必要。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