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秧歌剧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是革命文艺与民间文艺结合后的成果.它曾被用来图解<讲话>精神、教育群众,但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延安和东北解放区的秧歌剧在主题侧重点上、借鉴民间文艺的内容上呈现出不同.  相似文献   

2.
解放区民歌体诗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曾经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但由于太注重功利性宣传而没有处理好一系列理论问题,对民歌语言的简单模仿导致对诗歌本体的消解和对创作主体的放逐,作者与接受者文化水平的相对低下使作品很难经得起历史检验.  相似文献   

3.
“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据说,这个口号是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时提出,并得到了多数诗人的赞同和响应。综观古典诗歌三千年间的复变历程以及“五四”新诗歌产生和发展的情况,这口号是符合诗歌发展规律的,是正确的。不幸的是,正确认识的取得,并没有成为新诗歌健康发展的起点。相反,从那时起,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更尤其是由于  相似文献   

4.
建安诗歌民歌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诗史上,文人诗歌同民歌结合得最为紧密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汉末建安时期,一个是盛、中唐的天宝、元和时期,以建安时期最为突出。建安诗人从周民歌中摄取养料,更直接地感受着汉乐府民歌的熏陶,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遵循着乐府民歌化路线。从而,具有与汉代文人诗迥然不同的新成就新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白、杜甫关于诗歌理论的见解,有的见于他们论诗专篇,有的比较零散,搜集研究他们的这些诗歌理论,并比较其异同,对于借鉴他们的经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荀子与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分析和比较,从两位哲人都关注的教育必要性和可能性、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道德义务四个方面探索他们道德教育思想的同与异,从中了解中西文化的共性与差异,从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民歌是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柯尔克孜人民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曾有“奇妙之口”的美称。他们不论男女老幼,在劳动之余,或逢年过节,或在各种喜庆,都要弹奏“库姆孜”(一种弹奏乐器),唱着优美的民歌,跳起活泼的舞蹈,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这已成为柯尔克孜族的一种主要的民族特色。民歌,柯尔克孜语叫“伊尔”。它产生于民间,由“伊尔奇”(民间歌手)、“库姆孜奇”(库姆孜演奏者)、“阿肯”(民间说唱诗人)和“玛纳斯奇”(玛纳斯歌手)等搜集、整理、艺术加工后,通过他们的演唱,又流传到民间。另外,还有一类民歌源于歌手和青年男女的即兴歌唱。这类民歌既无定谱又无定词,可以任意发挥,即景生情,即情成歌。  相似文献   

8.
藏族汉语诗歌是藏族文学是汉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另一方面,藏族民间文学,尤其是藏族民歌,仍然是它一个重要的文学资源.从藏族汉语诗歌产生之初,直至当下的藏族汉语诗歌创作,民歌都是它的重要传统,体现出它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歌是蒙古人交际的工具、心灵的朋友。但是,由于马背上的蒙古人十三世纪才有了自己的文字,由于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没有使他们形成固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不会产生搜集记录民歌的专门机构、人员,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的民歌大都失传了,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发生了变异,很难看到其原貌和断定其产生的确切时代。这是研究古代蒙古民歌最大的困难。此前国内外出版的几部蒙古文学史关于古代蒙古民歌的论述大都简括笼统,一些颇有分量的专著也缺乏明晰的史的脉络,恐怕都与这一难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社群主义作为新自由主义的批评者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一股思潮,但它和同是自由主义的敌人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文从二者之间的概念及其历史思想渊源以及对"自我与社群"和"权利与美德"的理解等方面比较了二者的异同,以期不至于混淆二者。  相似文献   

11.
<正>藏族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可谓“西藏的历史有多长,民歌的源头就有多长,甚至更长.因为在那些没有历史,没有宗教,没有书本的原始时代,先民们的歌声就在雅鲁藏布江两岸回旋,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之间震荡.”据藏文史书《拉达克王统世系》记载:远在雅隆部落首领德晓勒时期,(约公元二世纪左右就“歌舞盛行”.遗憾的是因为当时没有文字,不能记下具体的歌谣来,使后人无法考究.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古代诗坛上,有两株带着朝露、散发着馨香的鲜花,这便是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它们是两汉诗歌的精华.汉乐府民歌来源于汉代乐府机关收集的民间歌辞,现在保存下来的多是东汉中后期的作品,最完整的一部总集是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萧统的《昭明文选》,作者是东汉后期桓、灵之际的一些下层知识分子.本文欲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方法等方面,浅析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国统区妇女救国会和妇女抗日救亡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国统区妇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自1935年11月,全国第一个救国会组织——南京妇女救国会成立后,上海、北平、天津等各地妇救会纷纷建立。在妇救会的领导和组织下,国统区广大妇女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为支援绥远抗战竭尽全力;为争得爱国救国的权利出入囹圄无所惧。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巾帼英雄们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至今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建国以后出版的文学史,也很少提及他的诗作,近几年来的现代文学研究虽然触及到很多以前未引起重视的作家作品,但研究冯至诗歌的文章,还很少见。实际上,冯至的诗作,具有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不乏佳章妙什。在中国新诗史上应当给诗人及其诗歌以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人民喜歌善舞,因此藏族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根据藏文史书《拉达克王系》记载:远在雅隆部落首领德学勤时期,约公元二世纪后半期,“歌舞已发展起来”。其民歌体裁,按现在藏族分法,一般可分为“鲁”体和“谐”体两大类。“鲁”体民歌产生较早,“谐”体民歌产生较晚。但是“谐”体民歌  相似文献   

16.
一国之盛衰存亡视乎其国学制之良否以为断此古今中外不易之定义也我国学制以上古三代为最善前次石先生已言其概兹更申言古今学制之異同蓋学制缘政体而異我国自来为君主之国古者政教出一君师合一故曰作之君作之师舜命九官十二牧九官之中任教育者五人契为司徒敷五教伯夷典礼夔典乐垂共工后稷教民稼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注家谓上庠右学大学也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其他不可得闻周时文物大备学制特详其种类如次一国学二乡学国学即大学周立四学皇疏谓四郊  相似文献   

17.
诗歌辨体论     
一部中国诗史,被以朝断代并冠以诗词曲等不同的别名,同时又加以正变、雅俗的辨正,于是诗歌每有新变必先遭冷落,而一旦为文人所受容则又落窠臼。其中有对声律的误解和无限夸大,有对文人雅趣的过分追求,有对大众审美的极度蔑视。这不仅表现在创作理论的滞后,更可怕的是对那些难得一见的前瞻理论的漠视与误读,如曹丕的“贵远贱近”论,钟荣与皎然的“声律”论,刘勰的“通变”论,王国维的“文学代胜”论等,严重阻碍了诗歌创作的发展。于是它使诗歌不断在雅俗之间摇摆,引起后人对“复雅尊体”、“当行本色”及诗必盛唐、词必两宋的不断反思,同时也催生了“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革命。一部中国诗史就是在这种音乐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共同推动下,流而不断、变而不变、自下而上不断进行着的革命中写就。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诗歌作为摹仿自然的媒介,其媒介功用意义经历了柏拉图的阐释后,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提升和系统化。在柏拉图的诗学思想中,诗歌作为摹仿自然媒介的功用表现在:诗作和技艺的不相干、现象与本质的分离、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个别与一般的不一致、神祇和道德的不协调。柏拉图媒介诗学不可通约性的一面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一一调解,达到和谐一致:摹仿个别只是手段,揭示普遍规律才是目的;摹仿的对象是现象,反映的却是现象的本质;媒介诗学的功用表现在生活中的偶然与必然的可信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在中国,最早对诗歌的定义是传达志的媒介,孔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和综述,体现了诗歌是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和社会环境的外驱力互动的过程,无需摹仿环节,是自我导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且自我、主体、心灵在仁礼的同一性的预设中相辅相成。中西诗学的起源及其媒介作用有其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五更体”民歌在中国民歌发展史上渊源甚久,它不仅广受普通百姓喜爱而得以广泛传唱,同时还对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五更体”民歌对中国古代散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散曲的外部形式和内容上,还表现在散曲所使用的曲牌上.民歌与文人散曲之间不同形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它对于激活散曲独有之文体特征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创作与欣赏之共性。 首先,从创作和欣赏的主体方面来看,都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都有其自然和社会属性。创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反映他们所处的自然和社会,反映他们的生活,因此,他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离不开生活,他的作品具有被认识性;而欣赏者的欣赏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和社会,认识生活,以此获得真、善、美,获得快感和审美享受。因此,一方面,他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另一方面,他也有其对自然、社会,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这就是说,他也具有对艺术作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