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郭桥 《人文杂志》2001,(2):136-139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著名辩者.有效辩术和谬误共存是其谈辩实践的本来面貌,但以往研究者的目光多集中于前者,对后者显得重视不够.孟子谈辩中的谬误涉及人身攻击、偷换概念(论题)、机械比附以及虚假理由等.  相似文献   

2.
“人身攻击”是谬误研究的悠久而典型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辩谬篇》在分析“拆散”谬误时就指出 ,某些论辩“只是针对提问者 ,而不是针对论证” (177b ,33;178b ,17;183a,2 1) [1] 。这种谬误被广泛注意是因为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论到了它。Arnauld的《思维术》在“自爱的、利益的和情感的诡辩”题目下曾举出“他是一无所有的人 ,因此 ,他是错的”这类“人身攻击”的例子。明确阐述“人身攻击”谬误的是怀特莱的《逻辑要义》。此书在谬误分类表中明确列有该谬误 ,并将其性质认定为“不相干结论” ,指出 ,在“人身攻击”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对汉布林挑战的多视角回应使得当代谬误理论呈现出多样态、多形式。逻辑、辩证法、认识论和修辞学等路向的谬误理论也有形形色色的具体形式。不过,当代占主导地位的谬误理论是荷兰范爱默伦的语用—辩证法的谬误理论和加拿大沃尔顿的新辩证法的谬误理论,前者将谬误限于批判性讨论的范畴,后者把谬误的边界拓展到各种对话类型。而伍兹于新世纪创立的认知经济的谬误理论与这两种主流谬误理论相比有三大优势:突破对话框架,突出推理行为;聚焦推理主体特性,强调谬误评估的理性标准;坚持多元主义,通过深化逻辑而深化谬误理论。  相似文献   

4.
一、“歧义”及其“谬误”辨析“歧义”意调“分歧的语义”,它就是一个语句(或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有超过一个语义。但是它不必然犯“歧义谬误”。后者狭限为:超过一个“标准”的语义;它可分为两大类:(一)一词多义谬误,就是由于语句P内的一些词语有超过一个难于取舍的标准语义而引起的;(二)语法结构松驰的谬误,就是由于语句P的结构(语法)不严谨(或语文过份省略)而引发竞争性的语义。(而当时的语境和知识又没法突出P的单一语义。)值得注意:所谓“标准”语义,是常有颇大的“含混”区的。①所以,当说者说出语句P,如…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分析了“第二谬误推理”的谬误之处:(1)“我思是单纯的”这一命题,只在把“我思”理解为主观统觉的统一性的时候,该命题才是有效的.相反,如果把“我思”看作是实体的单纯性,则是无效的.(2)关于这一命题是如何产生的,分为两种情况:在把我思看作是主观先验统觉的时候,它是分析命题;而如果把我思看作是实体的时候,则是一个虚假的先天综合命题,因此,它只不过是建立在先验幻相基础上的谬误推理.  相似文献   

6.
在谬误分析方面,中国人本来也是先行者。在公元前4世纪,《墨经·小取》就分析了譬、侔、援、推这些论证方式的谬误。其后,荀子又对“名”的谬误进行了归类和分析。这些谬误分析和其他学派在百家争鸣中对他人的驳辩,表现了强烈的批判思维意识和较高的谬误分析水平。王充的《论衡》更是对谬误分析作了最大的扩展,对各家学说和民间信仰中的“虚妄”之论予以毫不留情地批判。但是,总的说来,汉代以后的文化一统的趋向,使我国的谬误分析与批判思维衰落了。尽管后来有冯梦龙所辑的一些文献里有不少谬误分析的实例(如《笑史》),可惜它已…  相似文献   

7.
<正> 在事物的发展中,为什么会有“彻底否定”,它与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根本不相容的吗?搞清楚这些问题应该和否定的对象(谬误)的研究结合起来。一、相对谬误和绝对谬误是谬误的两种类型。谬误是同真理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如同真理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分一样,谬误也有绝对谬误和相对谬误之别。象自然科学中的地心说,社会科学中的泛神论、自然神论、社会契约论等,就是相对谬误。而社会生活中的刑不上大夫论、神不灭论等则是绝对谬误。  相似文献   

8.
谬误通常被分为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前者属形式逻辑考察的范围,后者主要是非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虽然"谬误"并不是一个专门的逻辑术语,但它通常又主要是在逻辑意义上使用的。在逻辑上,谬误被定义为看起来令人相信但实际上并不是逻辑上可靠的论证,因此,谬误分类与论证评价密切相关,换句话说,谬误是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好论证规则的结果。一个好论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或三条标准,评价论证也有六条基本规则。谬误可区分为前提谬误、不相干谬误和推不出谬误三大类,它们各有自己的子类型。  相似文献   

9.
论谬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谬误模式是谬误理论乃至论证逻辑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是一种谬误的结构,但并不是严格的语法学意义上的纯形式结构,因而称为“型式”或“模式”。一个谬误模式包含着比无效推理多得多的信息。在当代标准的谬误模式分析中,对谬误模式的处理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谬误名称、型式、例证和谬误性的论证。被分析的有专名的谬误己有百余种。标准谬误论包括50余种谬误模式。现今的谬误模式研究,运用各种颇有特色的方法,着重深入分析谬误的辩证性、语用性以及它如何从一个本来可以合理的论证蜕变为一个谬误的种种制约因素。谬误模式分析的最重要的作用是澄清和诱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左传》源于《春秋》,二者有不少相通之处,但后者又不是对前者简单的模仿,而是继承之中的创新。首先,以记事内容而言,二者都是以鲁国历史为轴心,以春秋时期为舞台,但后者比前者记事时间更长,记事面更广,叙事更详尽。二者编年记事都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但后者止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646年),比前者多出十七年。前者主要叙述鲁国历史,对它国追述甚少。而后者则以鲁国历史为主线,对东周王室及各主要诸侯国的盛衰兴亡乃至一些较大的兼并战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载。对于春秋以前的历史,前者只字未提,而后者却记述了关于夏、商、西周一些…  相似文献   

11.
对语言谬误的研究是西方学术的宝贵传统。西方语言谬误分析的主要缺陷之一是不能严格区分歧义这种客观现象与歧义谬误这种人为的主观错误 ;不能落实语言谬误的责任者。黄展骥先生以“标准语义”为基础 ,对“歧义谬误”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解决了歧义谬误分析存在的不少问题 ,并且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以空为实”的谬误  相似文献   

12.
以往,我们常常把认识过程中的谬误视为一无是处的绝对荒谬,而把真理夸大成完美无缺的“哲人之石”。这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貌视正确,实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实际上,任何谬误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对认识的发展起阻碍和桎梏的作用,这是其本质的基本方面;另一方面它对认识的发展又有促进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对谬误在认识论中的积极作用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 真理和谬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对范畴的辩证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哲学界围绕着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真理与谬误是否相互包含。持否定意见者认为,真理与谬误是根本对立的,二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如果认为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那就混淆了二者的界限,从而走向了相对主义。我们认为,真理与谬误作为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范畴,其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本质属性是不容否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一、诠释“自然主义谬误(naturalisticfallacy)”一词首先出现于英国哲学家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1903)。摩尔认为,“善”是一种“简单的、不可分析的非自然性质,将善等同于快乐,或等同于演化的进步,或等同于其他自然特性,就是犯了“自然主义谬误”,他写道:“  相似文献   

15.
龙小平 《人文杂志》2002,(1):159-160
本文对黄展骥先生关于“人身攻击”可区分为合理的人身攻击与不合理的人身攻击的观点 ,提出了反驳。同时指出 ,黄先生对“人身攻击”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扩大了其原有的外延 ,他把合理的批评和指责也归为人身攻击 ,这是不合理的。黄先生的观点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看都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6.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格赖斯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它的理解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对该理论本身的准确把握.它的汉语对应语本来应当是“会话含意”,但许多学者却错误地把它译为“会话含义”,这对语言学入门者来说是误导.“含义”和“含意”的意思是大不一样的:前者仅指词语等所包含的意思,后者则是指话语或话语中的词语的暗含意义;前者所表示的内容具有客观性,而后者则是言外之意,具有主观性;前者所包含的内容是内在的、静止的、封闭的,而后者所指的内容则是在受话人理解过程中生成的,是外在的、动态的、可延伸的.因此,implicature与“含意”的含义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7.
张斌峰 《人文杂志》2001,(2):140-144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易犯"形式主义谬误",它发端于西学输入和民族救亡之中,生长于西方的科学主义、唯理性主义、逻辑决定主义、实证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推波助澜.在汉语言学术界里,黄展骥先生自六十年代以来就致力于在非形式逻辑的界域里,分析和探索悖论与谬误之解决之途,从而也势必将矛头指向"形式主义"谬误;而林毓生先生则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内,首先界定了"形式主义"谬误.本文则立于以中国近现代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为论域,对它的种种类型与表现作出新的界定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人身攻击”与社会──孔子的“口诛笔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有人因词穷理屈而利用“人身攻击”以解围,有人却借“人身攻击”以遮掩见不得光的丑史。上承中国的“隐恶扬善”传统,又受西方近代“泛学术主义”之狂风吹袭,更加上逻辑上观念纠缠,促成台、港舆情反对人身攻击,替上豪劣绅,权势的帮困帮凶筑了一座坚固的避难所。本文要分辨开“人身攻击”与“人身攻击的谬误”,澄清有关概念,拆除这个藏污纳垢的避难所。我们在此只能铺陈出理论的大“架构”,而人身攻击问题牵涉许多知识、体验、远见、道德、实践、勇气等问题,都不能单靠纸上谈兵,必须不断的学习、反省、再学习、再反省,这是毕…  相似文献   

19.
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不惜赴汤蹈火而寻求真理。自从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使它掌握了群众,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求得真理固然不易,坚持真理尤其困难。因为真理不是孤立独存、凝固不变的,它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不仅是对立的,彼此间有着本质区别;而且还是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构成一对矛盾;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现谈谈防止真理转  相似文献   

20.
1、结论随前提被推翻吗?常听说,讨论问题最要紧就是搞清楚大前提(或是基本假设、出发点、大方向等等);假若大前提为假(或是双方没有共同的基本假设),继续讨论下去是白费时光。这大致是对的。可是,跟着人们也容易接受近似的说法:一个大前提和随之而来的一切结论,其间的关系,有如基础之于其上的房屋;如果基础塌了,其上的房屋也就跟着倒下来;依同理,大前提一旦被推翻,它所支持的结论也就随之而被推翻。这一说法却是谬误的。因为前提假,推论对,结论也可以为真。我们名之为“假值保留的谬误”。2、著名的谬误例子真假、对错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