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类干细胞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然而,干细胞研究涉及许多伦理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必须理性地认识人类干细胞的伦理意义及其研究引起的主要伦理争议,建构相应的伦理体系,实现伦理对人类干细胞研究的导向作用,使之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2.
发端于周人的宗法社会实践的中国古代伦理不仅打上鲜明的"家伦理"的烙印,而且在这种家本主义的伦理的发展史上,在"父子伦理"作为强势话语的同时,始终还存在着"父子伦理"与"夫妇伦理"孰为"元伦理"的理论之争.这一"元伦理"之争,使中国古人伦理观较之西人的单维的"男性伦理"或"无性伦理",以其对两性之际的深涉和包举而更具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又以其对伦理中的生命维度的积极观照,为我们现代人类克服其愈演愈烈的身心分裂的"伦理唯心主义"的困境和重返人类伦理中固有的"生命对话"的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路引.  相似文献   

3.
自然伦理与人文伦理: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论哲学以回归存在之道为根本,认为人类生命之德体现道的本源存在,它须回归于道才能真正实现;孔子为仁之学主张人类生命乃天生具有内在德性的存在,对仁的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德性的实现。老子的伦理向度为自然伦理,孔子的伦理向度为人文论理。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全球爆发的重大灾疫,作为人们日常道德生活的中断,开启了非常态的生命伦理之维。灾疫生命伦理,作为人类应对非常态的灾疫生存境域的伦理智慧,以"整体生存"为核心信念,以"生命至上"为终极态度,以"责任本位"为规范原则。其目的与任务,在于为人们面对灾疫生存风险时求取理性生存之道。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一种透过人与自然关系而折射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灾疫在其常态"恶"的背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折射出了诸多"善"的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诉诸主客观相统一的视角,灾疫和伦理构成辩证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5.
伦理到底如何"与‘我们’同在"?这是道德合法性的真理与信念前提。伦理道德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精神发展史、人的生命发展史相一致。个体与实体直接同一的伦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原初状态,也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古希腊传统中的苏格拉底之"死",希伯来传统中的上帝之"怒",中国春秋时代的孔子"周游"与老子"出关",分别以悲剧与喜剧的方式,呈现伦理世界中人类精神的"悲怆情愫"。伦理世界解构,"大道废,有仁义",人类精神进入以个体为真理,通过教化建构生活世界的伦理普遍性的教化世界。"上帝死了"(尼采)、"打到孔家店"(五四运动),以"伟大可恨"标示教化世界的幻灭,而"上帝之死"与"尼采之疯"之间戏剧般的关联,似乎再次以悲剧的方式申言伦理实体对人的精神的生命意义。由此,人类精神进入道德世界。道德世界透过"伦理上的造诣"将教化世界中的个体提升为主体,达到主体与实体的同一,达到精神史的当代觉悟,即"伦理觉悟"。"伦理觉悟"不仅是伦理家园的精神回归,更是人类的"最后觉悟":"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人类种族的绵延"已经开始取决于"人类学会伦理地思考的程度"(罗素)。人类精神史以伦理为重心,形成绵延不绝的问题流:"我在哪里?""我是谁?"(自然世界)——"人应当如何生活?"(伦理世界)——"我们如何在一起?"(教化世界)——"我们能否在一起?"(道德世界)。当代人类精神的伦理问题如此严峻,乃至发生"人类还会有前途吗"的"梁漱溟之问"。  相似文献   

6.
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技术风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各种技术风险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技术风险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生态难题,我们应从技术伦理的角度进行反思,重新审视人与技术的关系,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以生态伦理为导向,在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方面克服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基因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对人类伦理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析基因科技的伦理意义及其对传统生命伦理观、公平观、家庭伦理观和生态伦理观的冲击.探究基因科技如何在伦理道德观和科学理性的制约下健康有序地发展,最终造福于人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德归类”,直接源自生命体认的主体,因为只有在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之中,我们才能真正建构个体与他者、个体与自身以及超越个体之上的普适性伦理规则。“美德伦理”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或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情感丰富性、认知丰富性乃至幸福体验的丰富性。“规范伦理”的特性在于它的强制性,即通过理性的立法自身立定规则,规定行为的目标和行为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9.
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和中外生命伦理思想发展演进中产生的贵生、爱人等观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对当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借鉴价值。面对当代社会来自自然与人类自身造成的灾难与困境,我们应重新诠释生命伦理的主题,理性思考生命价值观以及生命神圣性;在传统与现实的资源中整合新的生命伦理体系,广泛开展现代生命伦理教育,健全完善生命伦理的法律制度,营造尊重一切生命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科学伦理的研究主轴目前多集中在科学社群内部的伦理规范或社会大众对科学社群的伦理诉求,从而忽略了科学伦理研究的肇始是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的探索。随着"自然"概念意涵从无机、化育到机体的因循,科学伦理的内涵也逐步走向重视生命中心、万物自化的无为,所对应的科学伦理主轴也由一般伦理、专业伦理转向应用伦理。"自然无为"科学伦理观能使科学研究跳脱于物、我、人三者的循环论争之外,从而使科学伦理的意涵能得有一和谐、平衡的终极目标可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极大地向社会渗透,其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科学的伦理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科学共同体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的认知过程和社会互动过程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共同体是一种伦理实体,其伦理性的品质特征是伦理精神,它既包括又超越于作为其成员的科学家个体的道德精神,实现了“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科学共同体伦理精神的建构对解决当前的科技异化问题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翠丽 《兰州学刊》2008,(12):13-16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又给人类带来了难以预知的危机风险。人类正步入一个“风险社会”的时代。人类对自身理性的过分自信和对科学技术理性的无限滥用,是导致风险社会产生的价值根源。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使人类自身正面临着种种不可预知的社会风险。积极应对科技发展的危机风险,将其控制在个人和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避免使其转化为真正的社会危害,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介入伦理价值的维度,确立和倡导科技伦理的价值规范,是有效规避和治理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正日益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针对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规律,要变管教为引导。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我们国家一直比较重视的问题。随着现代传播手段、交往方式的改变,我们也必须灵活地改进教育方式,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要注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当前社科研究成果转化率低 ,原因主要在于社科研究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为此 ,要加强科研管理 ,促进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是要理顺社科研究机制 ,促进“产学研”结合 ;二是要改革现有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模式 ;三是要加强和改进社科研究成果的鉴定、验收工作 ,使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宋源 《北方论丛》2003,(3):33-36
现代政治生活对诸多领域都有其重要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是现代政治生活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生活道德需求的公民和国家两个向度中,前包括法制社会的要求和公民道德层次的提升;后包括政治制度的道德化、政府的道德化、政治道德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悄然拉开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该项技术的法律规制和标准规范建设尚不完善,引发了全球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原则与规范体系的探索与思考,各国学(协)会相继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或政策文件。本研究全面分析和梳理当前认可度较高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核心框架,旨在为各国制定和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运用网络调研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在综合考虑影响力、国别和可获取性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取近年各国学(协)会已发布的有关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权威政策文件,提炼出其中涉及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核心框架和主要内容。[结果/结论]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包括:造福原则、责任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安全原则、尊重人的自主性原则、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原则、透明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8项人工智能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生活有序化之管理,而其研究方法是生活思维的方法。人的生活的独特性决定了人的生活必须规范和有序,从而也决定了管理之于人的生活的必要性,决定了管理哲学确立的可能性;管理作为生活的有序化有其内在结构和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对其理解和认识只能采用马克思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对生活直观的“生活思维”。唯其如此,管理哲学的历史使命和独特学科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倡导贵生的宗教,对于生命的价值有其独特的见解。道教强调形神相须,生道合一,以为欲长生就必须安神固形、性命双修。其中以重生恶死为显著特色的道教生命哲学观,是道教庞大教义体系中一块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这一生命哲学观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潜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无苑 《北方论丛》2005,(5):127-130
知性文化以人和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人征服自然为目标、以科学理性为人性根据.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所能做出的文明贡献,也决定了它必将面临的种种危机.为了摆脱危机,我们必须倡导一种与知性文化根本不同的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以人对自然的归属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自主和谐为目标,以综合的理性为人性根据.从知性文化到德性文化的重建之途,自我控制是首要的一步,自我升华是其后必需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罗媛 《理论界》2013,(12):147-149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的“伦理转向”进行述评,追溯该“转向”的背景并综述“伦理转向”后的主要伦理批评流派。文章指出,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伦理转向”(ethicalturn)后,无论是关注道德自我成长的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还是以他者为尊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都强调人的主体性,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主体性解构热潮的反驳;探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道德生活、伦理关系成为伦理批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