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深刻揭示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为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立了一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框架,为大庆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实现"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我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突破单一公有制的传统观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观念;突破了只能搞按劳分配的传统观念,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观念;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突破了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的传统观念,确立了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观念,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绿色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动力,也是优化城市创业环境的重要工作.为了进一步优化南京的创业环境,在"绿色南京"建设中,我们目前急需做的工作包括(1)确立绿色经济发展思路;(2)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绿色南京"的建设;(3)实现城市用品的无公害化;(4)扩大绿色城市专业人员队伍;(5)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6)经济地处理城市固体废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为现代化建设准备了首要前提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力量之源 ;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建立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从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 ,到提出“实现四化” ,到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5.
新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确立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工作的思想;以实事求是为思想基础,确立了经济建设是革命战争支承点 (手段 )的思想;以辩证法观点为依据,确立了经济建设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思想。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思想,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和发展现代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国民共同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内化精神规范,为现代中华民族建设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基本保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展示国家"软实力",为当今多极世界确立和谐理念的"中国价值观",推进中国及世界的和谐建设与和平发展,从精神上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的内涵。要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有机统一体中全面把握发展的丰富内涵,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发展的根本内容,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是发展的核心内容,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全面性、协调性、创新性、群众性是发展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按照我的理解,这在事实上提出了政府工作重心"二次"转移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彭书贵  凡丽 《学术探索》2004,3(12):91-94
探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现代化建设道路理论的历史嬗变,准确了解和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确立"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到"翻两番"的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轨迹及其意义,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并在此基础上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更加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了条件 ,从而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探索与发展、贡献可分别概括为1、艰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确立;2、继承与超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全面拓展和完备;3、新的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文化思想理论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中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时代所确立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基本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文化综合素质;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世界各民族有益文化成果,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教育事业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确立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率先提出的“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主张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这个转移 ,他关于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等观点 ,确立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提出的以“小康之家”来形容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和他进一步提出的分“三步走”到 2 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确立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深刻阐述了现代化建设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方面他强调中国搞现代化 ,只能靠社会主义 ,不能靠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只有把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心工作 ,通过“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正> “八五”期间以至今后十年,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将面临着极其繁重的任务,改革有待于全面深化。但是,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必须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改革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历史地位的共识,自觉地把改革与社会主义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界政治格局,确立社会主义改革的大战略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作了全面说明,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表明,我国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生产力、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人的素质在内的全面的社会现代化;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明,是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7.
确定区域发展定位,是制定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明确产业选择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础.临沂市兰山区确立并实施了"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建设区域经济龙头区;突出商贸物流第一亮点,建设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发挥中心城区第一优势,建设宜居城市标志区;塑造沂蒙文化第一品牌,建设先进文化示范区"的区域发展定位,引领区域经济实现了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结合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坚持和发展了小农经济理论:指出农民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主体,而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农民同时也具有经济理性和经济利益;提出"三位一体"来实现小农经济的规模经济;通过提高农民,用科技武装农民和农业;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产业融合以及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等来实现小农经济的现代化。习近平在小农的地位、性质和特征、小农经济规模路径和现代化路径等方面坚持、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小农经济理论,为马克思小农经济理论中国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是泉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在泉州这样一个资源短缺的沿海城市,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重要途径是引进循环经济思想,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现代化总体布局中,明示了生态文明时代中国新型现代化的趋向与特点。新型现代化是不走以"无发展的增长"、"无根的增长"和"无未来的增长"为表征的封闭僵化老路的现代化,是凸显生态现代性维度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旨归,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途径。生态经济和国学智慧声望地位的同步显性化、生态经济和国学智慧旨趣向度的一致性,是国学智慧和生态经济走上合作之路的理论基础。传统国学思想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有助于抚育生态经济。基于国学智慧构建生态经济,可以确证现代化普世说之偏颇和中国现代化模式之独特性。理性地对待传统国学,谨防从"文化虚无论"走向"文化至上论",是挖掘国学当代价值的应有之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