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空白”在艺术创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历来为艺术家所重视。书法艺术讲究空间布白之美,所谓“计白当黑,奇趣乃出”,从而产生“字外之奇”的艺术效果。绘画艺术崇尚“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于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戏曲艺术重“虚拟”(虚拟性的动作、道具和布景),追求“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文学艺术推崇“无言之美”,尤其是诗歌,讲究“象外之象”“言外之意”。……所谓“空白”,是指艺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谓文人画就是指从事绘画艺术的封建阶级士大夫——文人学士之画。它既不同于民间画工的画,又不同于皇家画院画家的画。文人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抒发作者主观感情和笔墨趣味。明代陈继儒把文人画概括为“力、巧、神、学、识”的总和。宋代苏轼说:“观士人画(即文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画,只取鞭策皮毛,……看数尺便倦。”(苏东坡集《跋汉杰画山》)同时他还指出了文人画和画工画的不同之点即:“士人画”重“意气”,画工画重外形(“只取鞭策皮毛”)。把画与文结合到一起来谈论的是南宋的邓椿,他在《画继》中说:“画者文人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  相似文献   

3.
一古典主义的美学和艺术,总是把再现和表现朴素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表现艺术中有丰富的再现、摹拟、写实的因素,在再现艺术中有浓重的主观、表情、写意的成分,再现和表现如胶似漆地纠缠在一起,不象近代艺术和美学那样,把二者分化出比较纯粹的表现艺术(如音乐)和比较纯粹的再现艺术(如绘画)。这是由古典艺术和美学共同的和谐美的本质所决定的。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其实不止王维如此,应该说整个中国古典的艺术和美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如此。正如张舜民所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跋百之诗画》):叶燮说:“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己畦文集》)。诗和画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  相似文献   

4.
论艺术空白美的文章,并不少见,然而从理论角度对艺术空白美进行较详细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艺术空白美可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就我的理解,艺术空白的意思就是对那一些能够引起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和隐喻这一中介,将真正艺术想象的空间及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艺术内涵和意蕴留给欣赏者,接受者,以最少的笔墨从侧面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之说等等,就既是一种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对艺术空白美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运力”与“运气”是中国画用笔中的重要方面 ,正确理解、认识这两个概念及其内涵 ,对于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合理、正确地“运力”与“运气”是高质量笔墨形态、语言产生的必要前提与保证 ,也是好作品诞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一“出位之思”是宫体诗所追求的美学效果之一。尽管诗与画号称姊妹艺术,如宋张舜民所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①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底斯也有类似的说法:“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②然而实际上诗画各有特点和特长,要达到彼此交融的效果,还是有许多限制的,陆  相似文献   

7.
一、文人与画中国绘画走完了对器、纹、形、神、法则的追求后终结在了笔墨的意味体认和自觉上,在心与笔墨运动间寻找到了一条更为直接的感觉通道,所谓“默而识之”,寻找到了道的主体,使个体感觉本身具有了“道”的性质,而这个道的性质又基于社会理性、伦常纲纪与生命运动之“气”相同一的广泛而深刻的含意,因此道即道心,佛即佛心,我心吾佛,见性见佛等,上帝成为了我心,人在这个阶梯上在魏晋达到了更为高级的自觉,这是中国文化人性本质和精神的再次体现。因而绘画一切对外形外象的规定和表述皆为对心形心象的体认和表述;一切对笔墨之形之象的表述和对笔墨之理的体认皆是默而识之的心理,性情的表述和体认。  相似文献   

8.
艺术“空白”是当代电视创作中的一种审美现象,是编剧、导演在创作过程中为增强表达效果,体现作品的艺术性以及思想性而通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本文就电视是一种讲究“空白”的艺术以及“空白美”在电视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做一阐释,进而分析“空白”在电视艺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付骁 《天府新论》2019,(4):124-137
“如画”最早出现于东汉,东晋之后成为古人观赏自然山水后的肯定评价。“如画”观念延伸至文学批评始于宋代,“诗中有画”是其原初形态,而批评家直接用“如画”点评诗歌的现象则大量出现在清代并延续至民国。“如画”重点在像画中的山水,强调了中国诗歌具有空间感这一突出的特征。历来对“诗中有画”的解读大多有误,对西方“Picturesque”、“Ekphrasis”和“Pictorialism”的理解与翻译也成问题。以西方相关概念作为参照,本文得出结论:自然风景是诗歌和绘画这对“姊妹艺术”的“母亲”,诗歌如画的主要原因是诗人用语言描写风景并使其具有绘图似的逼真效果,诗人会不会作画和他创作的诗歌是否“如画”没有必然联系。有共同的再现对象、相同的内在结构和相等的想象效果,是诗与画能够建立隐喻关系的三个关联点。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坛,执牛耳的是以董其昌为首的“画中九友”以及以画中九友之一的王时敏为首的“四王”,他们大多以临摹代替创作,对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生搬硬套,当作教条,单纯追求笔墨趣味,作品题材狭窄,内容缺乏生活气息,笔墨缺少生气。“四王”的摹古画风,为皇家所喜好,因此,这种正统派的画风,几乎主宰着清初的整个画坛,  相似文献   

11.
画山的哲学     
宋代有一位叫郭熙的画家,他喜欢画山水画。他所面的山,各具风姿,或重峦迭嶂,千峰竞秀;或悬崖飞瀑,怪石磷峋。笔墨所及,形象逼真,不落俗套。他画的山之所以生动形象,在于他对山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山与山,虽然都是山,但都各有其特点:“东南之山多奇秀,西北之山多深厚,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岫……”。就是同一座山,季节不同,姿态也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老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  相似文献   

12.
袁晓薇 《江淮论坛》2000,(1):107-110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前者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时间艺术 ,后者是利用色彩、线条的造型来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空间艺术。二者各有所长和所短。“画难画之景 ,以诗凑成 ;吟难吟之诗 ,以画补足。” (南宁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不仅说明了诗画有结合的必要 ,也说明了它们有结合的可能。纵览中国诗画艺术发展史 ,啸傲林泉、纵情山水的意绪 ,萧寒淡泊、宁静旷远的境界 ,既是诗人们反复吟唱的主题 ,也是画家们乐于描绘的主题。诗涵咏着画意 ,画蕴藏着诗情。以致于有“诗画本一律”① ,“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 ,”“故凡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 (文艺评点 )中提及“一”说 ,如“一乃文之真宰”、“用夫不一”、“一画”、“一形”、“一笔画”、“一笔书”、“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等 ,这种“一”的创造理论 ,具有深邃的哲学———美学的渊源。西方古希腊哲学中有“一”说。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特别是道“一”的美学观点 ,十分丰富深刻 ,对几千年艺术创造构成强大的辐射和渗透。发掘和整合“一”的艺术理论 ,需要在形上的古典哲学智慧的背景和氛围中展开。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句,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即是。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乃“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多习用。《汉书·杨雄传》即有:“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之句,《周书·苏绰传》亦言:“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义《资暇集》言:“梁武帝读为寝  相似文献   

15.
付骁 《天府新论》2020,(6):122-127
“如画”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如画的诗句再现的对象是趋于静止的风景,读者想象中的形象诉诸直觉,没有象征含义,也不涉逻辑,决定了“如画”批评的审美本质。批评家用“如画”评点诗句意味着强调画意之美,从而淡化了以意义和联系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属性,从现代视角看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批评。清代方东树将诗句有无画意作为批评标准,而王国维将“如画”提升为具有规定性的文学法则,即诗人须营造趋于静止的画面感。“如画”奠定了中国文学审美论的理论基础,中国历代批评家与国外的巴托、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布罗夫等批评家用各自的理论语言,共同揭示了这一关于文学和现实关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正> 前人一向看重聊斋小说布局之妙,王渔洋评《张诚》为“一本绝妙传奇”,但明伦日“事奇文奇”.冯镇峦谓《聊斋志异》“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鲁迅则以传奇法而以志怪概括聊斋.聊斋小说确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处有一处风光,“如福地洞天,别开世界;如太池未央,万户千门;如武陵桃源,自辟村落”.聊斋小说布局之妙,在于贵峭、尚巧、矜奇,但留仙并不作意弄巧,而以抒孤愤、写人物为艺术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即“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习用。如《汉书·扬雄传》:“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周书·苏绰传》:“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乂《资暇集》:“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卦反,且云当为画字,言其绘画寝室也,故天子叹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宋周密《齐东野语》:“虽然,宰予昼寝,夫子有朽木粪土之语,尝见侯白所注论语,谓昼字当作画字,盖夫子恶其画寝之侈,是以有朽木粪墙之语……昌黎《语解》亦云昼寝当作画寝,字之误也。宰予四科十哲,安  相似文献   

18.
“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平原 《文史哲》2003,(5):77-86
“都市诗人”张岱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大家。他的散文所表现出的“空灵之气”,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他的“自叙”文体 ,可谓是“自嘲”的艺术 ,“自嘲”中仍有对自我“真性情”的坚持与夸耀 ,并非如有的论者所说有“忏悔”之意。作为文明象征的都市生活及其艺术表现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而张岱对于民俗文化和都市风情的理解与把握胜过史书与方志。张岱文章之妙 ,还在于有所寄托 ,他将“一肚皮不平之气”和“书史、山水、机械”等糅合在一起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张岱散文看似平淡 ,实则有绚烂作底 ;他擅长在散文中写人 ,注重细节 ,三言两语足以传世 ,这种笔墨功夫 ,源于《世说新语》,又得益于张岱“好说书 ,好梨园。”  相似文献   

19.
一唐代杰出的大诗人王维,艺术修养丰富且精湛,他将其所精通的诗、画、乐诸种艺术融于诗歌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奇异绝妙的艺术品:“摩诂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唐音癸签》)王维诗“辞情闲畅,音调雅训”,“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史鉴类编》)这些评说,显然受到了唐殷瑶和宋苏轼话的影响,殷瑶  相似文献   

20.
行我道人、(?)罗王船山先生行迹所到之处、为图四十四帧、每一展览使人神往于残明更步之闲、其孤光远躅、如在眼前而生敬慕、此画足以鍼砭顽懦、不惟赏其笔墨云烟已也、道人性孤冷、与世味殊酸醎、近独暱余及醴陵卜子芸菴、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