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中日关系史上,尽管日本侵华战争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情,但至今仍存在一些令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悬案”,“七·七”事变的性质即是其中之一。根据日本官方的说法:“日中战争是在从未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发生的”,某些别有用心者在其回忆里甚至把挑起事变的责任推到中共身上”,企图纂改历史推脱罪责。对此,我国学者早已从各个角度予以批驳。本文拟在此基础上拓宽视角,就前一年日中两国发生的“二·二六事件”和“双十二”事变对各自内政外交的影响,分析“七·七”事变演变为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2.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距今已有近80年之久。"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新一轮侵华战争的开始,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上涂上了屈辱而悲惨的一笔。从"九·一八"事变起,中经华北事变直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前,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一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即对内加紧"剿共"和镇压人...  相似文献   

3.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和1937年7月7日,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本土的军事事变,这是世界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两起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粗暴地挑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太平洋战场的帷幕,“七·七”事变则宣告了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这两个事变,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了完全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立场,现作一比较。 “九·一八”事变前,驻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毫无准备;事变后,蒋介石对日军的  相似文献   

4.
60年前,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英勇奋斗,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彻底胜利。这一饱含中国人民耻辱与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事件应永远铭记中国人民心中。了解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正确地对待现实。因此,纪念“七·七”事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抗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它与欧洲西班牙反法西斯内战,同属于欧亚战场反法西斯斗争的序曲.而中国抗战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尤为重大.本文拟就“七·七”事变前后亚太地区的情况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实行了在军事上不抵抗、在外交上依赖国联的政策;在对日交涉问题上,经过了由反对“直接交涉”到主张日军退出占领区后在国联“照拂”之下交涉的过程。在国民党中央政府会议第二九七次会议前后,即锦州危急的形势下,南京政府开始标榜“抵抗自卫”,但“抵抗”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其对日妥协的政策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7.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柳条湖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1937年7月7日便发动了全面性的侵华战争。“七·七”事变爆发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对日政策?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它的对日政策又有哪些变化?其原因又是什么?本人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是一个重要角色,其政治行为及政治态度对中国各方政治力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共产国际在西安事变中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文提出了关于西安事变的真相及共产国际对事变影响的新观点.本文进一步论证了"中共是独立地而非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这一论题.本文认为事变中国民党中蒋介石派从共产国际处的获益良多;而张学良则是在对共产国际的巨大失望中为中华民族,同时也是为苏联的民族利益做出了巨大牺牲.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杨虎城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导者;中国共产党并非是张学良、杨虎城与蒋介石之间的调停者;蒋介石也是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而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柳条湖事变,接着迅速侵占东北全境。面对日本一步紧似一步的侵略行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而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却采取了极端错误的退让政策,酿成了中华民族史上未有的惨祸,这究竟是为什么?值此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重温历史,是为了记取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3.
大国合作制日是国民政府“七·七事变”前力图将其实施、并用以推迟中日战争爆发的重要外交策略;其实施的过程中,在经济领域得到了欧美国家一定程度的支持与合作,而政治领域的合作制日,则由于主要国家如英、美因自身利益的关系反应冷淡,未能实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有利于此后全面抗战政策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未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同时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实施,中日战争最终爆发。  相似文献   

14.
外国新闻记者对西安事变真相的宣传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记者海伦.斯诺通过采访张学良,提前两个多月向世界预报了西安事变的爆发。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惟一目睹西安事变全过程的外国人,并全力协助西安“三位一体”进行国际宣传。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根据他在西安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公正地介绍西安事变的真实过程。他们在西安事变前后对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支持及其对这一历史事件真相的宣传报道,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的态度 ,经历了几次微妙的变化。在事变之初 ,蒋介石的态度很强硬 ,明确表示“我绝对不会改变我的观点”。在 12月 14日端纳飞抵西安 ,向蒋转交宋美龄的亲笔信后 ,蒋介石的态度有所缓和 ,并表示“允许西安方面和他商谈抗日问题”。然而 ,当蒋介石被释放离开西安后 ,先是在洛阳发表了歪曲事实真相的《对张、杨的训词》 ,后又在南京组织军事法庭审判张学良等。蒋介石这些背信弃义的言行 ,说明他在西安事变后 ,“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本性没有丝毫的改变 ,正是蒋介石这一反动本性葬送了国民党反动政权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杨虎城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爱国将领 ,1936年 12月 12日 ,他们激于民族义愤 ,毅然扣押了蒋介石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然而由于他们在历史上与蒋介石的关系不同 ,与共产党的关系不同 ,加之在西安事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因而西安事变之后 ,蒋介石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报复 ,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然而我们这个幅员辽阔的偌大国家,四亿七千万人口的偌大民族,在三十年代竟不能自卫自保,几至被日本帝国主义亡国灭种.这是对五千年文明的极大嘲笑,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日本帝国主义何以能够在三十年代大兵侵入中国?我们认为除了近代封建腐败政府对内残酷压榨,对外屈辱投降,造成国家贫穷落后的客观原因之外,主观上主要是蒋介石政府顽固推行“安内攘外”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造成中国抗日力量内耗、国防空虚、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8.
贞勤 《山西老年》2013,(4):18-19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五十一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州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是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将军。两"事变"和平落幕不久,张学良和杨虎城先后被囚,杨虎城还几乎全家遇难,同样把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得罪苦了"的于学忠却安然无恙,抗战期间还因功晋升为一级上将。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九·一八”事变过程中,日本法西斯军人石原莞尔是一个举足轻重、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在日本至今还有其信徒对他倍加推崇,还有其他一些军国主义分子阴魂不散。因此,我们有必要揭露他在这一事变过程中的丑恶行径,使人们从历史事实中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接受历史教训,防止军国主义的历史重演,促进人类社会朝着和平、友爱、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在日军侵略面前,蒋介石先是采取“不抵抗、不交涉”的政策,而后又过渡到“一边抵抗、一边交涉”,最后倒向全面与日妥协,与日签订了《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及热河的占领。蒋介石对日政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这一时期蒋介石对国联的态度,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蒋介石依赖国联解决九·一八事变主张的提出 目前笔者所见到的蒋介石主张公理解决东北问题最早的资料是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秉承蒋介石旨意转给东北政务委员会的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