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二元结构转换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二元结构转换滞后重要表现在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的二元化程度较高,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等。导致二元结构转换滞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方面,首先在于城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二元结构转换的切入点应是在提高农业和土地生产率的前提下,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和相关人口,实施“有效减少农民”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乡镇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经济学家对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作出的伟大贡献。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勾勒了发展中国家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刘易斯将国民经济分为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和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现代部门在生产中使用可再生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较高,能够产生经济剩余;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土地有限,而人D增长迅速,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是零或负数,从中转移出部分劳动力,不仅不会减少总产量反而会提高人均产出水平。经济发展过程就…  相似文献   

5.
近年以来,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对近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探讨,事实上,它构成了中国国情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显然,研究二元经济的内涵及其变化,研究二元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转换机制,这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基础,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础,它对当前中国的一些经济现象以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能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二元经济结构论”最初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后由耶鲁大学教授费景汉和拉尼斯等人加以发展,所以也被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这一理论被西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解释不发达国家剩余劳动吸收过程的“普遍真理”。该模型主要揭示了落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经济上存在较大差异;二是两个部门有一个劳动力转移的过程。这确实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对立运动的一些客观规律,从而奠定了这一模型的理论价值。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论”…  相似文献   

7.
8.
户籍制度与中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农村农业、城市工业”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消失的过程。而在我国这一进化过程中,由于中间加进了户籍制度这一人为的阻碍因素,导致转化困难重重。其最终结果,阻止了我国工业文明的启动与发展。户籍制度对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阻碍了产业结构的演变与递进,城市第二、三次产业不能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而发展,2.造成了技术结构的低层次,相对于农业而言,第二、三次产业的知识技术层次高;3.造成交换结构的低层次,我国由于加工工业的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价值低,多以原料或半制成品出口。4.造成分配结构的严重扭曲,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不完全由劳动决定等是其突出表现。要顺利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户籍制度要彻底废除。1.废除户籍终身制和世袭制;2.取消给城市市民的各种特权;3.工业文明的载体由农村归还城市,发展中等城市,等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三重二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既面临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普遍问题,需要实行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乡村社会向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城市社会的转轨变型,从而实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同时又面临着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特殊课题,需要完成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变型,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化、市场化。与此同时,必须伴随劳动力结构的知识化、契约化变迁。本文试图以劳动力流动为主线,构造当代中国经济的三重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概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三重转轨变型的特点,探讨社会主义国家独特的经济现代化历程。一、以…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讨论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不可不注意中国的国情,而近代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正是构成中国国情的最重要的内容.如果我们更深一层来考虑,就会发现当今的中国经济,仍然带有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的特征,当前的一些经济现象和面临问题,有不少正是植根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土壤之中.显然,研究近代中国经济转轨的内涵、变化、相互关系及其转换机制,这对于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必定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  相似文献   

12.
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经济结构可以定义为不同部门中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使用.结构转型导致产业转构和融合,而产业的转移和融合又促进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众所周知,消费在任何经济发展阶段都是由生产和产业结构融合以及居民收入及其分配结构所决定的,在我国,收入及其分配结构决定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状况;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又是由产业转移和融合的状态所决定的.因此,消费提升决定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的转移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特殊选择与城市化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以来,城市化开始形成席卷全球的世界潮流。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存在着城乡对立、工农分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即二元结构的改造过程。与二元结构一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城市化问题。在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城乡隔离制度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最顽固的保垒。我国在这一制度的变革中,无论是工业的成长,还是农业的结构性变革,都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选择,既是二元经  相似文献   

14.
二元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是造成二元经济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作用机制入手,结合我国二元经济的特点以及人力资本城乡差异,分析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并提出缩小人力资本城乡差异实现二元经济的顺利转化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丹 《社会科学论坛》2007,(14):115-120
二元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是造成二元经济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作用机制入手,结合我国二元经济的特点以及人力资本城乡差异,分析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并提出缩小人力资本城乡差异实现二元经济的顺利转化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国民经济二元性特征也是最为突出的。对于满怀信心地迈入21世纪的中国来说,能否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事关改革和建设的全局。因此,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探求解决思路,对我国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及其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的二元结构表现在就业体制二元性,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城乡劳动就业区别和户籍壁垒三大方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国企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体制内就业者的既得利益刚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和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在此基础上对转换二元结构的目标、途径、过程、模式选样作出论证,最后从促进企业家市场和工资市场化,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缩小劳动力供求差距和改革户籍制度等五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人们可以列举出种种理由来解释中国当前的粮食与副食品的价格上升,但从根本上来说,这种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反映的是中国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农产品短缺是二元经济结构转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阶段,它是转轨过程还未完成、传统农业还未转变为现代农业这一特定阶段上的产物。然而,这种短缺以及它对物价、工资,乃至利润、积累过程、劳动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则是应该正视的。因为上述影响严重地构成了对二元经济结构转轨过程的障碍,也严重地威胁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必须把问题置于合适的经济结构背景与体制前提之下,从有利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与体制改革深入的方向来寻找问题的可能解。  相似文献   

19.
罗宁 《天府新论》2006,(3):68-71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是由社会、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倘若只采取单方面的措施,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只有结合城市与农村的特点,一方面,解除劳动力自由流动限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在此基础上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使农村逐步实现城市化,从而使中国由二元经济顺利过渡到一元经济。  相似文献   

20.
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的三农问题,成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仍然面临许多新问题及发展困境。为了推动和加强农村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充分发挥综合学科优势,2009年12月4日,吉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围绕农村改革与发展问题举办了主题为马克思农村发展理论与新农村建设的跨学科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对农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展开科研攻关和专题研究。本刊选取论坛上具有代表性的4篇文章,撷其精要登载,以期对农村发展理论与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