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广西买马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邕州横山寨是重要的买马场,每年从大理国等地买马1500匹以上,多时达3000余匹。买马由广西经略司主管,买马本钱从广南盐等地方财政收入中筹措,马价以银为本位货币计算。对马格标准、定价、招买、押运、验收及其相关官兵的奖罚,均制定了明确的条规,广西买马成为南宋战马的重要来源。蒙古占领大理国后,马路断绝,广西买马终止。  相似文献   

2.
古代桂越边境要塞的变化与中越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元时期,永平寨是中越交往的重要据点,但至明朝,由于桂越边境纠纷等问题,镇南关取代永平寨成为中越官方交往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通关地。另外,关于镇南关的得名是与明代安南使宦请求改变贡道有关,其得名时间可能是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至正德七年(1512年)之间。  相似文献   

3.
啰豓强     
啰兀,汉文史籍中又称罗瓦、罗兀、娄。城址在今陕西榆林县南镇川堡七里榆溪河西石崖地上。《宋史·地理志》载:“嗣武寨,旧啰??属延州,元丰四年置,寻废。崇宁三年修复,赐名。东至清边寨二十里,西至镇边寨二十里,南至米脂寨三十里,北至龙泉寨二十里。”从地理位置上看,啰?俏挥谒斡胛飨木路纸缦吆嵘?当时亦称“山界”)的东路,绥州(今陕西绥德)与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北)之间。横山地区对宋、夏都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北宋历任边防将帅都把经营横山作为  相似文献   

4.
宋代池盐产地分布于6路9州(府)10县(寨),共有23个盐池。与唐代相比,增加了蓬莱成泉池和忻州马城池两处。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历来是中国与中印半岛各国间交往的通道和桥梁。本文概述十三世纪以前,云南与中印半岛上的剽国、掸国、蒲甘、女王国、真腊、八百媳妇国以及在汉唐帝国统辖下的交趾郡、安南都护府的友好交往。在这种友好交往中,云南各少数民族一直在中间起联系的纽带作用,使中国各族人民与中印半岛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友好关系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6.
大足,唐乾元元年(758年)始割合州巴川县绶仁乡地与昌州同置。光启元年(885年)徙昌州来治,至宋末州治未再迁徙。按大足石刻的始凿年限,有文可征者是在徙昌州治大足的第七年(892)年,刺史韦君靖以北山为中心“维龙岗山建永昌寨”的同时,在寨内(今北山石窟佛湾)开凿出北方天王、千手观音等窟为始,经五代,到北宋元丰至南宋淳祐的近二百年间里达到高潮,今存的宋代石窟多在此间凿造。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儒家的政治模式中,国与家之间似乎并没有某种形式的中间状态。所谓“修齐治平”这套行为模式的连续体,便是由自身(修身)而家族(齐家),进而一跃而至国家(治国)、天下(平天下)的。不过,在《周礼》等著作中,先儒们仍然设计出一套乡村控制的模式,将宗法统制之外的百姓纳入“五家为比,五比为间,四间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的“相保相守”的统制体系之中,可见在儒家的政治模式中,并非否定了家国之间中间状态(亦即“社会”之本义)的存在根据,而是早就设定了这一状态,并且,由于这一状态比起宗法组织更可…  相似文献   

8.
隋日交往中的“国书”问题研究述评黄尊严隋朝时期中日间的官方交往十分频繁。从公元600年至614年的15年间,日本推古朝(529-628)先后向隋朝派出了四次遣隋使,隋朝也派出了中国古代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正式访问日本的外交使团,从而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第...  相似文献   

9.
大理国的周边关系段玉明一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诸葛元声《滇史》卷8记载:“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蜀主孟知祥死。孟昶继之,不理国事,日务奢侈,委任非人。大理觇知之,欲乘衅攻蜀。高侯独不可,言:‘蒙诏强盛时与吐蕃连兵,尚不能侵夺巴蜀,卒以黩武酿内变,宗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古代思州的建置、思州田氏的历史和族属,史继忠、张永国两同志分别在《对思州土司几个问题的探讨》(载《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3期)和《关于思州田氏土司的兴衰及其族属》(《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2期)中进行了研究。由于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1127———1206),号诚斋,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然而他不仅是诗人,而且在文学思想及诗论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他在年轻时曾与理学家张浚父子交往,其文学思想无疑为儒家道德所规范,并接受理学影响。他曾长期在朝廷中做官,担任过吏部郎中、秘书少监等...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18,(6)
都督府在北宋、南宋都存在,而且在宋金战争中,曾经发挥过未可忽视的作用。两宋都督府有显著不同的职能,北宋为州格与虚衔,南宋为宰执兼领的统一前线诸路军马指挥的军事统帅机构。对两宋都督府的三重职能进行比较研究可知:其一,北宋都督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它既是六等州格都督州、节度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的最高一等;又是五等府京府、陪京府、都督府、次府、余府中的一等。其二,与州、府相联,北宋所设都督,有大都督、中都督、小都督之别,其实这时都督为亲王、宰执遥领之虚衔,无实职。其三,南宋初期,因宋金战争形势严峻,于是有宰执兼领都督诸路军马之置,发挥了战时区域最高军事指挥的职能。自绍兴后,都督诸路兵马府的设置,贯穿南宋七朝中的六朝(唯光宗朝例外),逢战必设,成为常态。通过两宋都督府的比较,得出结论:北宋大都督、中都督、都督之设,是沿隋唐诸路总管府、都督府之制,与州郡建置相联,属"都督州建官"体制,非统兵作战体制。而南宋以宰执兼都督诸路军马,传谕皇帝调动军队部署的旨意,节制前线诸大将,统一号令,保障军队供给,以便宜行事,属统帅作战体制。  相似文献   

13.
虹关,地处江西与安徽休宁交接处,古有婺源北大门之称。于南宋建炎年间由詹姓建村。现有住户230余户,人口1100多人,因古时地处要塞,又是古代徽州府到饶州府的必经之路。虹关,又名虹瑞关。当时,由于虹关坐落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楚(国)两国划疆之地的浙岭南麓。故有“徽饶古道第一关”之说。  相似文献   

14.
唐龙镇考     
唐龙镇,本为五代府州旧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来隶麟州新秦县,景祜中(1034—1037年)没入西夏,重熙十八年(1049年)为辽夺占。置宁边州。金灭辽后因之,元至元二年(1336年)省并入东胜、武州。该镇位于丰州以东方向、府州东北150里、东胜州西南300里处,其辖境西北至柳拨川(今陕西神木县西北),北至故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东北隔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黄河与府州子河汉混波川(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的浑河与黄河交汇处)相邻,正东隔黄河与辽静寇镇(内蒙古土默特左、右旗境)相依,东南隔晋黄河与火山军久良津(今山西河曲县东北)相望,南与河滨堡以北卢子寨白家津(今陕西榆林市府谷县北60里以北处)相邻,其地域总体形状呈自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斜坡。唐龙镇镇治位于黄河西岸,可能为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城坡村城坡古城;宁边州州城位于黄河东岸,即内蒙古清水河县窑沟乡城湾之下城湾古城。  相似文献   

15.
南诏大理国是云南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由于唐宋王朝中央错误的治滇政策导致了南诏大理国与中央王朝长达5个世纪的分立割据:另一方面南诏大理国又实现了云南的地区性初级统一,为元代更高层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姜夔词风辨     
姜夔词风辨□朱绍秦姜夔是与辛弃疾并领南宋词坛风骚的重要词人,其词风,于南宋末至有清一代,继之者众多,几乎主宰了当时大半个词坛。宋代受姜词影响的词人比较多,张炎极力推崇姜词自不必说,其它如高观国、周密、陈允平、王沂孙等人亦步其后尘。至清代浙西词派崛起后...  相似文献   

17.
两宋王朝与大理国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理国史是云南地方史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民族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大理国与宋王朝关系颇具特色。一方面是,大理国历代统治者前赴后继的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执着请求宋廷册封,主动追求臣服。另一方面是,宋王朝历代君主对大理国的请封要求一而再,再而三的刻意推诿,不予应允。但是,经济文化方面双方自始至终又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双方政治形势、军事势力、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西汉长沙国建于高祖五年(前202年),废于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其疆域主要在今湖南地区。 高祖五年,“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1],始建长沙国。吴氏传五代,历46年,至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以无嗣国除。景帝二年(前155年),封庶子发为长沙王,复置长沙国。刘氏七代八传,历164年(其中绝嗣2年),至新莽始建国元年废。长沙国与西汉王朝同始终,是西汉历史上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资料对长沙国的记载很少,因此,对长沙国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更多地依据考古资料。自1951年长沙发…  相似文献   

19.
高映与理、气之辩陈九彬高映字雪君,又字无廓,小字遐龄,别号问米居士,也称结磷山叟,生于清顺治4年(1647年),卒于康熙46年(1707年),终年60岁。高映属大理国名门世家,其祖先世居姚安,为名震乡里的世袭土司;他13岁袭父职,任姚安府土同知。高...  相似文献   

20.
经青海通西域路线,即沿湟水西溯,至青海西宁(古鄯城或鄯州),穿行古羌人聚居地,或西北出祁连山,抵张掖与河西大道相接;或翻日月山(古称赤岭),沿青海湖(古称西海)北岸,循柴达木盆地北缘,过噶斯山口,至西域鄯善与西城南道相接的丝绸之路通道。~①此道的实际里程远远小于从中原通西域的另一路线──河西道的里程。但是,在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它却作为河西道的辅线,~②“实远不及河西走廊一线重要”~③。那么古人舍近求远,宁可走河西道入西域而少走甚至不走捷近的经青海通西域路线的原因何在呢?本文就此谈月;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