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震醒了中华古国沉睡的酣梦,我国多次掀起向外国学习的  相似文献   

2.
一粉碎“四人帮”后,外国文学的介绍与研究工作,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目标下,拨乱反正,冲破“禁区”,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成绩不小.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应如实地看到,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区或空白点,尚待我们去开拓,去充实,去提高.我国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又是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我们已经创作出许多属于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同时,世界各国的文学瑰宝,也理应在我们这里拥有广泛的读者和研究者.如同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不单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一样,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的文学创作同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不该忘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过的一段话:“……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  相似文献   

3.
一个民族的文学,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这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展示它精神素质上的种种特色.鲁迅很赞赏某日本人的这样一种意见:从一国文学研究一国的民族性.而鲁迅的作品,便是一面高悬的明镜,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华民族“国民性”(或曰“民族性”)斑斓多彩的状貌.  相似文献   

4.
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它被视作“年轻”的“长者”。它沉淀,吸收并发展了欧洲文学的精髓,但它的繁华不仅于此。美国文学的奇迹源于近五个世纪以来文学先驱的不懈开拓和前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记录着一种不朽的时代精神。美国文学的世纪领袖们挥笔记述美国的民族精神和信仰,这一切都成为这个民族生存兴盛的伟大力量。文学作品中展示的不仅是精神的繁衍和信仰的传承,更是思想的进程与变革。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部灿烂的文学史,都是由各个时代许多独具风格的作家和作品融汇而成的。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研究散文的风格是文艺理论的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它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尤其是提高散文的创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的诗都带有那个民族精神的印记”,普列汉诺夫认为:文学是“民族精神本性的反映——是那些创造这个本性的历史条件本身的产物。”鲁迅在论及陶元庆绘画特色时指出:“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必有中  相似文献   

6.
历史使我们背靠着“五四”。命运注定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五四”文学精神的血缘联系。我们很难摆脱“五四”文学的诱惑。尽管我们知道那里已是融汇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精神海洋,然而,我们依然看重“五四”文学内涵。因为,“五四”文学,作为一代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方式的确证,它敏感、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文化人的本真情状。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文学的包蕴量已超出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五四”文学的精神结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不断显示它的意义功能。惟其如此,“五四”文学精神的变质及其复归这一文学演变的轨迹,才成为我们思考“五四”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地描述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历史趋势,应以民族文学间的“文际交往”作为世界文学的学科依据。文际交往是世界文学的实际运动过程和具体呈现形式,它应当成为我们理解民族文学关联网络和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内在支撑点,同时应当成为我们重构世界总体文学发展史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父子冲突是文学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但是它在东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大相径庭 ,从这一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菲尔多西的《列王纪》 ,我们就从这部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波斯民族最伟大的史诗中 ,看到了一种封闭、保守、恐新惧变的文化精神。通过这种审视 ,东西方文学中广泛存在的“杀子悲剧”与“杀父悲剧”所产生的根源 ,得到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世界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英明论  相似文献   

11.
亨利·劳森(Henry Lawson 1867-1922)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澳大利亚最伟大的真正具有人民性的小说家和“第一个歌喉嘹亮的真正代表澳大利亚声音的诗人。”他不仅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赫赫有名。正象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一样,劳森是“澳大利亚的良心”。劳森的主要成就在于开创了澳大利亚的民族文学。以自己作品的民族性和现实地展示澳大利亚民族精神为持色的内容和风格,为激发民族意识和焕发民族精神作出了不朽  相似文献   

12.
走向文学的美学,高度注重对文学的具体阐释.文学作品中的美,主要体现为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实现和提升.在文学世界中,人的解放分两条路径:超越和进入.古典抒情作品更多体现超越精神,现代叙事作品更多体现进入品格.美学对文学发展的导向作用,不是呼唤经典作品的重现和国际大奖的获得,而是倡扬对我们民族当代精神面貌、心灵状态的独特挖掘与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学"是一个形成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期的概念.它表征为一种民族文学间的精神分工、世界化功能、交流互换等的关系运动,并受到民族文学内部各要素结构关系的制约.它的性质依各民族文学的动机与方式不同而不同,其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方面.比较文学研究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是由历史悠久的众多民族组成的。作为民族生活反映的文学,首失产生于并从属于一定的民族,“是民族的精神本性的反映一是那些创造这个本性的历史条件本身的产物”,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民族精神生活的印记”。世界上没有超民族的文学。文学的民族性,是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标准之一。应当重视广西文学民族特色问题的研究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一、对满汉融合的认识我们曾经在《满族文学初探(一)》(《社会科学辑刊》八三年第一期)中谈了对满族文学基本特征是满汉融合的认识.但是关于满汉融合的提法,实非我们的创见,早在一九五八年编写《满族简史》时就有人提出,在学习了周恩来同志一九五七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就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版图上的民族发展是互相交插的”.一个民族“完全居住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发展造成的,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处在各民族多数杂居的状态”.“这种交插时期多,甚至互相影响很多,甚至相互同化也很多.”同时还认识到:“汉族同化别的民族,别的民族也同化汉族”.汉族与满族的关  相似文献   

16.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近现代之“国魂”呼唤,是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是其作品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他的全部创作表现了两大最基本的内容:一是“描写我们民族性的伟大”,二是“提炼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病态方面”。这是一种基于对民族深刻认识之上的具有高度哲理化的爱国主义。我国历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招魂呼唤”在鲁迅的笔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民族精神的探讨自此由不自觉认识走向自觉认识。鲁迅创作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已经成为现代民族精神反映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17.
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文学的反思中,詹姆逊提出了“民族寓言”的概念.作为第三世界文学一种流行较广的隐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范畴: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在第三世界“民族寓言”中的反映,即文本的“民族性”与“寓言性”;詹姆逊对知识分子在“民族寓言”及世界文学中重要作用的强调;詹姆逊对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观的重新诠释.结合这一概念的社会现实与历史语境,分析了詹姆逊的世界文学重构观念及其理论前瞻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悲秋,是我国的传统文学之一,它是借“秋”的景物气氛抒发作者“悲”的情绪,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是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方法。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无论是诗、词,还是歌、赋,在各种文体中,悲秋的作品都层出不穷,历经两千多年而长久不衰。“悲秋”缘何而起?它究竟具有何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确是文学史研究者不容忽视的课题。研究这些问题,当是我们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中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已经知道,悲秋题材的作品在《诗  相似文献   

19.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文学到十九世纪,达到高度的繁荣,但是对于俄罗斯文学,同时代的中国文学的反应却十分冷淡,到本世纪,才出现中俄文学之交.正如鲁迅所说:“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祝中俄文字之交》)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流的俄罗斯文学,它是上世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们虽然大多数不具备阶级意识,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