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与计划生育政策密不可分的一类特殊家庭,随着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加,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的变化,对国防建设产生影响;成年独生子女投身国家安全事业也给家庭安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本文考察与研究了独生子女家庭的国防风险。  相似文献   

2.
代际流动的未来希望——独生子女学历目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1979年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的家庭规模和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唯一的子女,独生子女身上背负着父母所有的期望和寄托,也是父母年老时唯一的依靠。面对在生存与地位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教育文凭所起的愈益重要的作用以及来自父母期望的压力,处于中学阶段的独生子女的学历目标是否和非独生子女具有明显的差异,影响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学历目标的社会因素是否也有所不同,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本文对郑州、开封两城市619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学历目标及其影响因素在整体上基本一致,但在性别差异方面以及影响因素的具体细节上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出家庭因素对两类中学生的不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其养老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现有部分文献的梳理与总结,从养老方式与养老意愿、养老内容等角度来分析独生子女养老问题,浅析失独家庭所面临的养老困境,最后希望通过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观点,为缓解独生子女所面临的养老压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更多地嵌入了成年人的意识、成年人的活动方式。父母在有意无意之中减少了孩子童年的欢乐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剥夺了孩子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特点发展的权利,忽视童年成为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表现是:成人本位,把孩子当大人;认识偏颇,把特点当缺点;不允许失败,把过程当结果;急功近利,把部分当全部;角色错位,把“外力”当“主力”。本文提出独生子女发展权的家庭保护尤其要强化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注重儿童全面发展、注重儿童的发展过程和儿童发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德育问题尤为突出,构建既能适应社会主流又能促进独生子女个体发展的家庭德育体系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图从确定体系目标、划定主要内容以及提出基本对策三个部分来构建独生子女家庭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往往有其独有的地位。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看法与交往方式显然也会与对非独生子女有些不同.本文试图从父母意识、有儿焦虑、独生子女的先天气质特征三方面来分析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并进而探讨这一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与发展造成的影响。一、父母意识与亲子关系父母意识这一概念是新近才出现的。笔者在查阅国内外新近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许多学者的看法,认为可以将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性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称为父母意识。笔者认为,在独…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江海街道七彩家园馨福家庭社工服务社开展的“爱之新旋律”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关爱服务项目,为街道辖区内20户有需求的家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在调查、走访、服务案主的过程中,社工发现这些家庭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8.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扬州四所高校457名大学生,利用自编的“大学生消费状况问卷”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消费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消费的各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呈现以下特点:独生子女的消费层次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以生存消费为主,且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针对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进行合理的消费教育:家长要区分孩子消费行为的合理性;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农村就业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最低工资价位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显著。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最低心理工资价位越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去农村更愿意选择从政。  相似文献   

10.
吴瑕  黄艳 《老年世界》2008,(3):22-23
独生子女去外地求学、参军或工作,父母备感失落、焦虑……以往在中国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现象”,目前正在逼近城市中年家庭。  相似文献   

11.
重视“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国计划生育年鉴数据,1979年全国第一批领证的独生子女人数总计约650万,此后每年按类似的比例递增,直到2003年总量达到8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3%。由此可以预计,未来十年,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新家庭将很快超过千万。为此,2003年我们上海社科院青少所进行了“独生父母现象”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独生父母”的婚恋生活为:恋爱更早、观念更开放、经济上依赖性更强、家庭结构以三代同堂为主。本调查中的独生父母群体中,核心家庭远未取代传统家庭。“独生父母”的生育观念为:养育孩子的价值取向上,个人取向胜过传统功利取向;生育意愿上,两人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1980年至2011年收录的有关独生子女教育研究论文的分析发现,独生子女研究主要分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和针对独生子女群体进行的教育研究两大类型。对比研究中,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是否存在差异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结论.大多数研究结果倾向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各有优势和劣势。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研究结果认为独生子女的很多问题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家庭、学校各方面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因此。在制定教育对策时需要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发挥其优势,纠正教育误区。对独生子女教育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成为解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而缩小现象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袁梦 《公关世界》2023,(8):79-81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策的变化,家庭中开始出现二胎、三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开始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1]本文通过案例报告的形式,探讨一名非独生子女学生因家庭关系紧张以及校园矛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并进一步探讨非独生子女职校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应对策略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政府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也在2000年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面对巨大银色挑战,笔者认为要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足够重视。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老年父母更要树立正确自我养老观念,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成长与发展: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世纪的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三个问题:1.高等教育的机会。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程度的期望既高于同年龄的非独生子女父母,也高于他们自己的父母。这种高教育程度的期望与我国目前一时还难以改变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残酷的现实将对这一代独生于女青少年和他们父母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行无情的检验。2.老年保障问题。当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时,仅有一个子女的现实将对他们老年时期的家庭交往提出挑战。而这种挑战的严重程度,又依据子女与老人是否同住一地而有所不同。3.养老形式问题。广大父母在未来居住形式方面,具有强烈的与子女不分离的愿望。这无疑会造成一种两难的境地:~方面,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建设少不了正常的人员流动.离不开合理的人才布局,成年独生子女因学习、工作而流动将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未来社会中大量老年人口的出现,尤其是当大批成年的独生子女远离他们的父母,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仅剩老年夫妇的“空巢”家庭的时候,又会要求我们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去考虑家庭养老的需要,尽量减少这种流动。如何统筹兼顾,如何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在这一批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之  相似文献   

16.
说起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一双双布满泪光的眼睛镌刻在我的记忆中。孩子是父母的希望,而数十个我曾经服务的失独家庭中,孩子都因病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他们不免陌生的世界,留给父母永恒的伤痛与无尽的思念。  相似文献   

17.
当前,择偶意愿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择偶意愿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对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择偶上自主意愿的程度相当接近;家庭因素中权威主义观念、亲代知识更新水平、父母结婚类型、家庭结构类型对子代的择偶自主意愿有明显影响;个体决策独立性水平、民族差异也对择偶自主意愿存在显著影响;相比之下,城乡结构因素、独生子女差异等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社会文脉的作用呈现隐遁。  相似文献   

18.
独生子女家庭是潜在的风险家庭。现代社会生存系统性风险,可能造成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因疾病或意外伤害而死亡。此种情况一旦发生,这类家庭稳定的“三角结构”就被彻底打破,家庭就会陷入“失独”的被动尴尬困境,独生子女家庭就成了“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的形成,既有计划生育基本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独生子女研究诞生以来,针对该群体的负面评价一直没有中断。有学者因此提出“独生子女神话”一词来专指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实证数据证实独生子女刻板印象是否客观存在。本研究以上海为例探索了中国城市居民对独生子女群体的普遍印象,证实了该群体的社会印象以负面刻板印象为主。研究通过形容词自由联想法和社区调查获取了与独生子女群体相关的12个高频形容词,其中积极形容词3个和消极形容词9个。在1088份拥有9—18岁子女的父母问卷中,分值最高的5个与独生子女群体相关的形容词分别为“依赖”、“任性”、“娇惯”、“自我中心”和“爱发脾气”,均为消极意义。数据表明,在与独生子女有直接接触的城市居民中.独生子女群体的社会印象以负面刻板印象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城乡差异及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己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分析。结果: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对大学有更好的适应性。结论: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