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1世纪人类在生态环境危机中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制度道德深刻地型塑着所有权的时代样态。仅仅依靠20世纪初"所有权负有义务"的内涵已难以回应生态时代的正当性危机,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制度道德转换为整体法秩序义务,妥当地植入所有权所负义务之中,其路径是可在立法层面进行建构,即在所有权制度上配置不得损害生态环境的消极义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义务来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历史时期,但也是人类遭遇生存危机最严重的时期。非持续性的经济畸形增长和消费模式以及人口的膨胀使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人类为摆脱困境,并兼顾子孙后代的利益,必须遵循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因此,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否则繁荣也将是难以持续的,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在20世纪末最明智的选择。21世纪则是重新调整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时机,错过了,人…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新千年钟声的敲响,摆脱20世纪困扰人类的发展“危机”,选择更加合理、完善和符合人性的崭新发展范式提到了人类的议事日程上。20世纪现代化的历史和经验说明,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由于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不可能准确阐释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无疑,对之进行理性分析和批判,对我们理解全球化发展范式的必然性,对人类健康、文明地迈入21世纪,展望全球化的美好前景大有裨益。一、现代化理论发展范式的危机现代化作为一种全球化现象,源于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众多殖民地国家独立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代。每一个有头脑的人,都清醒地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危机的克服,都不再可能依靠任何单个人、单个集团、单个学科领域来解决,而必须要依靠人类全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如果说20世纪人类主要是以单个集团为基点的竞争时代,那么到了世纪末期已经走到了尽头,可以预计,21世纪人类必将以高度协作和整体结合的姿态才能求得真正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再三强调的社会科学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无疑是人类面向ZI世纪各种结合、协作内容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然而,呼吁了多年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运用东方智慧解决现代文明危机进而构建21世纪全球文明,是池田大作在《畅谈东方智慧》中的重要主张。池田大作文明观为21世纪全球文明提供了一系列"全球性的价值"。其基本理念是人间主义的理念、生命尊严的理念以及和谐的理念。池田大作对21世纪全球文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还对构建21世纪全球文明的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十世纪人类百年,文明兴衰,霸权更替,历史自有其发展规律,这是我们阅读《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徐艳芳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书的感慨。的确,正如著者所言:20世纪是人类光辉灿烂的世纪,20世纪是充满苦难与不幸的世纪,20世纪又是一  相似文献   

7.
百年辉煌,百年沧桑,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世纪末情结”再次萦绕于人类的精神生活之中。面对20世纪初以来的战争与和平、危机与发展,以及世纪末的文明冲突、政治纷争、环境恶化等种种生存困境,人类需要理性地审察自己的历史,反思百年实践的利弊得失,以期在跨世纪的关口,找寻到智慧之光,导引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健康旅途。21世纪呼唤新的生存与发展理念,跨世纪的社会实践需要跨世纪之思,人类文明需要新的哲学范式的牵引。任平先生的新著《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对中国社会实践和世界文明进程的深…  相似文献   

8.
环境哲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西方环境哲学的主题是天人关系,它是对20世纪世界性环境危机的深入反思,是对近代社会"人类中心主义"天人观的否定,由此而得出的新型天人观可以"有限自然"、"有限地球"、"有限人类"和"依天立人"概括之,它们将对当代文明新形态之建立产生深刻、广泛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证明,内蒙古地区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以及相应的考古发掘都证明,内蒙古地区草原文化在最初阶段就对草原文明有着重要的贡献,如打制石器、发明弓箭、驯服野马等,对于这些应当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其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改造了整个世界,为人类带来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但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破坏也是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质恶化、垃圾难处理等。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趋势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人类的所作所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且这一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人类在经历了痛苦和调整之后正在开始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一 进入20世纪,人类第一次如此紧迫地感到了生存的危机,于是,有识之士开始寻找人类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全球“文化热”,在主流意识重申精神文明之急要之时,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却渐趋平缓。本文追问20世纪下半叶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的意义含混、审美要旨断裂倾向的基因,指出20世纪下半叶文学在取得丰厚成就的同时也曾隐现理性的淡薄甚至缺失的审美倾向,指出其在反映论与本体论上存在一定的非理性自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的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认识当代社会发展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在今天,人与文化的矛盾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活动的直接主题,21世纪将是一个激烈争夺文化控制权、领导权的时代。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对资本主义文化泛滥、西方文化的冲击、全球文化高度竞争的挑战,应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把文化哲学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转型和创造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只有实现生命科学与生命伦理学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呼唤。现代生命科学与生命伦理学是一对处于共构状态下的矛盾,互相制约,共同发展,有机互动,从而实现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一动态平衡过程,促进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批判是20世纪哲学的基本转向和基本问题。现代哲学自此由宏观而崇高的历史理性期盼走向微观而具体的生活实践诉求。在此根本转型中,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是方法论来源;卢卡奇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第一推动者;海德格尔则确立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础存在论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日常生活批判运动的主力军,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列斐伏尔,其总结者是捷克的科西克(Karel Kosik)。20世纪日常生活批判对21世纪哲学的深刻启示是,生活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现实,而哲学只有回到生活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胡静波 《河北学刊》2003,23(1):62-66
20世纪末至今的二十多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发展、大改革、大论战的"反思"时代.毋庸讳言,这场"反思"热潮的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由于"反思"切入视点的多样性,批判角度的复杂性,以及立论的差异性,导致"反思"的路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误区.所以,有必要结合理论界的"反思"现状,从一个更高的历史制高点来圈点、梳理、整合出一个新的"反思"理念,把握住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路向,真正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言道方式看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18.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19.
汉语哲学如何可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气度之美"。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构成梁实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散文独特思维与内在情感的审美书写,其丰腴而优雅的文调始终灌注着一种健康人生的旷达馨宁和睿智俊逸的生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梁实秋散文蕴含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魅力,对于当下建构21世纪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