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应该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表现电影家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发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从早先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及其所形成的戏剧式电影形态,到1970年代末以来,大陆影坛的纪实美学、影像本体美学、新写实美学,和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等电影创新潮流汹涌,正是不同代际导演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执著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审美的发展和深入。在实践中,他们以艰辛的艺术创造建构了中国电影的两大传统:"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和"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前者强调电影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联系,以其社会人生呈现的"现实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后者在民族性格刻画中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独特创造,又使中国电影成为富于民族审美特质的现代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这些探索,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2.
武侠电影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审美心理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和阐释,从它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传达出的是它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影片创作中体现出更加深沉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文化主体性特征。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引领下,不同民族身份创作者对少数民族现实生存焦虑和文化焦虑给予了积极关注、深深的思考和现实主义的表达。民族现实题材电影逐渐摆脱对民族历史现实的缅怀与追忆,开始正视和回归理性民族"现实",通过对民族现实世俗生活的真实刻画,在遵照电影艺术叙事规律和法则的前提下,实现了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提升了整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第六代导演的个案出发,可以寻找到一条探讨当代中国电影文学化风格的有效途径。在这批新锐导演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种鲜明的文学化转向:勇于舍弃那些包含了微言大义的"宏大叙事",而在题材、主题乃至角度上趋于细碎和具体,显示了别具一格的纪实特质。作为寻求艺术新变的表征之一,文学化为当代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和表现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探讨西部电影创作的理论观念问题,为西部电影的现实品格塑造和未来精神走向提供参照,对钟惦棐的"西部片"电影美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分析了20余年来中国西部片的发展简况,认为围绕中国"西部片"的命名和理论阐述是钟惦棐电影关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实主义品格、人性视角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促进了中国当代的电影创作.在当下语境中重新辨析钟惦棐的"西部片"思想,有助于纠正目前"新西部电影"创作与研究中的某些观念偏差.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全球化语境下,对第六代导演如何提高创作水准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第六代导演应当重视挖掘民族生活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冲撞中,体现出作品的文化意义;要努力表现民族性格的积极面,展现我们民族素质升华、提高的进程;在借鉴外国电影技巧时,要注意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既要重视影像造型,又要重视情节化叙事;要寻求中外观众审美需求的契合点,通过带有民族个性与创作个性的情感,展示人类共同的人性美,并且对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与艺术趣味加以引导与提高.  相似文献   

7.
片头叙事的功能开拓,在形成谱系的台湾电影里表现得非常突出.作为第二代导演代表,侯孝贤创造性地处理片头,使之成为影片的最佳注脚或传达和谐的自然理想,或成为一个情节隐喻而颇具"元叙事"特征,或构建散点透视的全息式结构;第三代导演的李安因置身异域文化,借助好莱坞电影在中产阶级中的优势,对片头进行了一种重情节、重节奏的剪辑处理,积极靠近古典叙事,这在他的"父亲三部曲"中尤为明显;同为第三代导演的蔡明亮执着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念,透露出个人专断的风格.片头出现了两类情况或被强行解构,既取消了说明功能,也失去了叙事功能;或运用陌生化策略建构寓言性世界.而这是强调审丑与超越的现代主义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在纪录片创作中如何提炼日常中的"诗意",创造"镜头"与"意蕴"之间的审美内涵,是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在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导演以"日常化"影像叙事,展现了极限状态下生命的力量和美善,使"日常化"的影像富有了震撼心灵的审美力量.纪录片的审美品格是纪录片"记录"力量的中心源泉.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它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于宏大叙事中塑造了民族史诗英雄群像,它所蕴含的悲剧意识、崇高格调,达到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超越,显示出高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0.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借古喻今的同时不断追求"当代性"的审美品格,这种关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现实的问题立场和叙事方式引发了当代人的审美反思与接受。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当代性"主要体现为:在思想内容上影射社会现实问题,以当代价值观念为导向,满足当代受众审美诉求;在叙事艺术上以多视角、亦正亦娱的方式呈现,语言上既保留特定年代文风又贴近现代用语习惯;在人物塑造上实现从"二元对立"模式到多样性的转变,突出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潜在动力,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和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实践论视界下的"中国审美学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电影作品叙事风格的嬗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风格是指导演所使用的使影片文本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特色的艺术方法的倾向性.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电影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张艺谋在变中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影像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初,台湾"后新电影"浪潮的崛起,不仅重新点燃了台湾影业的复兴之火,而且也极大激发了大陆、香港新生代导演美学观念革新的步伐。新世纪的台湾"后新电影"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呈现出相互指涉的互文性关系。笔者认为,台湾"后新电影"运动以"原画复现"的形式映现出"新电影"的艺术探索印痕,并以新生代的成长叙事表征着"新电影"的文化内蕴。台湾"后新电影"导演深受"新电影"导演创作观念的影响,体现为魏德圣、戴立忍、钮承泽、陈怀恩等导演对"新电影"核心导演创作经验的承续。台湾"后新电影"的"太超过世代"意义,体现为新生代导演在承续"新电影"经验基础上,实现了对"新电影"美学的整体超越。本文通过梳理三十年间台湾"新电影""后新电影"运动传承与流变的历史脉络,深入探析台湾"后新电影"与"新电影"运动美学经验的同异,以期为当代台湾艺术电影研究视野的拓展及当下"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构建提供成果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社会片创作,在题材主题、形式结构、镜头影像等方面都受到好莱坞社会片的深刻影响。其情节内涵,同样是描写现实黑暗以抉发社会之罪恶,在男女婚恋描写中去揭示社会问题,从儿童视角去表现社会人生之艰难。社会片的形式结构具有文学的意味和深远的寓意,透过情节去体现生命和意义,以及打破大团圆模式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电影的文学深度和现代意识。而社会片的"实不啻现代社会之写真",又在导演、表演和影像呈现等方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第五代”的命名具有新历史主义特征,在整合中国电影文化地形图的同时完成了“第六代”导演命名的修辞预设。第五代电影的空间美学激生出第六代的创作冲动,却反向促使后者有意淡化线性历史的叙事惯性。第六代电影的“小众”化特色遭到市场冷遇,引发了第六代导演创作转型后产业应对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观把电影视为一种艺术生产。电影艺术是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以导演或制片人为中心的摄制组通力合作的综合性艺术生产。其中电影演员的表演是电影影片的重要方面。电影影片是演员在特定的虚拟性时间和空间中表演的现场动态影像记录,并经过了语言、音乐、色彩、画面的综合处理,从而创造了社会生活的逼真表现的场景。电影艺术的表演具有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动态影像性、生活逼真性、艺术典型化。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美学的魅力—论第四代电影导演的现实主义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最为引人之处 ,就在于无论发展路途如何艰难、经历了什么潮流变化 ,但它深厚的文化主线未能截断 ,它的根基始终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 ,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脉络和现实主义基本方向至今依然鲜明闪光。在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进程中 ,80年代是特别值得歌咏的时期。在这个中国当代历史的巨大转折时期 ,改革开放的大浪掀起的波澜汹涌澎湃 ,波及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的各个层面 ,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电影美学的范畴 ,中国电影的民族美学传统向世界电影的现代化敞开胸怀 ,中国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高潮 ,而这必然和第四代导演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韩国电影在借鉴好莱坞商业类影片经验的同时,注重在电影中进行本土身份的建构,用本民族的人物和情感重述西方题材和改写西方故事,在本民族的政治事件和历史故事中彰显现代价值观,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消解西方影像中情色与暴力的极端显现,藉此获得了本土票房和海外票房的双赢。韩国电影这种"洋"为"韩"用的做法,对中国电影本土身份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中国电影既要加强现实观照、丰富现代影像,又要甄选彰显共同价值的历史事件作为电影素材,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策略来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一方面营造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审美意境,另一方面在人性的层面上达成东西方的共识,在唤起观众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制造具有"中国身份"和民族文化标识的观影效果,以赢得世界观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叙事、主题内容、美学症候三个方面来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神秘主义特征:首先,先锋小说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段将语言归入神秘之列,又以迷宫式的叙事策略将小说叙事艺术引向神秘的深渊;其次,先锋小说通过罪孽、苦难、宿命、死亡等生命主题传达了宗教、哲学关于生命现象的神秘主义理解;再次,先锋小说通过神秘主义的书写缔造了小说一种寓言式的诗性品格。神秘主义不仅仅是个别先锋小说家的创作倾向,而是先锋小说具有整体性、流派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