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佛系现象作为中国社会现象的新动向,是社会价值观多样性的一种体现,主要通过佛系话语、佛系心态、佛系文化、佛系青年等方式呈现了青年价值观的迷失与困惑,使青年一代背离了主流价值取向,消退了健康青年心态。同时,佛系现象会导致理想青年角色的退出,以及社会结构功能的蜕化。因此,应结合青年一代自身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以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为指导,通过营造良好的价值观培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方式、建立长期的价值观引导机制,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指引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以来的青年研究中,有两代青年成为关注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一代(即60后)因其激进的政治态度、积极的参与行为和强烈的社会变革预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而目前已步入社会的青年一代(即80后)因其出生于特殊生育政策环境且完全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自其降生之时便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今天,80后一代的政治态度有何特点,而改革初期青年一代的政治态度又有何变化,目前政治态度的代际差异有何表现等,通过对两代人的比较,我们分析出了二者的差异与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六十年代的雷锋到八十年代的张海迪,都是党和人民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优秀代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人民和青年的精神风貌。雷锋、张海迪的成长过程,贯穿着一个用以指导一切行动的观念,这就是共产主义人生观。从雷锋张海迪的成长过程,探讨我国当代青年共产主义人生观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年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研究,应从多因素、多向度、多思维的意向上去系统地思考,在立足十年来国内学者对人才规律研究探讨的基础上,笔者对青年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体系(三体规律:本体、群体、个体规律)作初步的研究认定。本体规律——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最佳年龄律青年人才成长发展最佳年龄律,是揭示青年人才成功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特别是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迫在眉睫。一、对青年知识分子应予充分理解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是我们社会中最富朝气的群体,其主要特点是:1.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充满朝气,敢于让人格亮相.敢于袒露胸襟,对改革充满信心.2.情感强烈.对理想向往,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注重提高自我,求知欲强,有鄙俗崇雅之怀,图强争雄之慨,扬名成誉之志.3.兴趣多元.追求时尚,喜欢艺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愿意谈论爱情和幸福.丰满自身人格.由于青年知识分子大都出身于校门,…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及WTO的背景下讨论青年的道德教育 ,是一个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问题。新的形势下要突出对青年爱国情操、规则意识、服务精神的道德教育 ;要重视对青年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融合多种道德教育途径。这样才能促进青年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才能使青年一代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与发展 ,符合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变迁与青年心理突变一个社会的前途和希望、问题和困扰往往均取决于该社会的青年一代。青年的意向与态度可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病态;青年人的自发运动和集体行为,不仅代表着他们对社会的关切和责任,同时也代表着社会将朝着一个更完美、健康的历史阶段迈进。中国人历来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学习与工作、劳动与服务。青春年华虽短,但人世长  相似文献   

8.
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庐陵地区的青年一代是庐陵地区状元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力量.然而,本文通过对庐陵地区青年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青年一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该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同及自然融入仍存在较大困难.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通过总结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我国青年一代的成长,把关怀、教育、培养和使用青年,造就合格的接班人,视为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和兴衰成败的关键.对青年工作和青年的培养教育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当代青年的拳拳爱心和指导青年工作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0.
邓彦  王萍涛  钟添生 《理论界》2005,(11):125-126
高校非主流文化是社会文化变迁在高校中的折射,具有社会性、伴生性、现实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青年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对待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新生思想教育工作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生作为大学生和青年的一个特定群体,其心理思想发展存在着希望与失望、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归属感并存等特点。思想教育工作应以培养新生具备最基本的大学生心理、思想素质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开设思想品德专题,加强宿舍管理,开展争创文明宿舍活动,心理咨询等对大学新生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文学伴随时代前进。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中短篇小说,以极大的敏感和独特的艺术思考形式,追踪着中国当代青年的发展轨迹,对青年一代的精神特质、生活道路和人生命运,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认真的模索和探讨,涌现出一群生动活泼的系列文学形象。分析和研究这些文学形象,人们不难发现青年题材创作由幼稚渐臻成熟的过程,并看到显示文学突破和前进的一些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变迁,构成了认识和理解当前中国青年现象与青年问题的重要背景。这种社会变迁主要在四个方面对青年一代产生重大影响:第一,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二,社会流动增加和社会分化加剧;第三,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与多元化;第四,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迁。从社会变迁视角出发,现阶段中国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的重点领域将主要集中在社会变迁与青年教育、青年就业、青年婚姻与家庭、青年亚文化、青年群体、青年社会问题等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对这些方面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14.
跨世纪的美德教育——《中国传统美德与跨世纪青年》出版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悠岁月里,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认识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了内涵深邃的传统美德。为了对青年一代和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天津...  相似文献   

15.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最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是时代的弄潮儿,学习、实践、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培养教育好了青年,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我们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就要教育青年成为“三个代表”的后继之师,只有“三个代表”之师才能建设“三个代表”之党,并最终发展社会主义中国。  相似文献   

16.
青年是企业的生力军。要始终关注油田青年职工的家庭婚姻状况,掌握婚恋发展规律,更好地为油田稳定发展、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学生是青年一代的特殊群体,其道德水准、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与成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仅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必将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发挥巨大的作用。从整体上看,青年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而辨析和自控能力较差,如此构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从当前的社会环境看,青年学生自我意识较重,追求个理想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体现较多,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接受能力也很强,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远未形成,思想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8.
将青年置于时代变革的社会坐标中,深入分析青年代际特征的新变化,揭示青年成才成长的新需求,把握青年发展的时代脉搏,这既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重要现实命题,也是习近平青年观对新时代背景下青年本质的科学把握、对青年成才成长规律的深刻揭示。习近平青年观体现了时代特征、中国国情、青年实际的辩证统一,既遵循了青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个性特点,又指明了青年成才成长的努力方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绵绵不绝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们正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信息时代。在我国,改革开放正在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健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向青年一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才智素质、身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年代表着我们的未来,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所在,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应受到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生活主要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教育特别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  相似文献   

20.
1957年《文艺学习》刊登的“夏可为来信”引发了关于青年的写作、职业和出路的社会性讨论。“夏可为来信”呈现了青年普遍的成长之惑,得到了茅盾、赵树理和老舍的回应,成为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问题的重要现象和事件。赵树理是“夏可为来信”的最早对话者,他对青年出路的思考体现在大量议论性文字和《互作鉴定》《杨老太爷》《卖烟叶》等小说叙事中,通过“生病/疗救”和“劳动/写作”叙事逻辑对沉迷写作、不安心劳动生产的知识青年进行劝谏。“夏可为事件”显示了青年一代在五六十年代新的语境下渴望自由选择甚至弯道成长的诉求,以及青年在有限申诉、抗争后臣服于政治要求与青年治理体系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