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深入推进,客观评价乡村振兴发展的状况,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晋江市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要求,构建了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采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晋江市54个样本的村乡村振兴发展综合绩效水平进行了测算和评价,研究发现:晋江市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总分为2.669 6,整体发展处于一般偏好水平;其中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两个指标得分高于综合评价总分,但乡风文明和产业兴旺两个指标得分差距明显,表明晋江市仍需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缩小内部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2.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起点视角,采用扎根理论的逆向归纳法,构建由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31项三级指标构成的山东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复合权重确定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2015-2018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振兴指数和排序上看,胶东半岛城市、济南等优势明显,同时可将乡村振兴效果分为四个层次;乡村振兴效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沿海地区至鲁中地区向鲁西南地区优势递减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地方财政实力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此,可在高度明确"五位一体"的振兴指向、探索特色化乡村振兴模式以及实施差异化乡村振兴举措等方面构筑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23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通过收敛性分析考察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且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特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分布特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β收敛趋势。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掘农村发展内在动力以提高乡村振兴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等,从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基于结果导向和满意度导向,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为实现乡村振兴规划目标提供了价值导向、标准体系和社会动能。构建由决策部署、过程推进、目标实现和社会满意等 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43项三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对广东省 21个地级以上市政府进行第三方绩效评价,结果表明: 2020年全省乡村振兴绩效指数为 80,13,主观评价(74,07)低于客观评价(81,29),地市之间绩效表现反差明显,各分项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一,经济发展程度对绩效指数影响具有多样性等。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应以追求农民满意度及获得感最大化定位地方政府绩效目标,立足实际优化实施方案,久久为功补足民生短板,强化激励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和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二者的协同关系,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评价2011—2018年我国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就全国层面而言,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展滞后的耦合阶段、失衡阶段和发展迅速的协调阶段;就区域来看,东、中、西三个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大系统的综合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耦合协调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处于乡村振兴驱动的初级协调状态,中部地区处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驱动的中级协调状态,西部地区处于乡村旅游驱动的勉强协调状态;经济发展、政府扶持、资源禀赋是影响两大系统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数字乡村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一大重要战略部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稳步实施,我国数字乡村发展现状及评价指标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借鉴相关文献、政策文件归纳出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维度和18个指标,采用Fuzzy-DANP法分析了各维度指标间相互影响关系并计算出权重,发现数字经济水平是评价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权重最大的维度。同时,本研究结合客观数据计算出各研究对象数字乡村发展指数,对我国数字乡村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科学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构建包含21个基础指标的省域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以及莫兰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总体水平呈增长态势,尤以2018年后的上升幅度最明显。但目前乡村振兴的水平仍然较低,且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得分有所下降,甚至退步明显,其发展落后于平均水平的省份最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薄弱环节。当前产业兴旺系统相较于其他子系统发展最为缓慢,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系统的地区差异最为明显,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而西部地区发展欠佳。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表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空间聚集特征,乡村振兴水平得分较高(低)的省份在地理位置上较为接近,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但该空间格局尚不稳定,区域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不断缩小。为此,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地区已然成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地区。文章以全国30个省份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时序演化、地区差异和等级分类等方面探讨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对深度融合发展的作用路径加以解析。研究发现: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文化服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展以及服务环境支撑4个子系统,10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构成。但我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服务环境支撑子系统发展水平最高,机构服务拓展子系统上升尤为明显,文化服务嵌入子系统呈现波动发展态势,而服务人员保障子系统则处于低水平徘徊。就融合发展水平等级而言,东部领先省份类型居多;中部以领先省份为主,发展相对活跃;西部地区省份以落后类型为主,未来上升空间较大。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选取不同的影响因素组合,分析了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3种路径,即领先型、进步型、追赶及落后型。  相似文献   

9.
[提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西部大开发地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准确测度乡村振兴水平,对于西部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西部地区12省(区)市2011-2018年乡村振兴各子系统水平及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影响乡村振兴水平的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乡村振兴各子系统水平在12省(区)市间的差异较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水平最低的省市依次为青海、贵州、西藏、四川和甘肃,因此各省(区)市应找准自己的发展短板,破解发展难题。(2)研究期内,各省(区)市乡村振兴综合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但整体上偏低,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内蒙古和新疆乡村振兴综合水平最高,云南、西藏、青海和贵州乡村振兴综合水平最低。(3)乡村振兴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驱动因素的作用程度(即关联度)按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地区产业结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农村财政支出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基于长三角地区2012—2021年41市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水平提升1%会引起乡村振兴水平提高0.1%;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作用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因此,为推动长三角地区乡村全面振兴,需着重发展数字经济,发挥其高效带动作用;进一步积累人力资本,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激发乡村内在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十四五”规划进入全面实施,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及影响,文章首先从理论方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乡村振兴水平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开展实证研究,随后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1—2018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乡村振兴水平,测度结果表示我国各省份乡村振兴总体水平提升较慢,就2018年各地区乡村振兴水平而言,中部地区稍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西部地区,说明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偏低,且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GMM方法定量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乡村振兴水平之间的作用关系,量化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振兴指标不同维度的影响。为验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是否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文章运用门槛模型进一步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乡村振兴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对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和生态宜居这四个方面的显著正向影响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政策抓手和制度依据,也是未来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然而,我国的区域经济社会差异和自然地理特点使得不同地区的乡村存在着较大差异,难以通过相同的具体路径实现不同乡村的同步发展,根据乡村的独特属性分类推进乡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发展难题的有效措施。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明确区分乡村的潜力特征和分类依据。因此,构建科学的乡村潜力评价指标和分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作者基于现有乡村振兴研究相关文献,梳理了当前乡村发展潜力及类型评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乡村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三类空间"框架和指标存在的分值特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设定了类别划分标准。进一步,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随机选择的40个乡村发展潜力的评价验证了评估框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包含了交通便捷性、用地适宜性水平、人口与经济规模、设施承载水平、产业规模、空间扩展水平、各类资源要素7个维度的因素,下含19个子指标;根据综合评估分数,泾源县40个案例村可划分为移民迁建型、整治优化型、集聚发展型、城镇改造型四个类别,突出了不同类别乡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此,文章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角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和具有探索性的政策建议,认为在通过分类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推动乡村治理制度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促进乡村发展的各类要素形成集聚效应;同时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优化,有效发挥集体资产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应当搭建村庄改造合作平台,通过构建公共论坛促进乡村合作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丰富了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研究的方法运用,发展了当前乡村振兴研究中的类型学划分依据与评估方法,案例的应用有效地检验了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评价也明晰了泾源县乡村发展潜力的整体特征和可参照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适合我国农村发展规律的政策—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乡村发展短板,较不发达的西藏农村地区,“三农”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需要更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定义和路径选择出发,对西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进行研究,对西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具有一系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推进盐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两个目标层面构建了包含8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对盐城市2015—2019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盐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发展指数从2015年的0.152 9提高到2019年的0.781 8,已经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结合实际提出提升盐城市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等对策建议,以促进盐城市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晋江市各个村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和水平,开展村域尺度的综合绩效和分类提升研究,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2个二级评价指标,进而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6个公因子并计算出分数,并求出晋江市各个乡村的综合发展得分,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因子得分,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并结合调研情况和晋江市各个村(社区)实际,将试点村分为产业兴旺型、生态宜居型、乡风文明型、治理有效型、生活富裕型5个类型村庄,据实证分析和现场调研情况得知,五种类型村庄虽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各类型村庄发展遇到的现实难题精准施策,不断提高各村(社区)的发展水平,以推动晋江市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提要]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是我国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作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手段,能够消弭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由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队伍匮乏、产业结构单一,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面临较大挑战。本文试图从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起点出发,依托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探索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潜在路径,并从数字乡村建设方案、地区管理理念、主体参与程度、政策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构建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1-2020年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系统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并构建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测度模型,对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以及相对发展类型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还有待提高;(2)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D值得分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并在2020年达到中级耦合协调阶段;(3)根据相对发展度显示,2018年以前西藏乡村振兴发展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8年以后两大系统初步实现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流通数字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各省(市)的流通数字化和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实证检验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流通数字化能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该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根据异质性分析,就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程度而言,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非试点地区大于试点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大于非长江经济带地区;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流通数字化会从技术应用、创业环境、国内市场、外资质量和开放布局等5个方面产生正的经济效应,即通过促进技术成果化、提高农村创业活跃度、提升市场化水平、助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等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其中技术成果化的传导效应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指引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内涵与核心内容,并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方向、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规律、回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之问。在强国新征程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在乡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对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推动乡村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实现农民农村精神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涵盖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明振兴、生态环境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振兴"都需要人力资本作为保障,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中部地区乡村人力资本变化的视角,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指标及中部地区各省差异,结果显示中部地区乡村人口净流出、老龄化加剧且区域差异明显以及乡村人力资本质量较低。据此,应该从统筹融合发展以吸纳引进人力资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培育发展人力资本、强化乡村系统功能以保留优质人力资本等三个方面解决中部地区乡村人力资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