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欺凌是个人或群体借助互联网,通过电脑、移动终端等对受害者实施的有目的性、重复性、暴力性并在客观上造成伤害的行为。近年来,群体性网络欺凌呈现出跨时空、跨媒体、跨圈层泛滥的趋势:一方面,“恶评党”“黑粉”“键盘侠”“祖安”等网络族群表现出非理性的攻击和聚集性的欺凌,屡屡造成网络暴力舆情;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消费网络文化产品和使用社交媒体时所遭遇到的群体性网络欺凌现象愈加常见,成为全球互联网研究和青年研究的热点。群体性网络欺凌中所彰显的群体动力、欺凌者身份异化和道德推脱解释了中国互联网环境中网暴现象的发生、衍变与传播,也为未来的网络安全、监管与网络素养教育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调查及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成瘾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通过充分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现状后发现:上网时间、网络的可获得性、网络的使用功能等与网络成瘾有密切的关系,人格特质、社交需要、从众心理等方面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不同程度应该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前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突出,需引起足够重视。网络社交“圈层化”具有在圈层传播中圈内开放与圈际分离、圈层群体话语权中平等性与层级性并存、圈层表达上圈内同质与圈际异质等特征,成因主要有社会思潮多样化、媒介服务精准化、认知结构碎片化。通过研究网络社交“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传播封闭性、圈层群体极化和圈层表达脱序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提出高校要增强互动参与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价值引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从而引导网络社交“圈层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高校31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交往焦虑量表》(IAS)为研究工具,运用SPSS统计软件,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交焦虑,并且社交焦虑的程度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为严重;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以及学生自己感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有影响。但是,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和学生的来源则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这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严重障碍。影响大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具体表现在考试焦虑、社交焦虑、情感焦虑、存在焦虑和就业焦虑等。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的焦虑心理。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广泛进行社会援助。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对促进高校思想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大致经历交往与选择、探索与了解、相容与密切等几个发展阶段。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有其鲜明独特的特点 ,即目标的选择性、情感的纯洁性、内容的广泛性、行为的变动性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一般受到其空间距离的远近、交往频率的高低、态度相似的程度、个性互补的大小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WEB2.0时代,网络社交媒介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深度融合,形成了复杂的大学生学习网络。以南京邮电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操作系统课程为例,构建了学习网络,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网络密度、出入度、凝聚子群和孤立点等因素对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学习网络结构会显著影响学习成效,学习网络交流越频繁,总体成效越高。对学生个体而言,其交流的活跃性取决于交流的预期收益,成绩较好学生交流预期收益较低因而交流活跃性不高,成绩中等学生交流活跃度较高,成绩较差学生容易成为孤立点。通过评优评奖等方式激励成绩优秀学生参与学习网络交流,对低分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辅导能有效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网络社交中的人际交往情况、以及网络社交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的影响。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交网站的迅速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互动平台。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社交网站的忠实使用者。研究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偏好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文章通过研究发现:(1)不同的社会支持情况对大学生不同的社交网站使用偏好有正向预测作用;(2)性别对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社交网站使...  相似文献   

10.
浙江海洋学院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益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网络与大学生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采取问卷调查法,对浙江海洋学院学生的网络生活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就如何促进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和谐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一直以来都被称为"网络的一代"。这一称呼一方面形象地概括了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优势,另一方面却给该群体贴上了一个同质化的标签,导致其内部的网络使用差异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从多模态网络使用的概念出发,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差异进行描述,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多模态网络使用与政治知识和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月均花费越高的学生,对网络使用的多模态程度也越高。而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多模态程度越高,其所获取的时政知识也越多,所参与的社会活动也越多。虽然大学生群体在年龄和教育程度上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但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模态,并进而对其社会融入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构建正向引导的网络文化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无法规避网络社会及其所衍生的网络文化的影响。而社会集体对网络文化认识不足或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本文在阐述四类认知偏差及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倡构建正向引导的网络文化,提出了高校应主动成为校园网络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应用者、高校应主动开展正确得体的网络评论、加强“网德网风网法”的宣传与警示教育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大学生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设计了测度指标用以测度男女学生群体学业成绩差异,检测结果显示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学业成绩差异情况;然后实证了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的正相关关系。并发现男女学生学习时间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实证了学习时间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高中学习习惯的保持程度、学生对学业重要性的判断、学生对课程安排的满意程度、寝室学风和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男女大学生在各影响因素上的分值表现不同解释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都促使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着社会活动。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引导,很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不利于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网络组织在高校学生的日常沟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将会影响其日常行为。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组织主要包括:社区型网络组织、群型网络组织和社交型网络组织,心态开放、自信、展现自我、重视自身成长、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心理重、注重现实利益等因素驱动着学生参与网络组织的活动,而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网络组织动因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与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现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健全有着极大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出了影响大学生自信的六个因素,并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与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现状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不同办学体制下大学生群体的自信程度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人际交往”、“家庭环境”两个因素上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网络传媒的兴起及迅速发展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空间和交往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大众文化。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大学生已经成为对信息技术最敏感和最易受影响的群体。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大众文化的走向。本文立足网络文化背景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丰富了用户自我呈现的策略和手段,其中社交媒体头像在用户形象形成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用户的头像选择千差万别。为分析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用户头像选择之间的关系,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分析法具体探究大学生微信应用中头像选择现状,以及其使用动机与头像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微信用户在头像选择上不愿透露过多真实信息,同时倾向于对照片进行修饰;娱乐性动机、扩新动机和从众动机在不同方面均对用户头像选择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对社会网络和高校学习型团组织发展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某高校团校的网络平台为例,分析了该平台中组织成员的地位、网络的聚集性、群体的分布及成员的学习态度等,发现社交网络中学习型团组织平台中成员的角色与地位与实际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网络聚集程度高,且存在大量群体,群体成员的学习态度也有较大的差别,对待不同任务的态度也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经典的大学生发展理论,通过实证分析,从大学生学习经历角度,采用逐步回归和神经网络等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在学生个体和学校两大层面构建大学生学习成果的预测和评价模型,对大学生学习成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在学生个体方面,学生学习投入是影响学习成果的最重要因素;在学校方面,学习资源和校园文化是影响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在学校因素和学生因素融合方面,在校学习满意度对学习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学生在其学习经历中,与学校系统内部的学术系统和社交系统相融合则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  相似文献   

20.
网络虚拟群体同大学生生活社区、大学生公寓等一样已成为新型大学生组织的一个重要形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教育和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未来,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必须和必然。要做好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开发性能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系统,建立精简高效的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深入开展有广泛影响的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