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节日的主要内容我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朝鲜族春节的荡秋千、跳板和摔跤比赛,傣族泼水节举行的划龙舟,水族瑞节的赛马,彝族火把节的摔跤、跳火绳,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赛马、和射箭。这些传统体育竞技都为节日增色不少。还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就是本民族的节日。像苗族的“龙舟节”,侗族的三月三“花炮节”,藏族的“跑马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等。  相似文献   

2.
聚居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劳动人民,喜欢过别有风趣的节日——播种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侗族男女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侗族的播种节是有来历的。据传,侗族劳动人民长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寨佬、匪  相似文献   

3.
魂绕黎平     
黔东南红土地上的黎平,是个侗族小县.3年前的秋天,在黎平县铜关乡,我度过了浸泡在侗族大歌中的一夜. 灯火初上时,下田收稻的人才陆续回家.热情的铜关乡文化站站长吴定辉把我们引到他家,又邀来了村里善歌的小伙、姑娘和大叔.在堂屋里,六七个小伙子清清嗓子先唱了起来.我不懂侗语,只觉得他们唱得轻松得意.一位朋友稍后译给我听:“岸边的人撒下网,是为了抓住大鲤鱼.我们这伙男青年,今晚撒下的网,每网捞上来都是空的.”这分明是一首情歌,似乎含有失恋、  相似文献   

4.
吴景军 《民族论坛》2003,(10):20-21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有一个侗寨群叫皇都,传说古夜郎国王从这里经过,被这里的风光所陶醉,许诺在此建都,于是从远古起,这里就叫“皇都”了。近年来,湖南将这里辟为旅游点,建侗族文化村,向人们展示侗族的民俗文化。“皇都”福地,从此热闹非凡。今年8月,我与一批广西柳州客人慕名来到了皇都侗族文化村。盛情的拦路酒“今天好,今天好,今天是个好日子,男女老少迎贵客,贵客来了没有什么来招待,唱首山歌敬客人……”寨门前,一束红绸横道,十多位侗家姑娘笑意盈盈的守在那里,唱着山歌把壶端杯将路拦住。“依侗乡风俗,客人进寨必须先喝了这杯拦路…  相似文献   

5.
侗寨摔跤节     
吴景军 《民族论坛》2011,(11):58-61
在黔东南一个边远的的深山里,有一个摔跤之乡,这里自古崇尚摔跤,摔跤竞赛已根植于其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精神之中,他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定为摔跤节。这个神秘村落就是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四寨村——一个偏远普通的侗族村寨,因摔跤而名扬天下。这天,冲着“摔跤节”这个充满阳刚之气、力量之美的节日.我慕名前往。  相似文献   

6.
农历三月初三,是壮侗语族各民族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文化的因素,由节律性的生活风俗进而形成为一种群体的行为模式。由于文化的互渗互化,“三月三”节日文化不仅对周围其他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必从周围其他民族中吸收了不少文化因素。因此,对这一重要的民族节日进行全面的研究,无疑是有重要的意义。一、“三月三”节活动的程序和内容在广西,有过“三月三”节风浴的主要是  相似文献   

7.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设13个比赛项目,共设有92枚金牌。1抢花炮:抢花炮是壮族、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对抗激烈。花炮由塑胶材料制成,直径14厘米,重250克。比赛开始时由场中央发炮,双方开始争抢,当持花炮的运动员进人对方“炮台”,将花炮投入篮内,即得一分。2珍珠球:珍珠球是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由模仿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比赛时运动员可在“水区”内任意传、投、拍或滚动“珍珠”(球),力争让手持抄网站在得分区内的本方队员采到“珍珠”。3本球:木球是回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开…  相似文献   

8.
<正> 如同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一样,在浩如烟海的侗族民间文学中,流传着众多的神话传说。它们也是“初民的知识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等等。”侗族神话内在的一贯精神是侗族民  相似文献   

9.
正当常人都在为养儿育女能否考进高等学府发愁时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艾头坪乡龙口村却传出一个奇迹 ,一个由“瞎子、瘸子”为主的三名侗族残疾老人组成的贫病之家却培育出了两名大学本科生……英俊潇洒的“沈帅哥” ,救了8个孩子 ,却没有了一双眼和一只手 ;儿子还不到半岁 ,就像父亲一样成了残疾人……残疾世家的故事还得从40年以前说起……沈先述原本是一个血气方刚 ,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 ,因他集文化、医术一身 ,村里的人亲切地称他为“沈帅哥”。1949年12月18日 ,沈先述的人生改变了。这一天 ,他失去了一个温馨的家 ,但他挽救…  相似文献   

10.
在侗族文化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珠郎娘美》,该传说的广泛流传对于侗族民间文学以及音乐艺术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为侗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文化营养。本文就《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以及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为侗族音乐艺术更好地传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侗族的服饰与侗族建筑在工艺构思以及民间信仰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兹撰文论述如下。一、葫芦崇拜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始祖崇拜的习俗,都有兄妹乘葫芦舟在滔天洪水中得救才繁衍人类的传说,这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传说相似。根据自然科学家的研究,在地球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冰雪溶化,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的时期。一个葫芦能载两个人吗?人们因此怀疑神话中洪水泛滥的事实。但史籍中确有大葫芦的记载。唐代樊绰《蛮书》载有“瓠长丈余,皆三尺围”《国语·鲁语》载:“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可见千多年前的葫芦还能…  相似文献   

12.
地处陕西黄陵县桥山被誉为“中华圣城”的“黄帝古城”实际上只是民间传说中的“黄帝黄城”的“中宫”。近日,潜心研究轩辕黄帝暨炎黄文化的李延军,依据古“龟书图”在桥山周围八个方位,先后发现八座仰韶文化古城遗址。这八座古城遗址分别是桥山西北方向的韩原遗址、西...  相似文献   

13.
<正> 侗族传统文化是侗族人世代创造和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而侗族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精神则是侗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所固有的一种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它始终是维系、协调和推动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反映着侗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根本性格。侗族各种文化形态中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主体精神,具有多方面的要素和内容,笔者认为它至少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体现出来的“能动精神”。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能动性。这种精神广泛地含藏于侗族祖先的创世史诗、神话、传说、歌谣和民间故事之中。在侗  相似文献   

14.
接到编辑部的电话,约我写篇关于侗族“油茶文化”的文稿,我欣然从命。作为一个生在侗乡、喝侗族油茶长大的侗家人,我熟识并嗜好侗族油茶,我的生命与侗族油茶有着难解的情结,我甚至认为我和我的民族的和善与宽容、执著与勤奋,甚至镇静中的憨朴等,都是侗族油茶给“泡煮”出来的。我今年已经四十有三了,除去离乡到外闯荡的11个年头之外,茶龄已愈30年。记得小时候,每当天色蒙蒙亮,油茶的浓香便满木楼、满村寨地弥漫开来,我的母亲站在木质吊脚楼下,向睡在三楼上的我喊上几声:“幺呀,起床吃茶读书去啰!”我一边应答着母亲,一边懒…  相似文献   

15.
本届民运会比赛项目有抢花炮、秋千、射驽、珍珠球、龙舟、木球、摔跤、赛马和武术9项。抢花炮抢花炮是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类似橄榄球,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对抗性。花炮是直径约5厘米的圆型铁环。比赛前把它放在装满火药的送炮器上,点燃后当花炮被冲上天空时比赛开始。花炮下落时,无论哪方队员(每队10人)抢得花炮,可用传递、掩护、假动作、奔跑等方法力图将花炮放进对方炮台的花篮内;另一方可用阻截、拉手等动作,力图抢到花炮或阻止持花炮者前进。当持花炮者越过端线进入对方炮台,把花炮投入放在炮台上的花篮内即得一分。进炮后,重新在发炮点点燃,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得分多的队为胜队。  相似文献   

16.
<正> 侗族社会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婚姻家庭制度的残余,本文根据这一遗俗对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进行探讨。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详细情况,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清楚了解,但从其历史传说、文献记载和残存下来的社会风俗中,仍然能看出它的大致轮廓。群婚,作为一种婚姻形态,在侗族社会中早已绝迹了,但它的残余还一直延续下来。侗族中的“兄终弟及”、“娶姊妹婚”等婚姻习俗,以及留传下来的充满神话般色彩的描述人的起源、兄妹结亲的情况,证明群婚和母权制确实存在过。至今侗族南部地区还保存着“戊日玩山、打狗定情”的习俗,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到游猎时期群婚制的遗  相似文献   

17.
1981年底,笔者有幸到贵州省黎平县侗乡参加《侗族简史》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会,会议期间购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侗族古歌《侗族祖先哪里来》一书,当即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由于这些古歌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我有些担心地名的翻译有误,便向古歌翻译整理人之一的张民(侗族)同志询问,地名的翻译是否准确。他回答,肯定准确。这本书共搜集了20首侗族古歌,都是叙述侗族祖先的迁徙,但歌名略有不同,如侗族祖先哪里来,祖源歌,忆祖宗歌,祭祖歌,祖公上河,迁徙歌,落寨歌,祖宗来源歌等等。这些歌流传在现今贵州省从江、榕江、黎平等县的侗乡,靠近广西地界。  相似文献   

18.
龙母传说与信仰在环大明山壮族地区广泛流传。武鸣县多地有龙母庙、龙母屯、龙母岩洞等祭拜龙母的遗址,是龙母文化传承发扬的典型。龙母文化不仅通过口头传承,更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吃鱼生食俗、岩洞葬葬俗、蛇图腾崇拜及其日常禁忌、三月三歌节与三月三扫墓习俗等方面实践来加以展演和传播。在这些文化事象中,壮族的龙母文化得到了充分表达,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也不断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9.
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广大地带,山峦重重,江水奔腾,茶杉翠嫩,稻花香浓。110多万侗族人民在这秀丽富饶的山谷中建起了无数的村寨。每当夜幕降临,侗家的村村寨寨歌声四起,弦音遍响,使美丽的侗寨更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侗族地区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人们以“侗家人人会唱歌”而自豪。他们说:“话是说不全的,只有唱歌才能表达得完满。”为什么侗家这么会唱歌?民问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侗寨边上的大榕树最会唱  相似文献   

20.
箕乡位于保靖县西南中部,背靠白云山,因群山环绕,抬头看天只有簸箕大,故名“簸箕”。相传白云山顶有一只能够给老百姓带来财运的金鸭子,它飞进哪家,就在哪家下金蛋……这个古老的传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了千百年,生活在白云山下的簸箕乡人民也盼了千百年。然而,传说并没有变成现实。20世纪90年代中,全乡农民人均收入仅500元。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生动地反映了贫困的情况:“界上的姑娘下了坪,坪里的姑娘下了城。剩下只有老和小,还有光棍一大层。”1998年2月,向金彪调任到簸箕乡担任乡长。上任后他怀:巴科村的孤寡老人田牙华缺粮了;坡脚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