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白马湖作家群的命名及研究范畴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红英 《浙江学刊》2007,4(5):216-220
20世纪20年代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出现的"白马湖文学",是一个相当突出的区域文化/文学现象。本文从白马湖作家群的命名、研究范畴等方面对此现象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 0世纪2 0年代北京的同人杂志《语丝》和北新书局为研究对象,通过讨论《语丝》以北新书局为根据地所进行的编辑、出版和发行等运作手段,揭示了民间化出版机构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在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对话中的中国文化身份及意义确证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蓬 《浙江学刊》2004,(4):91-97
本文认为我们处在文化对话的语境中,但当下却不知道我们自己是谁,应该和谁对话,如何对话.我们患了文化对话的失语症.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史中,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对话中的中国文化身份的努力,这里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马克思主义为体,古、西为用,以及"元文化"等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体用"的对话态度,其内涵的是一种先在的预设,结果却是不得不陷入一种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的对话悖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的观念和方法,给出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文化对话态度.由此,我们试提出一个具有普泛意义的,在文化对话中如何确证中国文化身份的原则底线.  相似文献   

4.
刘慧敏 《学术交流》2013,(2):183-186
对萨满文化中"跳神"场景的描述成为现代东北作家群小说中的一种叙事常态,并始终缠绕着两种叙事态度和叙事策略:一方面,将"跳神"场景作为东北独特地域文化的一种表征,在对"跳神"场景的细节放大中掺杂了个体的文化记忆、地域文化历史积淀和区域文化模式;另一方面,将"跳神"行为作为复杂历史语境中的一个社会事件和文化场域,在其中隐藏了国家意识形态诉求、个体精神指向、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运作机制和文学社会功效等隐性层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22,(1):134-139
现代新儒学面向现代社会生活,回应如何沟通科学与哲学、智性与德性的问题,援引西方哲学,重新解释中国心性之学,成为重构理想人格的基础。现代新儒家学者多以"知识分子"来对接"士"、读书人,发挥"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并强调日常生活中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得以身载道的君子传统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的生长点。尽管这种思考和论述有不充分之处,却在拓展儒学价值领域的同时,对文化的民族性、现代文化精神有充分自觉,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制度变迁与社会变革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制度与发展的关系来看,知识分子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推动生产力发展,充当思想解放的先锋,引导观念转型,最终促成了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从制度变迁的模式来看,知识分子作为政党核心力量参与领导制度革命和献身社会改良。同时,知识分子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包括身份的"双重性"、乌托邦情节以及受文化变迁的内敛性制约等等。  相似文献   

7.
建设文化大省,不仅仅意味着在浙江形成一个作家群,产生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学者,创作出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更重要的则是意味着要重塑浙江人的心理状态。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经表明,从总体上说,浙江人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促进浙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浙江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变以及浙江经济制度的创新。但是,如果从浙江提前实现现代化和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阶段目标出发,那么就必须把变革浙江人的心理状态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一项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这里不必面面俱到,只想有重点地选择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东北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历史、地理、民族、时代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充分认识与研究东北现代文学这一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文学,对于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回顾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历史,当追朔到建国前,随着东北流亡作家群崛起于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同时也产生了对其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当时一些著名的作家,学者、评论家如鲁迅、茅盾、周扬、胡乔木、  相似文献   

9.
当中国新文学家肩负启蒙的时代重任进入文学创作的时候,节日习俗便成为其透视国民性的重要场景.以鲁迅、沈从文、老舍为新文学中"习俗/国民性"的典型表现者,他们以丰富的节俗叙事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愤懑情怀、深刻的文化焦虑和现代人性之思.同时,由新文学节俗叙事所承载的时代之重,也映照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文学几乎产生在相同文化场中,渊源关系并非移植而是血缘传承关系,从近现代文学史上产生的江浙籍作家群,可看出历史、经济、地理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的“东北作家群”这一名称,提法本身有其不严密的地方,质疑如下: 一、目前现行的文学史教材并无沦陷区文学的介绍,因此,“东北作家群”之说,容易使人把它同沦陷区文学相等同,然而,“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并不等于沦陷区文学,他们的创作也不能够完全代表沦陷区文学的全部精华。所以,“东北作家群”这一名称在概念上容易使人模糊。二、据笔者统计,所说的“东北作家群”在沦陷区的文学活动时间过于短暂,如:萧红、白朗,二年;萧军、舒群,三年;罗烽,六年;骆宾基、  相似文献   

12.
还存在知识分子吗?--意大利的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不再评判社会 何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否依然存在,抑或他们如今正消失在体现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混合的一个广泛的"文化中产阶级"之中,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理解从来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小说文化反思的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主要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怨恨,他不但怨恨传统知识分子而且也怨恨现代知识分子。钱钟书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围城与多重怨恨中苦苦挣扎,钱钟书的怨恨就是每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和卢那察尔斯基是十月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苏维埃政权刻意塑造的苏维埃知识分子的"模板".但两者在各自身份、社会职能和政治影响力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如果说高尔基一直扮演着"象牙塔"里的知识精英和知识界领袖角色的话,卢那察尔斯基则完成了从"知识精英"向"政治精英"的角色转变,在苏联早期的文化管理和意识形态控制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不再评判社会 何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否依然存在,抑或他们如今正消失于体现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混合的一个广泛的"文化中产阶级"之中,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理解从来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6.
王一川 《浙江学刊》2004,6(3):25-31
革命主义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颜面之一.革命主义在其审美化过程中回荡着修辞张力,暴烈的革命具有诗意的颜面.革命主义具有最广义、广义和狭义三层含义或形态.中国审美现代性中的革命主义应当是一种由政体一文化革命、传媒革命、以及阶级趣味革命合力驱动的"三轮革命".审美现代性航船总是必须悬挂着鲜艳的革命旗帜,而革命主义也需要插上审美的翅膀在知识分子和普通工农兵民众心空高扬.革命主义的发生其实主要来自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现代性变革需要.由于中国人的固有的宇宙模式和中优外劣心态等的束缚,中国现代性一再处于低于理想水平的缓慢变革或危机状态.这种非常局势竟实际上充当了中国现代性变革的常态.对这种非常性常态的痛切体验煎熬着现代知识分子,逼迫他们采取激进的革命姿态并把它诗意化,导致现代性长出一副革命主义颜面.革命主义在现代具有其合理性.每当中国现代性处于动荡状态或危机情势时,革命主义总会适时地登场亮相.  相似文献   

17.
李涛  刘锋杰 《社科纵横》2008,23(4):95-99
晚明性灵文学思想的产生,是各种文学与非文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知识分子的过剩.所谓知识分子过剩,是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产与消化机制之间严重失衡而导致知识分子"供过于求"的一种社会症结.明代总体上是强调文治的国家,知识分子过剩一直比较凸出,而晚明时期尤甚,这就必然促成知识分子从内部产生分裂,导致一部分知识分子身份民间化、立言职业化和思想去中心化,逐渐偏离国家生产知识分子的社会目标和文化动机,从而刺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非制度性上层建筑产生巨大裂变.  相似文献   

18.
今天还有谁钟爱话剧?谁在看话剧?据介绍,北京和上海基本形成了一个新的"白领戏剧"潮流,有一定经济实力、一定文化水准和文化格调的"白领",成为新时期话剧的核心观众,还有一部分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也会在业余时间走进剧场.  相似文献   

19.
王黎  陈伟芬 《江右论坛》2007,8(10):46-49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存在"合理内核"是它可以传承不息的根本原因.在现代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记录体.这一特点决定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极其必要.它不仅有积极的现代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达到文言文教学的深层教育目标.因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文言文教学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燕 《南亚研究》2008,(2):80-84
现代主义小说是印度二十世纪文学中的重要构成,其发生、发展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各时期的创作成就分别以泰戈尔、阿葛叶与布塔代沃·巴苏和"新小说派"作家群为代表.泰戈尔实现了印度小说叙事手段的现代性转型;阿葛叶和巴苏为印地语、孟加拉语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后期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的"新小说派"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融合本土小说叙事基因,强化现代性诉求,坚持立异标新,对印度文学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