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以来,由于广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粤商到百色从事商业活动.正是粤商的这些商业活动,启动了百色城近代化的步伐,为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粤商陆续进入桂西百色地区开展商贸活动,促进了百色地区商业贸易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与农民意识的转变,增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百色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对粤商入桂的基本商业路线及基本商务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得出结论认为:凭借特定的商业路线和商业业务,入桂粤商在广西营造起了相对独立的、在广西城镇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行业系统。  相似文献   

4.
百色地处桂西右江上游,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属于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但其城市语言却为粤语,主要原因为近代大量粤商沿着右江进入百色城经商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云南会泽铜商古道为服务于清朝康乾年间的铜运贸易政策开拓,因其地理优势与资源禀赋成为国家与地方联结的纽带。政策往来与经济贸易的共同作用又从空间维度形塑了会泽的地方文化。以道路人类学为视角,本文剖析了铜商古道文化空间的历史源流与构成,正是路与城市、乡村的串联组成了“两点一线”的文化空间。路的动态性延续到空间中,提供了维系文化空间的特质,使之直到今日铜商古道的社会生命依旧以有形之路与无形之路发挥独到作用,并行不悖于现代交通体系中。  相似文献   

6.
淮域本土商人渊源博大,而"淮商"之名却始自明代中叶,脱胎于两淮盐商."淮商"之实,应指所有淮域在籍商人."淮商"的名与实不对称,既与两淮盐业的特殊性有关,也与淮域的区域特质有关,滋补着外来的徽商、晋商、陕商,反而自身成就不出当时的商帮,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7.
《粤风》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被誉为“补三百篇之遗”的多民族民歌集。《粤风》中的“粤风”,实际上是岭南汉壮瑶各族共同创造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民歌特质。明清时代,在刘三姐歌谣的涵化下,岭南各族民歌渐趋靠拢,汇为“歌海”。虽个性尚存,然共居一隅,互相渗透,面貌逐步趋近,终于在形式、内容、风格、手法、意境各方面形成了特定地域的文学风格——粤风。反映了岭南多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致吐蕃臣民与僧众书>载藏文<大藏经>,编号4194,归类于<书翰部>,桑杰商哇著.全文共有320偈,主要分为4部分:<与吐蕃王书><致诸论波><致诸大修行者><致全体僧众>.桑杰商哇在此著中以一位印度佛教出家人的身份,对当时吐蕃的各种现况,以及佛教思想都有所描述.本文对桑杰商哇个人背景、<致吐蕃臣民与僧众书>的文字、内容逐一探讨,以一窥撰者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地处鲁南苏北的将军崖岩画,是我国一处重要的岩画遗址,本文在对将军崖五组岩画简述的基础上着重对将军崖岩画中的"太阳纹"进行了分析。首先将军崖岩画中的太阳纹与大汶口文化中具有太阳图像的陶文年代相当;其次将其与宁夏、内蒙古的太阳岩画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以太阳崇拜为切入点对将军崖岩画与东夷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一方面说明了东夷史料在将军崖岩画解读中的适用性,一方面通过阐述东夷与先商之间的关系说明先商遗存在将军崖岩画考证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逵英 《回族研究》2011,(4):123-131
归绥回商从形成、发展、壮大、演变都具有很强的历史特殊性,并且具有与众不同的历史价值。研究归绥回商,站在历史的维度解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了解当前呼和浩特回族商人的商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从归绥地区的历史发展与归绥回族发展的关系,归绥回商的形成演变过程,归绥回商的经营领域、模式与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