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奎因(W·V·O·Quine)参与了西方科学哲学的论战,他以《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著名论文向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进行讨伐。近三十年来,奎因的自然科学认识论曾经消沉一时,无人理睬。与此同时,奎因又不断地撰写文章阐述他的认识论思想。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奎因的自然科学认识论引起科学哲学家的极大关注。1978年,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邓梅特(M·Du mmett)带头为奎因的科学哲学思想复兴鸣锣击鼓。他说:“《经  相似文献   

2.
<正> 一、情感信息论的产生情感和情绪问题早为诗人、哲学家以及后来又为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所注意.我国古代《礼记》指出:“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但对这个问题的专门研究自1896年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W·Wundt)首倡情感三度性学说至今,近一百年来还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美国克雷奇等人主编的《心理学纲要》教科书,在介绍了情绪理论后,总结指出:“情绪的理论仍然是幼稚的,这种理论的观点非常一般化,而不是对情绪现象详细论述和透切分析的结果.这种状况跟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高技术和高情感相平衡的原则很不相称.情感和情绪理论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由申农和维纳创立的信息论  相似文献   

3.
<正> 在孟子思想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孟子的认识论是“一种道地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钟肇鹏:《孟轲》,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卷。以下凡引该文,不再注明出处)。本文对此谈点不同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一)我们知道,在人类认识的来源和能力上,孟子主张人不仅能认识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  相似文献   

4.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W·Windel Band)说过:“任何一门科学工作的目标,都是把自己的特殊对象推到一个更广的范围里去,用一些更一般的观点来解决个别的问题。就这一点而论,哲学与其他科学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其他科学可以采取一种信任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言为心声,文学作品记载着作家心灵的历程,高度凝冻的诗句更是诗人心灵的真实流露。因此,勃兰克斯才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离骚》是屈原心灵的结晶,是诗人心理底层的外化,加之作品表达方式又是非常规的,因此,如果我们不变换一下观念、角度和方法,就很难摆脱目前治“骚”的困境。本文试图从屈原的心灵,即心理的属性、特点、规律诸方面与《离骚》的关系来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怀特海(A·N·Whitehead,1861-1947)是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他与英国哲学家罗素被尊为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在哲学上同属于逻辑主义者。1924年定居美国后,他在哈佛大学发表了《科学与近代世界》(Science and Modern World)一书。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出自于该书第十章──“抽象”。(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1-165页。  相似文献   

7.
英籍匈牙利科学哲学家伊·拉卡托斯(1922—1974)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科学哲学著作基本上包括在他死后于1978年出版的两卷《哲学文集》之中,第一卷题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第二卷题为《数学,科学和认识论》。他正是以第一卷(中译本,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创立了他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一、沃尔夫的发现:事象的语言性美洲语言人文主义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是以语言学和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本杰明·沃尔夫的名字命名的理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假说认为,任何人对自然的描述都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都受到本族语语法的制约。这种制约决定了不同语言系统的人对世界的不同观点。于是,同一种现象或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者眼里会呈现不同的认知图像,得到不同的意义判断和价值评判。语言决定了人类认知和文化的相对性。萨丕尔曾指出,人类并不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仅仅生活在社会…  相似文献   

9.
1、“TZ”,是“同步组块”的汉语拼音缩写。近年来,陆丙甫运用认知心理学家米勒(G·Miller)提出的短时记忆“组块”理论于语言研究中(陆丙甫1983、1985),并于1986年提出了TZ模式(陆丙甫1986),用于分析自然语言理解的同步组块过程。例如;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客观真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关系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全局。列宁说:“认为我们的痞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9页)。最近几年,有些同志发表文章,提出“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物质和客观真理互为形式互为内容”;“客观真理”“构成高度统一又无限多样的自然界”。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一 “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这种说法,搞乱了真理存在的范围和形态。客观真理也好,主观真理也好,研究二者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真理,它是什么范围的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德意志意识形态》第8页)思格斯说:“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第125页)。列宁说:“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34页)。由此可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是指人的“思维的真理”。它是人“认识的产物”,思维“提供”出来的,属于人的主观领域。离开人的思维,就无所谓真理。人是通过头脑思  相似文献   

11.
(括每中数字,前为期橄,后为友码)·乌克总主义研免·马克思切议行合一”原则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 一马克思晚年人类攀笔记给我价的启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坚持马克愚主义民主观季进(2‘2王世德(2.15 降火任(6‘2)雷忠勤张获(6‘10).哲学.论历央唯物丰义的方法论意义隐变惫观念与科学实在论日本哲学家永田广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从当代哲学看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论真理的变更律关半信仰界域的思考试析弗洛伊德对‘人‘的理解论普遍性试论社会环境对认识的影响严谨的学风可喜的收获 —《(反杜林论)哲学编新…  相似文献   

12.
法国小说家、哲学家、随笔作家和政治活动家西蒙娜·德博瓦尔1908年1月9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她在《少女时代》(1959)一书中记述了她的早年生活.德博瓦尔在巴黎大学获得哲学学位.1929年,在她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她结识了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家和哲学家让一保罗·萨特,直到1980年辞别人世,他一直是她学术上和生活上的伴侣(见《告别萨特》1984).从1931年到1944年,德博瓦尔曾经在几个公立中学里教过书;学术上她  相似文献   

13.
在《空间系统论》中,我们说过,空间、时间、质量或者力是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前面研究了空间,时间和质量,现在研究力。 力是人们最熟悉的名词。生活中,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谈到力;科学中,顾名思义,力应是力学研究的主题。但是,在生活中乃至科学中,我们是否对“力”作出了系统的理论定义?《大学物理学》第一册(美·F·W·Sears等著,郭运泰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指出:长度、时间、质量或者力是力学中三个无法定义的量,对这些无法定义的量。物理学只能作出操作型定义。换言之,物理学并未对“力”作出系统的理论定义。大约  相似文献   

14.
派克(Dewitt H. Parker 1885—1949),是美国現代資产阶級哲学家、美学家,长期任密其根大学教授,写有《自我与自然》(1917)、《美学原理》(1920初版,1946修訂再版)、《艺术与分析》(1926),《人的价值》(1931)、《經验与实体》(1941)、《价值哲学》(1951由K·弗那克那整理作者遺稿出版)等专著以及《真善美》、《艺术的本质》等論文。派克通过这  相似文献   

15.
概念是思想或思维的构成成分.概念已经成为了在哲学家之间的一个艺术词项,并且哲学家们各自的关注点和问题呈现出多样性.有关概念的争论深刻反映了研究心灵、语言、甚至哲学本身的一些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后,就发生了主体(人)与客体(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包括主体中的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经常围绕它旋转的问题,是诸多哲学理论分岐所由产生的根源,是贯串于一切哲学问题的中心线索,因而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问题。人们只有正确解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才有安身立命的基点,人类社会也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俄国有位学者曾经在一篇文章提出这样的观点:人是一个“小宇宙”,“具有帝王的外貌和奴隶的外貌,它是自由的和受束缚的,有力的和软弱的,把伟大和渺小、永恒与易逝结合在一个存在中。”(H·A·别尔嘉耶夫《人;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参阅《哲学译丛》1990年第3期)这位学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二重性(双义性),然而这毕竟还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没有指明他所说的双义的根源。其实,人所以存在上述的双义性,根本原因在于人与周围环境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交换的关系。当人理顺了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是自由的、有力的、伟大的;反之,人是受束缚的、软弱的和渺小的。  相似文献   

17.
从交际语言观和认知语言观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语言在人类认知和思维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科学家都试图给这个问题找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但都无法给出一个无懈可击的解答。原因何在 ?我们认为 ,要探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首先必须给语言和思维下一个可操作的定义。本文尝试为语言和思维重新定义 ,并从交际语言观和认知语言观的角度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是继英美“新批评”之后形成的另一文艺学本体思维模式。美国学者罗伯特·斯各尔斯(Robert Scholes)将结构主义界定为两种含义:1、作为一种思想运动;2、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结构主义发轫于六十年代初的法国,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lrauss)的名著《野性的思维》(1962)的发表标志着结构主义的开始。此后,哲学家和文化思想史家福柯(Mirkel Foucault)、精神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美学与符号学家巴尔特(Roland Barthes)、马克思学说研究家阿尔杜塞(Louis Althusser)以及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德雷达(Jacques Derrida)等人,短短几年内相继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发表了别具一格的新作,轰动了巴黎,波及到欧美,在二十世纪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人们将这股突兀而出的新思潮统称为“结构主义”。本文重点将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作些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把因果性问题说成是当代科学和哲学的“最难解的谜”。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至少有一点是真的,即因果性问题确实是哲学上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正如M·W·瓦托夫斯基所说:“因果性原理的漫长历史就是这样:形成它和改造它,适应它,伪装它,在各种名称下重新解释它,并且甚至消除它”。自从休谟从唯心主义观点提出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因果观以来,围绕着因果的客观性和必然性问题,哲学家提出了许多主张,本文评介的概率因果观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因果观,在当代科学和哲学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认识论史上,孔子可以说是第一个真正开始对人的认识进行哲学反思的哲学家,并真正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认识论思想。他指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孔子认识论思想的基本纲要。在这个纲要中,为不同的认识路线播下了种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