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孟子在继承了前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政治主张。深入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构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追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其以上古及三代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在精神资源,而以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为直接传承,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曾子和予思的儒学思想则成为不可缺少的纽带,曾子修齐治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子思的中和、致诚之道及民本思想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民本思想是作为春秋时期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出现的,而由《左传》一书得到深刻的反映。在《左传》关于春秋社会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事件记述中,民本思想贯串始终,构成全书重要思想线索,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观点。 虽然都是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但《左传》作者不同于孔子,也不同于后来的孟子、荀子。孔子的民本思想同“仁”相联,孟子的民本思想同“仁政”相联,荀子的民本思想同“王道”相联,各有其特点,《左传》的民本思想也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不拟比较其  相似文献   

4.
孟子被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在孟子的思想里十分重民,他主张实行仁政,并把“民”看成是仁政的根本,他的仁政、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历届中国政府努力的重点。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政府执政六年来更被誉为“惠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本思想是我国儒家的传统思想之一,早在《尚书》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儒家的“亚圣”孟子则是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爱民”、“恤民”、“制民以产”、“不违农时”、“劝民农桑”的观点,又以“与民同乐”为最高表现。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储光羲,一生爱民、恤民,有着深厚的“民本”意识,其诗歌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民本”情怀。  相似文献   

6.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主题。孟子的民本思想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制民之产”、“薄税敛”、“国君进贤”等基本理念。孟子民本思想为我们展现了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民主政治的思路。汲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国情相结合,将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为本.两者相统一构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形态.“民本”不是“君本”,民本是治国之道不是政治体制,它不仅可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也适用于当今社会;“民本”也不同于“民主”,但民本存在可以向民主转换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是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思想萌发于西周初年的“敬德”、“保民”观念,初步形成子孔子的“仁”学理论。然而,其完整的格局则定型于孟子。因此,霉子的民本思想就是对西周和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此后,这种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本文想就一些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人本思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文思想,是贯穿中国文化历史的主要线索之一。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前人在民本方面的主张,以儒家“仁学”为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其历史影响深远而广泛。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视的客观反映,是当今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它作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不仅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而且是对现代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具体地分析孟子对君、臣、民三种角色的定位和角色期待,可以得出孟子政治思想虽可谓先秦民本思想之高峰却与现代民主和宪政观念相差甚远的结论。从其角色认可及其分工、角色期望与互动到角色冲突和差距,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政治思想的被动与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孟子的政治思想也为缩小角色差距与促进民主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宋代高僧投子修颙禅师,对北宋时期官居要职的富弼、文彦博以及"北宋五子"之一邵雍等人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然其现存史料极少,且未有其禅法思想的系统阐释。从其与富弼等弟子的参问、参悟经历以及邵雍的主要理学思想中归纳禅师禅法思想的主要特点,对全面、客观地认识其禅法思想的重大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钱穆先生(1895—1990)在20世纪30年代对公孙龙子其人其学作过具体深入的研究。他认同胡适关于公孙龙子生平事迹的判定,并补充了翔实的考证;同时吸纳前说,对《公孙龙子》一书加以新的系统的解读。他认为,公孙龙子阐述的是表达主观意识的“意名”,并非与客观存在对应的“实名”;是一种感觉认识,并非逻辑理性。这些学术成果在名学研究史上不能忽略,在当代依然有哲学认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一书中充满着强烈的对民生、对理想、对士风、对事业的忧患意识,孟子的忧患意识是对孔子的忧患意识的直接继承;是对《诗经》及《山海经》等上古神话忧患意识的吸收;是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的表现;是各家学说之间的辩难与竞争的反映;受孟子自信、外向、内求的性格,好胜、好辩洋溢着阳刚之气的崇尚豪放的审美情趣和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孟子的忧患意识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孔子教化之道彰显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成人意蕴。孔子从慎思个体生存处境此一根本问题出发,唤起个体生命朝向更高事物,据此确证自我生命价值。孔子以切实行动践履其“天下归仁”的大道理想,即塑造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秩序。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敞开了其教化人心的基本视野,即始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唤起个体心灵朝向他者。作为孔子教育实践的中心,“启发”旨在引导个体从切己的生存体验出发,由现实性向可能性不断提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学互动,一步步引导个体由一己生活境遇向人类历史文明延伸,藉此让“教化之道”得以传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孔子教化之道,意在激活当下教育实践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像孔子一样不断思考更好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孔子教化之道彰显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成人意蕴。孔子从慎思个体生存处境此一根本问题出发,唤起个体生命朝向更高事物,据此确证自我生命价值。孔子以切实行动践履其“天下归仁”的大道理想,即塑造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秩序。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敞开了其教化人心的基本视野,即始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唤起个体心灵朝向他者。作为孔子教育实践的中心,“启发”旨在引导个体从切己的生存体验出发,由现实性向可能性不断提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学互动,一步步引导个体由一己生活境遇向人类历史文明延伸,藉此让“教化之道”得以传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孔子教化之道,意在激活当下教育实践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像孔子一样不断思考更好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孟子反对的战争是反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彼此的掠夺战争,而孟子的政治哲学理论完全是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之上的。孟子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战争的理论始祖。孟寻“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的战争理想直接导致了中国数千年来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模式,专制的暴政一次次被推翻,但周而复始,问题的实质却始终没有解决。因此,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战争理论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反本开新,还有待于来哲掀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意象美学"的现代形态——论叶朗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意象”为本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现代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显现,也是叶朗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中所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更是叶朗在长期的美学思运中对美学本体论的一种中国式的读解。叶朗以其独特的美学之思,尤其是他那独树一帜的极富民族性更具时代意义的“意象”论美学,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9.
“颠覆阅读”的“难以为继”,在文学史上的印证就是“江郎才尽”。对“江郎才尽”,文学史上有多种解释,此处认为,江淹是以“颠覆阅读”的手段来使自己的诗歌达到一种独特性,故意用一种怪诞或隐晦的文风,用一种奇哨怪仄的意境或修辞手段,来实现自己诗歌的新鲜感甚或冲击力,以震撼人们视觉、听觉,但这种文风难以为继,文学史告诉我们,“颠覆阅读”也是需要创新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子思想视域中的祭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所祭之神本质上不是外在的神灵,而是人类自我心中的神性。祭祀的过程实质是对人性崇高的一种心灵追寻,祭祀只是这种追寻的一种方式与过程。现代人缺少的是这种心灵的祭祀,这是孔子祭祀思想的现代人文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