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新闻传播学和民俗学,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本质特征上都是关于"大众"的学问;民俗新闻传播学是从民俗学视野研究新闻本质和传播规律的科学;构建民俗新闻传播学有助于对"大众"和"大众文化"的科学把握,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受众观",有利于还新闻传统形态上的"官学"为"民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学",有利于有效规范纠正新闻娱乐化倾向,有利于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构建国际新闻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从1984年至1998年,宁树藩先生先后发表了数篇论文阐述其"信息论"的新闻观,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其观点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力图从哲学高度探讨新闻的本质问题;把"新闻"和"新闻报道""新闻作品"严格区分开来;强调"新闻"的特性在于信息,把新闻从本质上归结为信息,强调新闻之作为信息具有"客观性"。进一步分析,宁树藩的论述亦有可进一步商榷处,其核心即如何看新闻的信息本质及其客观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逻辑的力量在于求信与求真,新闻证实的归纳"求信"与新闻证伪的演绎"求真"都是人类求真思维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新闻求真的逻辑过程具体体现为"新闻发现—验证—新发现—新验证",直至最后新闻发现和确证的自身协调的、完整的过程。但是新闻真实的客观内容与现实疆界警醒我们"逻辑真理性"代替不了新闻的"现实真理性",但也不应拒斥对新闻的逻辑真理性的追问,因而二者必须要在现实的、变动的诸多新闻条件的辩证分析之中获得统一性支持。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实践性与学理性相悖离的问题,本文以近期一些院校的师生参与"重走中国西北角"新闻活动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新闻教学必须融入有价值的新闻活动,新闻教学的实践性须在学理性的現照之下注重实用性、启发性和针对性.强调新闻教学中的实践性与学理性的內在统一和新闻教育"术"与"学"的两极平衡,认为师生参与"...  相似文献   

5.
在格尔茨深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深描的概念,意指特定新闻事件传播过程中诸多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再传播及再传播过程中多样的解释所汇合形成新闻意义的过程和结果。新闻学中"深描"的主体是指没有组织的、阅读新闻并对新闻发表意见或提供新材料的受众,客体是媒体发布的新闻,本体是指不确定受众对新闻解释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化媒体新闻深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者转化为传者并对特定的新闻进行分享和阐释,二是在受者转化为传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共同目标,三是从受者转化而来的传者创造着新闻的文化性意义和群体性意义。发生在社会化媒体上的"群体互动"是对大众媒体"主席台发言"的淬炼。深描揭示了清晰的新闻事件在传播中变得嘈杂和混乱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普泛的当今,要坚守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阻止其流失,仅靠行政强制手段远远不够,还需全民的自觉意识和传媒媒介的道德约束。在不断变动的媒介环境中,只有尊重事实,不变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责任使命,才能保证新闻事业的本质特征和传媒的公信力,彰显新闻信息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为此,新闻传播当遵循媒介运行的规律和国家对传媒业的发展决策,主动进取,做好"根本"、"坚守"、"瞭望"、"创新"八个字文章,演绎好变与不变的关系,重树新闻理想、回归新闻信息采写本色、坚守新闻职业道德,这样才会不失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防线,进而践行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浅析新闻策划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闻策划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正在被新闻界所接受。但这种以"真实性"为最显著特征的、对新闻事实按照新闻规律和价值进行的科学合理的组织和策划,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错误性的倾向:即将新闻策划等同于新闻炒作,将新闻策划等同于策划新闻。其实,违背新闻价值和规律的新闻炒作是对新闻报道活动的过度策划,其在动机、目的、新闻价值取向及表现形式上都与新闻策划有很大的差别,而以策划"新闻事实"为主要特征的策划新闻在宣传的本质、客体及结果等方面与新闻策划有着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内对建设性新闻概念的认识存在误区。结合国外新闻实践和学术语境可以发现,建设性新闻并非西方主流,其影响不可高估,其在今后的发展境遇尚待观察,其对我国新闻实践究竟有多大的示范价值值得商榷。我国新闻实践话语中的新闻建设性与西方建设性新闻不同,当下所谓建设性新闻的"中国方案"并不属于建设性新闻的范畴。国外建设性新闻提倡者所批评的"媒体消极取向"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语境。建设性新闻不否定对负面题材的监督批评报道,更不是报喜不报忧。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的新闻文体发展中,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她在"追悼会新闻"和会议新闻的写作中,率先突破"新华体"的僵化模式,拓展了会议新闻写作的新途径,并逐渐在新闻写作中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由此奠定了她在新时期新闻文体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引领了新时期的新闻写作改革。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与传播之争、"学"与"术"孰重是新闻教育领域极具争议的两个传统议题。当新闻学者担忧传播学化的教育正在吞噬学子的新闻理想与业务能力之时,传播学者则抱怨由于师资多为新闻学出身,传播教育正被新闻学化和技能化。另一方面,虽然"学"与"术"的并重是新闻教育长久以来的理想,但实践中由于时间、精力与资源的限制,新闻教学始终在"学"与"术"的光谱两端不断往复式调整。面对传统问题与新的挑战,当今的新闻教育改革既不能自乱阵脚地随意删改经典课程或添加新专业,也不可能在不动传统经典课程的前提下仅仅增加新课程。总体性的新闻教育改革必须在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同时,尝试解决困扰新闻教育的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用解构与后现代的眼光,通过“反向”阅读的路径可以看到只能表述、显现“道”的“文”,而关于“道”的体认始终是被“文”建构的不断延异和滚动的过程。进而发现《文心雕龙·原道篇》有个潜话语:“文”是如此重要而与天地并生,只因“文”言说着、建构着“道”。如果将历史的摆钟置放到当下,那么对于今天的人文精神重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蕴藏了大量的有关文学的言说和著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命名就从没间断过。主要命名有“中国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理论”、“诗学”、“文论”,可都有不足。相比较于这些外来的和现代的语汇,“文说”倒是历史的还原,它能准确地体现“中国”、“古代”说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述形态,使中国古代“文说”与现代“文论”的差异和西方“诗学”的区别从名称上就可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化史上 ,李觏是第一个自觉地以“文”指称“文化”的思想家。他的文化观是以礼论为核心 ,以平民价值为取向 ,以康国济民为目的的儒家淑世主义文化观。李觏以其对礼文化的系统建构和平民关切在中国儒学思想史上留下独特的思想轨迹 ,是两宋文化哲学开山大师之一。  相似文献   

14.
韩愈《鳄鱼文》文体的认定历来有多种说法。有的将它看作是游戏文字,有的看作是祭文,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篇用来驱除鳄鱼的檄文。其在修辞手法上,与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中所收的檄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非常相似。而其直接灵感来源,很有可能是南朝竺道爽的《檄太山文》。该文收于《弘明集》,与《鳄鱼文》一样,其所讨伐的对象与一般檄文不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敌方,而是自然界的神灵。韩愈虽然排佛,其实佛教对其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已有论者指出,《弘明集》是他所喜爱的一本案头佛教读物。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是演讲名篇,在语言技巧、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都很有特点.他非常巧妙地以“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人物或事物作明暗对比,渲染强烈的感情色彩;非常善于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正面肯定的语气,使说理更为有力;非常擅长于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段,以突出强调,加强语势;非常多的短句运用,既简单明了地叙说了事理...  相似文献   

16.
"求真"与"求美"是闻一多古典诗学批评的两个重要尺度,"求真"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的要素,而"求美"则是吸收了西方唯美主义的因子。闻一多从中国诗歌产生的源头论证了"诗缘情"一说的合理性,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抒诗人之真性情。但他又不囿于旧说,而是借鉴了西方唯美主义的学说,十分重视诗歌的形式美。另外,在诗学批评的方法上,他不仅运用了传统的训诂考据的方法,还引进了西方当时流行的文化学批评的方法。他力图通过还原古代诗歌产生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从产生文学艺术的生活场景来对文学艺术进行文学本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选学"从明代发展到清代,实现了由点评到实证的重大转变,生活在明清之交的顾炎武,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开路人.他的治<选>成就集中体现在其名著<日知录>中.其贡献主要是以<文选>入选作品及李注为原始文献,阐释古代典章礼仪,窥测传统文化习俗,阐发文学思想,探讨文体特点及文体流变等.他对所有问题的探讨,都能穷源溯本,援古证今,反复参考,戒发空论,奠定了清代实证学风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语涉及先秦时期文学的生成、保存与传播问题,具有文学实践功能的范畴意义。古代文学中的“文言”、“文章”、“文学”等概念,都是由这种思想生发出来的。认识“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演变历程,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生成与衍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名物训释是词典编撰的重点,《说文》的名物词说解很有特色,它在抓住被释物的外在特征时,还十分注重阐释其文化内涵,而这种阐释恰是先民思想认知的真实记录,这就使后人可以据此窥探到古人的诸多文化观念。通过对《说文》少数几个动物词虞、乌、易、螣、鳳、蝄、莺、雇、雀、鸡的剖析,阐述其所反映的儒家的仁、孝、贞节观、神灵鬼怪观及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20.
传统看法认为,《马氏文通》的“词”相当于句子成分,“次”相当于西方语法中的“格”,但又不等同于“格”,“次”可以取消。本文认为:《文通》的“词”具有多重性,包括不同层面的概念。起词是语法组合关系层面的概念,相当于主语。从形式上讲,包括名词主语、代词主语、小句作主语等等。从语义角度看,包括施事主语,受事主语等等。因此,不能说起词相当于施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