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老人的"悲情黄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俭  周伟  杨玉华  王志 《决策探索》2009,(23):62-63
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每9个人就有一个老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7成以上。记者在赣鄂皖部分乡村调研时,发现农村老年群体中的“空巢老人”、子女不孝的老人、困难家庭无保障、长年抱病在床的老人等晚景凄凉,有的老人甚至常年睡在牛棚里,靠砍柴、种菜维持生计。社会转型期,传统孝道文化衰落,子女赡养、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农村老人养老境遇堪忧,破解农村养老之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和多个健康测度指标,首次通过区分子女对父母生活照料的时间投入和经济支持两种代际转移方式,研究了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父母身心健康的影响。由于子女的外出决策与父母的健康状况存在互为因果关系,本文采用联立方程模型的三阶段估计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以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发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后对父母生活照料的减少对父母的身心健康有负向影响,而外出子女的经济支持作为一种收入转移对父母的身心健康有正向影响;总体上,子女外出务工对父母健康的总效应为正。本文从代际转移的视角识别了两种代际转移方式对父母健康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并给出了实证依据,研究结论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当前针对子女外出务工影响父母健康结论的分歧,另一方面可为农村中老年群体的健康干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监护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留守儿童的产生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现阶段主要指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抚养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诸多现实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让爱永驻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外出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男女日趋增多,一个新型的群体"孤儿"--"留守儿童"便应运而生.据统计,中国每年有九千万农民进城务工,约百分之九十的人将孩子留在家里,让他们成为"留守子女群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有七千万这样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陈昉玮 《决策探索》2009,(18):56-56
农村留守学生指父母外出务工、经商,将上学子女留在家里,或跟随老人、亲戚、朋友,或寄宿学校生活的一个群体。这些留守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全民教育质量,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外出务工,这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却被人们称为“民工”或“农民工”的特殊群体,他们来自农村,置身于城市的最底层,大多数从事建筑,商业,服务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工作。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我们不能否认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建设中所做的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回报,如他们的子女在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上遇到了许多障碍。  相似文献   

7.
正农村留守学生指父母外出务工、经商,将上学子女留在家里,或跟随老人、亲戚、朋友,或寄宿学校生活的一个群体。这些留守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全民教育质量,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一、“心动物理”课堂建设提出背景
  重庆市杏林中学是渝中区单办普通初中,是渝中区指定接收进城务工子女学校之一。学校95%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子女。面对的进城务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他们身上有刻苦、不娇气等较好的品质,但也极易产生自卑、孤独、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很差、知识面很窄、学习有明显的畏难情绪,不善于思考等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秦 《决策》2013,(11):50-51
农村把青壮年劳动力输送到城市,而城市却把伤残病弱者退回到农村,把抚育子女、赡养老人等社会负担抛给农村。这是农民找不到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高校志愿服务与农民工子女教育帮扶相结合,通过高校开展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帮扶的志愿活动,引起社会对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注、关心与关爱。  相似文献   

11.
《领导文萃》2008,(11):12-14
1968年12月22日,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日子。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此后,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持续在上个世纪上演。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向城市大量转移,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朋好友抚养,农村留守学生是当前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不少城市也都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新模式:代理家长、教育"4+1"、托管家园等,全社会都开始关注留守学生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广角》2001,(11):41-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大调整、大重组。其中农民阶层的分化最显著,最引人关注。有学者总结认为,目前农民职业已分化成8大方面:1.农业劳动者群体;2.农民工群体;3.私营者群体;4.雇工群体;5.乡镇企业管理者群体;6.乡村管理者群体;7.农村知识分子群体;8.其他从业人员群体。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环境,背井离乡,进城务工。为了减少工作的拖累,外出青年纷纷将自己年幼的子女托付给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代为监管。此种现象在山区农村非常普遍,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校班级学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向大中城市转移,从而必将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呈扩大之势。在我校组织的调查中,被调查家庭中98.5%的民工子女留在家乡,只有1.5%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外出生活。可见,“留守”是外出民工子女的主要生存形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完善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人成材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然而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却生活在缺乏父母关爱的家庭里。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思考这样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会带来哪些负面效应,并提出相应对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16.
吕蔚起 《经营管理者》2013,(31):133-134
生育率与子女人力资本投资量之间存在的负相关关系,导致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有较大区别,这更进一步造成农村发展滞后及城乡差距拉大。高生育率、低人力资本增长率和低增长率使得农村始终处于低水平增长陷阱,而低生育率和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组合使得城市进入了高增长率的发展状态。农村居民选择高生育率并非偶然,而是其理性决策的结果。本文通过对城乡生育率和子女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数据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逆向关系,并总结分析城乡间子女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生育率原因。  相似文献   

17.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农村,则是面向广大农民子弟的基础教育。长期来,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传统的原因。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困惑了一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志向和远大目标;信息闭塞又局限了农民子女的眼界;想通过书包翻身,摆脱农村艰苦生活的思想,也片面地激励一部分农民子女的学习干  相似文献   

18.
钟绍舒 《科学咨询》2007,(20):23-23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民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在读的中、小学儿童在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由在家的老人或亲戚代为照看,形成了当代农村中的一个近2000万人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孩子在心理、生理、行为习惯、学习状况及个性发展等诸多方面出现的严重问题正日益凸现,同时也引起了社会、政府、民政及学校等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拆二代”群体,他们也被贴上了“城市中的农村人”“土豪”等诸多标签。近日,有媒体将焦点对准了这一新生的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20.
林欢 《决策与信息》2011,(5):128-129
当前,我国青年群体尤其是农村青年群体就业形势严峻,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创业则是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本文在综述不同学科对创业活动的研究视角和创业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农村青年创业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成果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