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肇源白金宝遗址的第三次发掘,以其揭露面积大,遗存资料丰富,使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取得了新进展。位于遗址最早文化层面上的第一期遗存,是一种新发现的考古文化。它的发现填补了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的空白。大约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000年,松嫩平原经历了新石器、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据对已识别古文化遗存的认识,可划分为六个考古学年代期。这一考古学年代分期标尺的确立,将深化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白金宝遗址是松嫩平原典型性青铜时代文化遗存,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价值。通过白金宝遗址发现及历史文化背景,三次考古发掘情况,归纳第三次发掘考古学内涵和文化价值,调研遗址自然存在条件和保护措施,提出白金宝遗址规划、保护、利用、建设及发展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3.
坐落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江湾乡西北的大山种羊场遗址,出土了许多文物,从遗址暴露出来的文化层堆积和出土采集的各类文物标本观察,文化遗存可分为辽金时代、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遗存晚于白金宝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晚于腾家岗遗址。  相似文献   

4.
由墓葬制度看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偃师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发现的,自那时以来,已进行了多次发掘,目前,发掘工作尚在进行中。在该遗址约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铸铜遗址、各类墓葬及青铜器、精致的玉器、象牙雕刻、石器和大量的陶容器等。特别是两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基址的发现、表明这一遗址的某一阶段是一个已进入阶级社会的都邑废墟。 由二里头的层位关系及其文化内含知,它是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和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的一支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遗存,故命其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可分为四个文化期,文化遗迹和遗物较多的是第二期和第三期,宫殿基址和较大的墓葬都在第三期,表明第三期是这一遗址最繁荣发达的阶段。像二里头遗址一样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地区,这一地区,正是古籍中记载的夏族活动地域。  相似文献   

5.
白金宝遗址是1996年第四批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而半山遗址是2009年大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遗址,虽没有进行考古挖掘,但从采集到的陶片、石器、骨器、动物牙齿、人类头骨等看,半山遗址时期的生产力比白金宝时期有了较大的提高,二者在时间上有较大的缺环。  相似文献   

6.
1989年8月,本文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士对云南省蒙自县黄家山马鹿洞古人类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丰富的古人类、古文化遗物遗迹及动植物化石。通过对遗址文化遗存的分析,作者认为,将马鹿洞遗址时代置于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之间较为合适,估计在一万年前,目前可把马鹿洞暂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马鹿洞遗址是我省现知旧石器遗址中文化层最厚、保存最好的一处。这次考古发现为云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渤海早期都城的位置及形制,一直是个没能揭开的历史之谜。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实地调查及史地考证研究,学术界将注意力集中在吉林省敦化市的三处古代遗址上,并逐渐形成了几种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的观点。由于目前还没有能够从考古学上认清渤海早期文化的面貌,被考证为渤海早期都城的三处遗址也未得到考古发掘的验证,因此现有观点不断受到挑战。通过考古发掘我们认定,其中的两处遗址并非为渤海时期的遗存。这一考古成果,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从思路和方法上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安大地湾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1978~ 1984年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了考古发掘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经研究 ,遗存可分为 5个文化期。大地湾的发现揭开了甘肃史前史的新篇章 ,将我们的研究视野从 5 0 0 0年前拓展到 80 0 0年前。大地湾考古不仅确凿无疑地表明甘肃是中华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而且提供了史前文化遗物遗迹完整的发展序列 ,以及史前聚落从一般村落发展到中心聚落的演进过程 ,为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动物考古的研究成果以及古代生态环境研究为今天的西部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小拉哈遗址位于肇源县义顺乡小拉哈屯北部沙丘上。从省、地、县文物考查部门多次实地考查,在6000平方米遗址内,发掘出新石器时期和青铜器时期的诸多文化遗存,如陶片、石器、蚌壳、兽骨、鱼骨、人骨等。遗址年代之久远,规模范围之大,遗物品类之繁多,遗存文化之价值都较为突出。在多次考查中,提出了几点存异:一是小拉哈遗址石器来源?二是小拉哈与狼坨子两处遗址是否是一体?三是小拉哈遗址与白金宝遗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的考古发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家遗址是我国首个经多年考古发掘和科学论证的史前灾难遗址。遗址的规模大,等级高,遗存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分区域梳理历年来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对齐家文化聚落布局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这种梳理工作对喇家遗址进一步的综合研究以及未来的考古发掘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泗水县尹家城遗址,自1963年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发现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于1973年春和1979年秋两次在这里进行了发掘,1981年秋,结合78级考古班毕业实习,在这个遗址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第三次发掘从9月17日开始,到11月22日工地全部结束。发掘总面积近五百平方米。共清理各时期的灰坑和窖穴66个,房屋基址5座,墓葬8座。出土物也较为丰富,其中可复原的各时期的陶器近300件,完整和残破的石、骨、蚌器以及后世的铸币可达700件之多。(一)尹家城第一期文化层,即山东龙山文化层,直接迭压在生土之上。  相似文献   

12.
《考古》一九八五年第十期,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杨虎、朱延平同志执笔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公布了一种以往未知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兴隆洼文化。这是我区东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突破,也是我国北方燕山南北考古的一项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肇源白金宝文化是嫩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之一.白金宝文化各期遗存所发现的纹样陶器残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根据对相关纹样陶器残片的研究,可以发现,白金宝遗址陶器纹样的形成,有一个明显的由简入繁、由少趋多,由单独纹样形式向系统纹样形式的衍生渐变过程.从审美角度切入,对白金宝遗存中绳纹陶器的纹样施用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考察白金宝绳纹陶器的纹样规律.进而,解释白金宝文化的社会活动痕迹与当时原住民生活间的审美关系,并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对白金宝文化审美特征及其审美发展脉络的基本认知.  相似文献   

14.
哈民忙哈遗址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以北地区,首次大面积发掘保存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埋藏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发掘中清理出的因失火坍塌的房址、保存相当完整的房屋木构架痕迹和极为震撼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骨遗骸殉难场所,证明该遗址是遭突发事件废弃的,而凝固历史瞬间所展示的原生状态,为聚落复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哈民忙哈遗址遗存的文化面貌独特,与周邻地区已发现命名的新石器文化均不相同,根据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可确定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的发现,在空间上填补了以往区域考古工作的空白,在时间上充实和完善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聚落考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距今7000年前后,随着"大西洋期"的到来,以"甑皮岩人"为主体的洞穴先民向旷野扩张,其中部分向东北迁徙(如广西的晓锦);另一部分向南迁徙。向南迁徙的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浔江一带,最后再顺水南下到达珠江口岛屿,创造了咸头岭文化;另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封开一带,最后再东进到达今粤北一带,创造了石峡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乃至第二期文化遗存(石峡文化)。由此初步解决了岭南考古的三个问题:洞穴先民的去向;咸头岭文化的起源;石峡文化的"来龙"。  相似文献   

16.
九间遗址位于大庆市大同区太阳升镇九间村西南1公里处的高岗上.2019年8—10月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考古系、大庆市文物管理站、大同区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为期3个月的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共发现房址、灰坑、灰沟、窑址等各类遗存50余处,出土金代遗物主要有陶器、瓷器、铁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共500余件,并出土大量动物骨骼.此外还有少量砖瓦、脊兽等建筑构件.通过本次发掘,九间遗址可能是黑龙江省辽金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一个新类型,为我们研究大庆地区甚至黑龙江地区辽金时期大规模的非城类遗址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7月6日至9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考古队,对新疆双河市泉水沟、博乐都木都厄布得格两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对附近地区的铜矿和其他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见封二图1)。在泉水沟遗址发现具有特色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在都木都厄布得格遗址发现早期铁器时代的三角形石围聚落(石城)、蒙元时期的方形聚落等,对于研究欧亚草原地带距今约3500年以来的文化谱系、聚落形态、丧葬习俗、经济形态、技术系统、社会状况和人地  相似文献   

18.
安西王府考古与文化遗存的不断发掘,对研究古丝绸之路及其多元文化现象都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有助于开城安西王府遗址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先秦时期畜牧遗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内蒙古先秦时期畜牧资料的考古发现 内蒙古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畜牧遗存,主要包括家畜骨骼、陶塑、金属工具和雕造有动物形象的器物以及岩画等。兹按年代和考古学上的文化类型分别简述如下。 1、新石器时代 兴隆洼文化 1983年开始发掘的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各房址居住面上,房址、灰坑和围沟废弃后的堆积中,都有较多的猪骨,以及鹿、狍骨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1988~1989年在辽宁阜新、彰武进行的较大规模考古发掘和重点遗址复查工作的主要收获。简要论述了该地区青铜时代三种古文化遗存的文化特征、性质、年代及其它有关问题。通过对阜新平顶山石城遗址的实地勘测与解剖,重点分析了这类城址的建筑结构和布局特点,确定了其文化性质。上述工作填补了该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