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探索的结果,是基于自身国情、坚持走自己道路的伟大创造。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创造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开创了现代化的新范式,开拓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谱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在人类社会现代化探索史上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将创造新的“中国奇迹”,也将为人类社会现代化探索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之间密切相关,新时代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特别的着力点。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预示了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今天全球的现代化进程证明世界历史的趋势已经形成。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相比,无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中还是在人类社会整体格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面临新的境遇,既面临定位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脉络中所处阶段的新问题,又面临应对不同文明在同一历史平台竞技的新局面。社会历史境况的转变要求唯物史观自觉应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的提出是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后又一重要论断,以唯物史观的共时性展开回应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境况,同时,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彼此契合、互相成就,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以独特内蕴。故而,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潜存着实现人的本质的逻辑线索及其相应的价值旨归和实践指涉,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实现人的本质的价值遵循和实践路径。以人本逻辑战胜资本逻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态全新超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强化的理论价值;针对国际社会“异化”症结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方案,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发展的社会价值;在追求代际公平中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充实的历史价值。通过发展新型国际关系、深化国际组织建设、促进国际秩序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个体本质、社会本质和“类”本质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探讨不仅一路遵循着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同时他也从未放弃过对人类社会的追求。这两个闪光点使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了深刻的现实关怀,点亮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无一不是在遵循着经济建设的道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向人类社会、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化选择包含三个层次 :其一是要否现代化 ,其二是选择何种现代化 ,其三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对西方现代化经验和传统文化的选择。这三个层次的选择贯穿了 2 0世纪中国的历史。而现代化选择长期未果的重要原因 ,在于把现代性等同于现代化 ,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因此 ,在人类社会从现代转向后现代时期 ,中国要对现代化作出正确的选择 ,就必须对现代性有新的理解 ,必须对现代化路向的选择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互动,即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交互作用,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从原始的互动手段向现代化的互动手段发展的进程中,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技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和变革,从而使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的现代化得以实现。本文探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阐明了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现代化的实现对世界历史进程发生的影响及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伴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时代。风险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无时无刻不处于因风险而引发的生存困境与危机之中。风险社会具有世界风险的特点,对人类生存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中国思维、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世界风险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其生成的内在实践逻辑;人类对自身风险生存的自觉与反思是其生成的理论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是一种理论创新。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因而是治理世界风险社会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以崇高的价值追求和远大的价值理想创造了伟大成就并破解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大基本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以增进全体人民共同福祉为价值指向,把人民群众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自觉,追求物质财富极大丰裕与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担当,倡议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从消解理性、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反进化理论等方面对现代化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指出现代社会主体失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恶化、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商品拜物教等问题,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避免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失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问题由来已久 ,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与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农村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的要求 ,更是新世纪中国国情及现代化发展的决定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主体性逐渐宏扬的过程.个人情感需求体现人的主体性.正确看待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情感危机现象,肯定转型期人的多种情感需求的合理性,但必须通过道德理性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使人的主体性的情感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保持合理张力,让人性在社会有序运转条件下得以一定程度的"释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生态思维方式与城市观的更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生态思维方式为城市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系统整体观、自然与人共生、网络化与模型化构成了现代城市的生态认知结构、价值取向和现代城市研究的生态思维方法。现代生态思维方式的普及和完善 ,必将带来城市发展观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3.
生态思想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思考。《江泽民文选》中的生态思想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的实践过程,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思考的结晶。其生态思想既是当代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也是当今中国生态哲学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学习《江泽民文选》,探讨江泽民的生态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中国与西方各国对生态危机相应做出了对策。西方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唯科技论、西式民主等基础之上,但未能有效解决生态危机。中国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指导和保障,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生态小说以反思生态问题为己任,一方面探求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存在的悖论;另一方面以极大的同情心展示了生活在底层的民众们困苦的生存境遇和两难的生存困境。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是生态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厘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法治中国和美丽中国的宏阔背景下,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对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基础性保障功能和战略性支撑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相结合的生态良法善治,蕴含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发展价值追求,创造了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法治文明珠联璧合效应的人类生态法治文明新形态。用法治来引领、规范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其总目标和总抓手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框架下构建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备法治规范体系、高效法治实施体系、严密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法治保障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法治体系构建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生态环境立法的体系性、完备性不足,且与宪法和其他部门法以及党内生态文明法规之间的协调性不够;生态环境执法体系尚未达到良性高效的建设目标,生态环境司法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理性系统的“绿色司法”制度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中央督察与省级督察两级工作衔接机制不畅、国家监督...  相似文献   

17.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创的现代化道路在生态建设领域存在着内源性局限,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性转变需同时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革命性变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生态理念在价值基点、思维模式、目标诉求方面都有所区别,在思维维度上实现了从“二元对立”到“辩证统一”的生态思维模式的转化;在价值维度上实现了从“利益至上”到“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的扬弃;在共同体维度上实现了从“单边主义”到“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的超越;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从资本主义逻辑到社会主义逻辑的生态建设路径的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全球繁荣发展相统一的中国良治,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之治的现代化生态文明道路,是中国反馈给世界的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生态理论。  相似文献   

18.
"天人互动和谐"三个层面的现代含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互动性,充分认识人-技术-生物圈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天人互动和谐"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化蓝图从根本上体现了"天人互动和谐"的现代理念,本质上表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与"天人互动和谐"的内在一致性;科学把握"天人互动和谐"的实践观,将尊重自然与人类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国现代化和谐建设与实现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19.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生态环境哲学理念,提出"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突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显儒家爱有差等、以人为贵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生态伦理哲学可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不同认识,为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目光局限于物质形态,而忽略了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内容,从而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通过梳理藏族生态民俗和生活禁忌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加以论述.藏族丰富的生态民俗文化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一套可供参照和借鉴的价值体系,吁请人们走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