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叠词是说汉语儿童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两名早期说汉语儿童1~3岁期间习得汉语的情况进行跟踪,发现说汉语儿童在1~3岁期间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叠词,且女性儿童叠词习得数量和使用频率均高于男性儿童;成人语言输入、儿童自身的模仿以及性别差异是影响儿童叠词习得和使用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叠词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大量叠词的输入有助于1~2岁儿童的语言习得,却会阻碍2岁以后儿童的语言发展。因此,辩证地看待儿童的叠词现象并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有利于儿童语言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和外语习得能力方面,女生的优势非常明显。男生和女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均有差异,而且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成绩总是相当优异。通过研究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性别差异,在男生生理、心理、社会、习得等方面展开调研分析,获得相关对策。引用了校际调研的相关资料,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讨论男女生的学习差异,建立学习意志和行动的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广西东部多语族群地区成员语言习得有其特点及规律,研究表明,多语兼用与族群杂居,生产生活交流,婚姻互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等有关,与习得者年龄等关系不明显.以语言习得理论为依托,多角度探讨了多语言习得特性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论儿童第二语言习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语言学发展史上两种比较有影响的语言习得理论-"刺激-反应"论和"内在"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认为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基本上在5岁左右完成,而第二语言的习得可以说没有最佳的时期,只能说儿童最早可以从几岁(本文认为5岁左右)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同时,也阐述了儿童第二语言习得中采用的一些常用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性别角色观念和男女平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 ,在性别角色观念习得的过程中 ,人们自然地习得性别角色所产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许多似是而非的关于两性差异的认识 ,是产生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作者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了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和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语言习得理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析:怎样区分"外语"和"第二语言"以及"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两组概念;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异同;如何理解中介语理论中的错误分析问题;外语习得是一种重新建构过程还是一种重新创造过程等。同时,作者提出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应用,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本文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结构、谈话话题等方面阐述了女性语言的特点和风格,并挖掘出其形成的原因,最后对女性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从对女性社会身份的非难和对女性人格及社会价值的贬低等几个方面,阐释英语女性用语特征,分析英语语用方面的性别差异,阐述英语中性歧视现象的文化内涵及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析社会心理对言语性别差异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在其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表现出鲜明的性别歧视的特征 ,个体和群体的言语活动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 ,不仅有其生理和心理的原因 ,而且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长期形成的社会心理支配着语言的创造和表达 ,深刻影响了角色语言的习得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的研究偏重差异见于本体论及认识论视角。二语习得认知派关注语言学习者的同质性语言能力发展,呈现出脱离社会情境、去社会性的倾向;二语习得社会派高度融合社会情境,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异质性语言能力发展。语言社会化范式发展史显示,第一代语言社会化研究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型同质社区内的母语社会化为重点,第二代语言社会化研究聚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型异质社区内的二语社会化。通过长期的理论拓展与实证充实,语言社会化不仅能囊括认知派与社会派的研究重点,中和二者的研究偏重矛盾,与社会文化理论兼容,还能作为语言习得的社会干预范式发挥解释语言习得的效用优势。语言社会化作为兼收并蓄的语言范式,未来将因其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突出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优势而逐渐成为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11.
第二外语常规隐喻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第一语言间并无对应表达法。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这一部分常规隐喻的理解和使用表现出文化因素的制约;同时,认知机制与新异隐喻的认知又有所异同。  相似文献   

12.
影响学习者外语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性别差异便是其中之一.长期的外语教学带给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女生不论在测试成绩上还是在课堂表现中都展示了高于男生的实力,但性别不同对外语学习到底有何影响,目前为止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从男女言语中枢的发育状况、男女的语言听觉能力、语词视觉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征和男女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性别差异对外语学习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从听写、听力、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表达能力等各方面分析了男女学生各自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13.
当代纷繁多变的新词语是反映当代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变化在新词语中留下了直接而明显的印迹,也反映出心理和价值观念上的变化。这充分说明语言随着社会应接不暇的变化而快速不断地变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语言性、交际性和个体性三方面来论述外语教学的主要性质 ,提出语言形式必须在使用中学习才能被真正掌握和活化 ;在语言交际中发展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反过来又促进语言交际 ,最终达到交际能力的完善。外语教学在提供各种交际环境和活动的同时 ,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和心理需求 ,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的、有利于发展创造能力的、轻松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相脱离、教学方式方法与外语学习客观规律不相符、教学硬件建设落后于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走出困境,除了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外,关键在于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网络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优势,构建网络化教学模式,走语言学习资源库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码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在语言界受到了多方关注,语言学家们从句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多维视角来研究语码转换。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即用顺应论来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笔者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17.
认知理论下关于学习者外语隐喻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言学习本身的作用。其实目的语隐喻能力应是以语言为基础的隐喻思维能力与特定隐喻思维方式的统一,外语语言学习本应就是隐喻能力发展的过程。外语语言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隐喻能力的发展,隐喻概念结构得以扩展,语言形式的学习又使学习者经历目的语特定隐喻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相应隐喻思维习惯。应充分利用语言学习过程培养、发展学习者的目的语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文章指出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对文化教学意义的认识,努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物质表达是非本质的,心理现实是本质的,但实质上语言是以声音的物质外壳发生作用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的,语言的现实性不在人的主观抽象中,而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  相似文献   

20.
This case study of language shift among turn-of-the-century Dutch Protestant immigrants highlights how language operates to create and reinforce social systems of meaning. The author describes how gender variation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relate to social and economic positions of the migrants and their age at arrival. At the individual, familial, and ethnic group level, language acquisition was genedered. Men and women had different reasons for learning or preserving their language, with women occupying the extremes of both innovation and retention. Using socioloinguists' interviews, immigrant letters, literary works, and a variety of other sourc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relative absence of gender and class distinctions in English grammar reinforced a particular vision of America that also included freedom from these elements. She is the coeditor with Rudolph Vecoli of A Century of European Migrations (1991), and author of a forthcoming book on Dutch immigrant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