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黄晋 《学术论坛》2012,35(3):59-64
《三国演义》版本极为繁杂,版本纷争甚为激烈。学术界一般把其版本分为四大类:通俗演义版本类、志传版本类、批评版本类、毛氏版本类。嘉靖版本是最早、最善、最接近罗贯中原版本,而毛氏版本却是流传最广最深的《三国演义》版本,也是被学术界的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其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代表着《三国演义》最高水平的版本。  相似文献   

3.
4.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在美学风格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净化之美。作品写大规模的决战,主要揭示战争的胜负因素和历史作用;写多种形式的奇袭、埋伏、突围,重在突出战争双方的谋略和智慧;写将领间的单打独斗,则着力表现双方的气质、性格和武艺:均通过战争过程加以净化,而无意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恐怖。这种美学风格,既反映了罗贯中进步的战争观、深刻的历史眼光,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张红波 《天府新论》2010,(4):135-139
<三国演义>虽然叙述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风云,但大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的影子却贯穿于是书始终,发挥着推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者感情取舍的重要功能.其中刘备形象演变中尤其寄托了作者重要的"明君"理想.  相似文献   

6.
一九九八年的《三国演义》研究成果,与1997年大体持平。据初步统计,中国大陆全年公开发表的《三国演义》研究论文大约在70篇左右。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引人注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的长足进展,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学———“《三国》学”。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如何准确地了解和总结以往的成就与不足,如何正确把握研究的方向,在新的世纪把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值得每一个研究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一些学者作了积极的努力。在…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有29回出现荐才描写,可分为自代、共事与单纯推荐三种模式。魏蜀吴三大集团的荐才存在差异,共同展现着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质。书中荐才的表现手法分为正面铺陈、补充叙述和侧面映衬三类,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荐才现象的表达策略。小说中的荐才描写,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完善小说的结构和脉络,丰富小说的广度和内涵。此外,还可反映出士人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与"求用"心怀,映射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在三个层面上塑造一个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当曹操以治国安邦为目标时 ,是一名“能臣”,以争霸天下为目标时 ,便是一个“奸雄”,而以一己私利为目标时 ,则成为一个骂名千古的“奸贼”  相似文献   

9.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他把《三国演义》与历史著作、唐宋诗词、元曲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三国演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把《三国演义》中人物与历史人物进行比较,说明了《三国演义》人物刻画的突出成就;把《三国演义》本身的人物、情节等进行比较,或探讨了《三国演义》人物的鲜明个性,或阐释了《三国演义》情节的"特犯不犯"。这样独具特色的比较批评,对读者深入理解《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后人的小说批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的喜剧描写不仅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对体现作品的思想倾向、刻划人物的复杂性格、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形成明快和谐的叙事节奏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迅谓《三国演义》有三条"缺点",所论有失公允,甚至贬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叙事"七实三虚"已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所普遍接受,王渔洋"被它闹昏了"不是《三国演义》的失误。《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三国演义》"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是否不一致,无法说清楚,"文章和主意"完全"符合"是不存在的,成功的作品皆"形象大于思想",曹操的"豪爽多智"和诸葛亮的"狡猾",恰好说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维,这是小说艺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陈寿的《三国志》不仅是罗贯中《三国志演义》的史实渊薮,而且是其化意蕴的渊源之一。在建构君臣关系的理想模式,揭示国家兴亡在“民心”、“人才”的社会规律,弘扬布衣将相的奋斗精神等深层化意蕴方面,二一脉相承,遥相呼应。从中可透视传统化的主旋律及士人群体化心态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在刘备集团中寄托了人们的治国理想,这一理想与儒家学者所设计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即君臣之间"同休戚,共祸福",君民之间"秋毫无犯"。在"忠"与"义"的关系上,《三国演义》的评价标准是双重的、不确定的,带有乱世的某些特点。在三国争雄的过程中,刘备集团一直势力最弱,其重要原因在于刘备集团以"仁"为本的政治理想与残酷的政治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王平 《齐鲁学刊》2005,(6):71-75
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并刊行之后,“三国戏”主要以小说为改编蓝本,人物与情节都与小说极为接近,特别是通过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三国戏”中的人物形象给接受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对三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戏”与小说文本毕竟存在着不少差距,尤其是全书的整体结构与某些细节难以如实表现,因而对《三国演义》的文本传播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小说的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之梦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古籍《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中记载了大量的梦,如果从出处、梦者、梦的主题、释梦等角度予以解析,可以把梦分成预示、胎梦等六种类型,由此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梦离不开韩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在感情倾向上具有强烈善恶观的部分《三国演义》评论者,其理性认识和学术研究理念的公正性,常常被《三国演义》中儒家性善观、封建正统观所禁锢。非善即恶的道德倾向性使当代学者在评判《三国演义》时,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描写上的历史局限性缺陷,更多的是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春秋笔法来进行回护性批评,这使学者在论著中引用的论据往往与其文中的结论相互抵触。  相似文献   

17.
人物的个性是在事件叙述过程中通过反复的揭示得到强化和发展,显示出更大的明确性。对比和陪衬的手法也是塑造人物的有效方法。人物的成功塑造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汉籍在域外的传播渐为学界所重视.本文从朝鲜半岛的史籍、文人文集入手,搜集、梳理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传播的第一手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发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介入朝鲜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朝鲜人民不仅接受了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忠义观念,而且以此小说为模式,创作出一系列朝鲜小说.在朝鲜小说 史上,<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朝鲜小说的衍变、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三国故事的漫长传播史,经各类传播方式长期参与,由历代文人撰述与丰富的民间记忆共同构成。三国故事传播史多元并存的独特结构,是孕育培养《三国演义》的文化沃土。然此杰出的古典长篇小说,亦属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环节和支脉,而非三国故事漫长传播的最后定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考证"关云长五关斩将"故事中的地理错误入手,将<三国志平话>与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之间内在的脉络联系揭示了出来,用坚实的证据说明明中叶出现的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最早刻本,该本没有题作者姓名.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应在该本之后出现,题为"罗本贯中编次"不可信.黄正甫刊本中有证据说明,该书的最初写定者应是一个土生土长于南方的下层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