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任何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经济体制与人的价值观是紧密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决定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必然伴随着人生价值观念的剧烈震荡和深刻变革.因此,建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统一、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相统一、义务与利益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本位”是公认的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警察在坚持依法执行打击刑事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同时,应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尽快实现执法从管制型向服务型,从官本位向公民本位,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力争建设成为一支服务型警察队伍,使执法工作最大限度地让人民满意。  相似文献   

3.
平等与自由、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是评价和衡量社会公正的三个重要维度。平等与自由相统一是社会公正的核心,公平与效率相协调是社会公正的关键,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是社会公正的保障。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可以较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和衡量社会的公正性,可以防止在社会公正认识问题上的偏颇或缺失。努力实现平等与自由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协调、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符合社会公正建设的内在规律,是社会公正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制度着手,其制度根基在于宪政民主制度.宪政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强调法治秩序,实现公权与民权的平衡,民主与法治、自由的均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多数人的自由权利与少数人的自由权利的协调发展,从而使社会的政治制度安排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政治制度的保障.只有政治上的制度安排达到一种和谐和均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法是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最基本的法律,是协调区域发展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前提和保障.性质研究是部门法哲学的理论基石,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法的性质是区域协调发展法律理论研究及其制度设计的根源.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法的秩序和正义价值应是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法性质的体现,从秩序和正义的普遍价值出发,探讨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法应是协调之法和规范协调之法以及公平法的基本性质,由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法第一层次的规范性质和价值性质可以探究其更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社会本位法.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和人口的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经济、人口的区域分布状况。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所考虑的主要是战备需要,所执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造成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区发展高等教育负担偏轻,一些地区负担偏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协调。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结构布局调整,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难以消除这种不平衡和不协调,难以促进各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是以改善城市人居物质环境状况为目的,对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实行恰当控制的社会技术。城市规划既是公权力对土地使用者设定义务的过程,也是对土地使用者权利确定的过程,客观上存在着规划行政权力与土地使用者权利的冲突。以“平衡论”作为城市规划法的基本理论,能够妥当解决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协调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城市规划法的平衡机制应做如下构建:设定公正的规划制定与实施程序;建立和强化权利救济制度;引入规划公开制度;合理配置权力;强化责任分配。  相似文献   

8.
欲使"治理"从流行"话语"转变为社会"实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向,必须区分基于控制的秩序、基于竞争的秩序及基于合作的秩序,把握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互赖性、能动性及人际互动网络的非中心化,实现社会权力的生成与运用方式从暴力、金钱向知识的转换及社会的组织化,推动政府从管治到服务、从顾客到公民、从命令到承诺、从集权到分权等方面进行变革。总之,重识秩序、合作网络、权力共享与政府变革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向的四维进路。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礼治秩序向法治秩序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混杂多元的社会秩序中确立法治秩序在乡村社会的权威地位,并使其发挥最佳效用,是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关键。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对建构国家法与民间法良性互动关系,实现诉讼解纷方式与非诉讼解纷方式的互补与融合.培育乡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处理乡民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从而成功实现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人的利益关系衍生出有关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被人接受。无论从人本身的内在需求还是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来看,以权力和义务为基因的现代政治文化是作为利益主体的当代中国“新型农民”的必然诉求。政治社会化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