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经济增长、空间扩张和社会转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只有四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城市化的目的。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从全国、八大区域和省域三个尺度分析了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演变轨迹,并利用R/S分析方法对时间演变的趋势性进行了分析,文章还利用GIS手段,就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差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呈现出低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状态,且耦合强度在不断降低,但协调水平不断提高,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尺度演变具有很强的持续性;耦合度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格局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低耦合强度、低协调水平或较低耦合强度、较低协调水平类型区,仅有少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协调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2.
创新能力高低是衡量一个区域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准,提高创新能力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存在东部半岛地区创新能力较强,鲁西北和鲁西南相对较弱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对山东省各地市创新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建立了由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城乡协调5个子系统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重的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山东省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分布形态上呈现出"两高两低",即东部高西部低,北部高南部低.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2005年经济数据分析了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的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空间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综合评价系数,并认为存在人口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大、城市发展缓慢、城市等级规模不协调和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省各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在探究贵州建省以来城市体系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构建贵州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科学地反映贵州各地市州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城市化水平。根据2008年贵州各地市州城市化发展水平的14项原始数据指标,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所得到的五种类型的城市化水平区域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绘制了各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布图。结果显示贵州各地市州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较大,城市体系总体分布呈"核心—边缘"非均衡发展模式,且缺乏能对全省产生集聚和辐射作用的次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作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所构成的复杂运行系统,其内在要素的耦合性程度高低对于城市化的正常运转及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文章通过对“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的综合测度及耦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基本呈现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的运行格局;其经济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东部地区为主,人口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中部地区为主,空间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西部地区为主;我国的人口—经济城市化、人口—空间城市化、经济—空间城市化及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总体均处于耦合性的拮抗阶段,但就空间分布来看,人口—经济城市化、人口—空间城市化、经济—空间城市化呈现为多数省区处于拮抗阶段、少数省区处于低水平耦合和磨合阶段的发展状态;而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却全部位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  相似文献   

7.
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中国西部兰州—西宁城市群县域经济的空间集聚格局,探究县域经济集聚的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所辖41个县(区)之间经济集聚水平差异逐步增加,呈现"中心—外围"特征和"点—轴"特征。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集聚存在空间依赖性,经济集聚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和西宁市所辖经济核心县(区),经济集聚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和海东市所辖经济欠发达县(区)。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集聚存在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工业化率、经济水平和市场化率对经济集聚的溢出效应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经济集聚的溢出效应具有负向抑制作用,投资水平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8.
引用"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这一概念,根据山东省1953~2010年数据分析了全省范围内响应强度的时序变化规律,并以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山东省17地市的响应系数为基础,研究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的时空分异规律并划分类型.结果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呈增长趋势;空间分异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济青沿线高等特点;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基本呈协调态势,但也存在较大波动,仍需通过城市化继续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省“六普”数据为依据,使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人口文化素质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水平类别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人口文化素质总体逐年提高,经济发达地区提高速度比欠发达地区快;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布局呈现“一轴两点”格局:17地市人口素质发展水平“高、中、低”比例为6∶2∶9,出现两极分化态势.扭转这一不平衡局势是今后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0.
根据旅游资源禀赋的不同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6个旅游区,采用2005—2016年旅游经济数据,利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山东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呈波状下降趋势,入境旅游收入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收入差异; 6个旅游区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 6个旅游区内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区域内的差异呈下降趋势,贡献率也呈波状下降的趋势;人均入境旅游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呈现出高速发展和低速发展两大集聚区;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是影响山东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从人口、经济、土地、生活方式等4个方面构建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得出江西省91个县市的综合城市化水平,对综合城市化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及其增长率分析,结果发现:(1)2000—2005年江西省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城市化出现明显增加,而土地城市化出现负向增长;2006—2010年江西省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城市化出现收敛趋势,土地城市化的负向增长形势有所改善;(2)江西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地区间的空间关联性不明显,高水平地区并未发挥正向溢出作用;(3)2000—2005年,江西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并未出现明显增长;2006—2010年,全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出现大面积增加。建议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加大对周围地区的正向溢出,增加辐射范围,而其他地区应当以各自地级市为中心,积极响应政策措施,结合自身特点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5-2014的数据资料,从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均等化水平,发现山东省整体均等化水平在提高,区域之间差距在缩小,区域内部还存在明显不均等现象。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年份和各地市在基本公共服务各方面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分布整体上是"北强南弱、东强西弱、中心突出"的局面。最后,根据实证测度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选取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科教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5个子系统,构建了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以17地市为地域单元,分析了5个层次24个指标,结果显示山东省各地市投资环境状况,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较大,经济环境是影响区域投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仔细研究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时空计量分析的方法,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差异和经济空间极化的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市域经济存在空间极化的现象,总体表现为东强西弱.(2)山东半岛经济区的扩散已经开始,济南及周边处于过渡期(市内扩散),而其他地区则处于集聚阶段.(3)从山东省市域人均GDP时空变化及比差削距值的变化来看,山东省经济沿着"胶济线"这个集聚轴逐渐东移.并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区位条件、交通优劣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山东省经济空间极化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新疆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研究新疆经济、人口、空间、社会、生态方面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期望通过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内部差异性研究,为提高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提供参考。首先利用熵值法计算出新疆各地州市2000—2017年的综合评价得分,然后运用Arcgis对新疆各地州市的时空分异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影响不同地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新疆的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存在"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格局,各地州市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增长指标是关键影响因素,社会城镇化是重要影响方面。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是我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也是旅游大省,在入境旅游迅猛发展的同时,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依据地理分区方法,将山东省划分为鲁东、鲁中、鲁西北、鲁西南、鲁中南五大研究区域,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及赫芬达尔系数定量测度了2007—2017年期间山东省入境旅游收入的总体差异,并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山东省入境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山东省入境旅游业整体的发展是良性的且趋向均衡,但旅游经济区域差异仍较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差异形成的因素进行因子探测,发现:该差异的形成主要受实际利用外资、对外可达性及旅游接待规模的影响;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及旅游服务水平对差异的形成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17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了区域经济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加权求和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1995年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和可持续因素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均有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分布不均衡问题仍明显存在;自西向东阶梯式的经济布局进一步强化;环海地区经济密集,内部经济差异程度扩大;以胶济—青荣线为轴的"一体两翼"格局凸显,经济布局"北高南低"日益显著.因此,缓解区域差异问题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适当发挥经济集聚区扩散作用,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提高区域经济创新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西部省级面板数据模型,揭示西部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西部人口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内部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增长与人口城市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提升具有不同的拉动效应。西部中小城市应率先放松户籍管制,刺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Geoda1.0.6软件,分析各市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表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较为均衡,除亳州外都处于拮抗阶段;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较不均衡,皖北和江淮地区主要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皖南地区主要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其中H—H集聚现象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L—L集聚现象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东南亚华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我国与东盟达成协议,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意味着在东亚将出现一个拥有约17亿人口的统一市场,这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国经济活动的空间,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舞台,我国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进军东南亚市场。在开拓东南亚市场方面,我国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优势,中国的企业家们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