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佳 《民族学刊》2019,10(2):79-86, 122-124
战国时期,滇青铜文化于云南滇池水域滥觞,原始艺术的创作者在青铜冰冷坚硬的材质上,传递出了一个古代民族社群的生命意识,在没有文字的古代滇国,数量巨大的青铜器物像成为对其社会文化景观的一种民族志式的深描。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通过社会心理学及精神分析的方法来阐释滇青铜图像艺术以及创造这些特殊象征符号的社会行为,以艺术的形式来诠释古代滇国社会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陇山两侧古代青铜文化如辛店文化、先周文化、商文化等作了研究,并指出它们与古代西北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青铜文化中,鄂尔多斯青铜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单元,是整个中国青铜文化中的瑰宝,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象征性事物,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时代特色,造型精美,有着非常长的发展时期,分布地区十分广泛.其与中原青铜器对比来看,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从发现之日开始,备受世人瞩目.接下来,文章针对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分布区域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介绍了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具体特征及铸造,以及对中国青铜文化带来的重要性影响地位.  相似文献   

4.
广西梧州出土的青铜器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 ,梧州一直是岭南东部与西部水上交通的咽喉要道 ,因而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重点经营之地。汉武帝派兵平定南越国地方割据政权后 ,于此地设置苍梧郡以治之。随着郡县的设置和大批中原人的迁入 ,中原地区大量的青铜器及铸造技术也随之传入 ,从而促进了梧州青铜冶铸业及其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推动了梧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民族的融合。在梧州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 ,除了从中原内地输入的产品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地工匠所铸造 ,反映了当时梧州一带青铜文化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考古事业不断进步,出土了大量青铜文物,研究青铜文物腐蚀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青铜器腐蚀的机理。在探讨除锈法、清洗法等保护青铜文物具体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提出了个人对此的几点思考与建议,阐述了个人看法。希望本文的研究,对青铜文物的保护工作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北纬30度,地球的一根纬线,奇迹诞生的地方。在这条纬线上,产生了人类最早最辉煌的上古文明——青铜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曾令世界为之倾倒。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青铜文明,曾经不被国际史学界看重,直到成都平原上三星堆大型青铜雕像破土而出,才彻底颠覆了这种局面。巨大的青铜人像改写了中国的青铜文明史,令中国迈上了世界青铜文明的制高点。古蜀探秘这是一条地理学家画出的虚拟线,然而却没有任何一条经纬线拥有像它一样神奇的魔力。这是一个奇观绝景层出不穷的地带。这里有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  相似文献   

7.
以滇池盆地为中心的古滇国地理环境中产生的石寨山型铜鼓及其纹饰为图像文本,将石寨山型铜鼓纹饰纳入中国早期青铜文化发展演变序列中进行解读。石寨山型铜鼓的定名源于1980年在南宁召开的"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会上确立了铜鼓的"八分法"。石寨山型铜鼓在八大类型中独树一帜,纹饰特点鲜明,主要有翔鹭纹、羽人纹、牛纹、鹿纹、同心圆纹、锯齿纹等。在对纹饰元素的整合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在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维度下,探讨石寨山型铜鼓纹饰形成的动力及其在由祀入礼、神权构建中的功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教授马丽蓉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中东地区和国家涉及伊斯兰教的诸多问题,介绍了西方传媒的各种立场,对其进行了辨析,资料翔实,论证客观。这是一本难得的深入论述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的好书。书中处处显示了学术的尊严、学者的良知以及作者公正的学术品质。全书卷首为前言,正文12章,第一章西方传媒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东西方传媒发展现状,美国、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宣传,西方传媒臆造阿拉伯—伊斯兰形象的历史;第二章美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媒体对阵概述,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舆论战之策略及其表现,修复"美国形象"以缓和仇美情绪之要措及其得失,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抵抗美国舆论战之策略及其经验,美阿舆论对阵的制约因素及其后果;第三章最敏感的传播话题——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古兰经》中的女性关怀思想,伊斯兰妇女问题误读要点辨析,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反妇女"论之成因;第四章最漫长的传播焦点: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缘起于三大传说的夺圣地与争国土之冲突,缘起于复杂"朝圣情结"的宗教、土地与种族等冲突,缘起于耶城的巴以和平走向的判定与预测;第五章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9.11"事件报道回放,是政治事件,也是传媒杰作,逼迫"9.11"事件真相,求索真相,质疑"反恐",强势媒体搅动"9.11"后的国际政坛,事件效应,显而易见;第六章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伦敦大爆炸与"伦敦斯坦现象",伦敦大爆炸与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伦敦大爆炸与文明对话问题;第七章西方传媒的就景之作:"阿拉伯民主之春",西方传媒所爆炒的"阿拉伯民主之春",美国所推行的"大中东民主改造",中东所要实现的"捍卫文化尊严与民族国家利益的民主","大中东"民主出路何在?第八章西方传媒的蓄谋之作:阻碍中阿合作的传媒因素,西方传媒精心臆造"中国威胁论",西方传媒苦心营构"好战而恐怖的伊斯兰",积极的应因对策,乐观的合作前景,关于文化安全策略的若干建言;第九章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及其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面临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的成败得失,在辩证、多元、务实中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第十章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失落感的形成及其表现,受辱感的形成及其表现,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现状透视,历史情绪与现实困境交织而成的心理死结;第十一章美国"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美国在中东实行双重标准的主要表现,美国在全世界尤其是中东地区实行双重,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美国的"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西方霸权语境与文明对话和文化自觉之构建。在书的封底,作者也作了这样高度的概括:拥有强势传媒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引导全球议题、设置传播框架及营制舆论环境等方式掌控了国际传媒的话语霸权,我们所接受的国际事件,亦多掺杂了西方霸权政治及其学术的立场和观点,臆造、妄论在所难免,"恐伊症"蔓延全球即为此种文化霸权之产物。在美阿关系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重要因素、西方将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置于全新语境下进行诠释,以期达到辨析真伪、还原本我的研究目的。为此,本刊特地发表对这本书的3篇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厦门理工学院在读博士方奇的《闽台民间体育传统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是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重大系列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之一。该书分为第一章综述,第二章健步体能类民间体育项目,第三章竞速体能类民间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10.
在云贵高原这块神秘而富饶的土地上 ,隐藏着许多诱人的秘密 ,古往今来 ,不知吸引了多少学者的目光 ,诱惑了多少文人墨客去追逐 ,牵动了多少探险家去冒险 ,古滇国就有这样的魅力。人们到了滇池之旁 ,面对奔来眼底的五百里滇池 ,“数千年往事 ,注到心头 ,把酒临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 ?”那个开创了滇国灿烂文化的英雄是谁 ?那些创造了滇国辉煌历史的“卑贱者”又是哪个民族 ?而《史记》、《汉书》等古籍明明记载开创滇国历史的庄来自楚国 ,可是古滇国所创造的辉煌的晋宁青铜文化和呈贡的墓葬文化却找不到多少楚国文化的影子 ,这个庄到底是假…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秽人和貊人 ,历来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以考古资料为基础 ,结合对不同时期文献资料的考证 ,提出秽人和貊人在先秦时期应是两个人类集团的称谓。将公元前10 0 0年到公元前 3世纪东北亚系青铜文化分为两个主要系统 :一个系统分布在辽西和辽河流域 ,应是先秦时期貊人所创造的文化 ;另一个系统分布在辽东、吉长地区和朝鲜半岛 ,应是先秦时期秽人所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回族研究》2003,(2):34-35
【本刊讯】2002年12月的昆明阳光明媚,温暖如春。2日下午,云南大学科学馆十一会议室举行两位回族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会。第一位是姚继德博士,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民族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回族伊斯兰文化。他的论文题目是“回族马帮与西南丝路网络———泰国北部云南穆斯林的个案研究”。论文各章依次为:导论,西南丝路与马帮文化网络;第一章,马帮文化网络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第二章,云南回族马帮与西南丝路网络;第三章,云南回族向东南亚的迁徙;第四章,泰北云南穆斯林的社会与文化;结论,马帮网络与“文化库拉圈”。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  相似文献   

13.
夜郎作为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国度,是"西南夷"中最为著名的一个部落联盟。夜郎文化与周边几乎同期发端的滇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同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国强盛时期,其势力虽已越过南岭进入广西北部,但并没有到达粤地。粤地的青铜文化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吸收了楚青铜文化的成分,并具有粤地青铜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清初康熙年间,清朝用兵西藏,驱逐准噶尔入侵西藏,并就势结束了和硕特部蒙古势力对西藏的统治,开始了清朝直接管理西藏的历史.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的迪庆高原是滇藏之间的咽喉要地,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明至清初,雪域藏地割据分离,教派纷争倾轧,滇藏之间更是风起云涌,诸种民族、教派、地方势力云集此地,或抗衡或冲撞;土司割据与外族控制的争战,在"宗教变革"旗号下的厮杀此起彼伏.迪庆的稳定与动荡也不因地处边缘而无足轻重,相反,它的动静牵连着各种政治力量与宗教势力的中枢神经.正是因为它是一个文化边缘又是一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所以才有清代的"归滇"之举.  相似文献   

16.
骆越青铜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骆越是战国秦汉时期活跃在我国岭南的一支越人。关于骆越的青铜文化,过去由于发现的考古学资料较少,文献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人们往往只知道有铜鼓一事,至于骆越是否经过青铜时代,是否产生过自己的青铜文化,其面貌和内涵怎样,却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埋藏在地下的大批墓葬和青铜器相继发现,再现了骆越青铜文化的面貌和发展盛况,为我们了解骆越青铜文化的产生、内涵以及其与周围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解放以来的考古发现,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7.
边境社会稳定与边境民族心理、文化特征紧密联系.问卷调查显示,在直接与越南北部接壤的滇越边境民族地区,当国家所实施的边境政策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边境民族的物质需求抑或文化诉求时,滇越边境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意识都会得到逐渐增强.滇越边民基于国家惠边政策所培养起来的双重心理,往往通过其极具鲜明族群文化特征的群体生活行为充分表现出来,激励着滇越边民积极参与和创建有序边境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8.
吴会蓉 《民族学刊》2014,5(2):80-82
由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康藏文化研究论坛”于2013年12月28日至29日在成都隆重召开。来自京、粤、甘、滇、渝、藏、川等地的25家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的82名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会议共收到论文及摘要近60篇,先后有58位学者在会上发言。与会专家围绕“藏族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曹晖 《中国民族》2010,(2):54-58
铜鼓属古代青铜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国之重器”,学术界有“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称。铜鼓从专作炊具的铜釜演变成敲击发声的铜鼓起,就奠定了其乐器属性。人们用击鼓传递消息,聚集族人抵御外来入侵,击鼓祭祀祖先,驱妖降魔等,虽然功能不同,但乐器的属性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青铜文化中,鄂尔多斯青铜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单元,是整个中国青铜文化中的瑰宝,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象征性事物,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时代特色,造型精美,有着非常长的发展时期,分布地区十分广泛。其与中原青铜器对比来看,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从发现之日开始,备受世人瞩目。接下来,文章针对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分布区域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介绍了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具体特征及铸造,以及对中国青铜文化带来的重要性影响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