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典籍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的作用。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电视媒体,通过媒介形态、媒介类型与传播模式的重新整合进行跨媒介传播,提炼典籍中的价值内涵,推动中国典籍的记忆重构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服务于现实,为凝聚情感认同、传承文化基因、树立国家形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近代政治秩序重构关涉社会性质及社会形态的定位等,这一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媒介呈现,显然涉及传播内容及其议程设置。当时参与媒介事件的记者、编辑者的知识背景或文化背景源自日本还是欧美,往往影响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汤亭亭离散作家的独特文化视角,决定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其独特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女勇士》,在东方主义、混杂理论与第三空间理论下,通过分析作品中"模拟"的、重构的、改编的中国形象,可以看到汤亭亭在解构东方主义话语、利用传统文化来创新文化意向和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小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以文学为中介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当前,西方国家的涉华话语多以“框定”的方式来设置中国国家形象在物质、观念与行为层面的具体议程,将中国国家形象转化为其社会中广泛流通的信息产品与公共知识。面对这种在西方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裹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不仅需要突破过往西方基于想象的非实践过程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展开的不实框定,还要在现时的实践过程中探寻中国国家形象的主体性,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为全球如何与中国交往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全新的认知框架与话语空间。此外,在更深层次上还需要建构一套完备的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并依据从观照本土实践问题中所得来的思想、知识与理论推动中国国家形象的全方位重构。  相似文献   

5.
乌克兰不同年龄、身份、文化程度、职业的公民心目中,中国在中国崛起、传统文化形象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积极正面形象,但在社会稳定、环保、中国制造、公民形象等方面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形象,反映出中国形象在海外塑造的路径、深度和内容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中国应当加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内容,完善人才合作培养的规模和深度,增强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功能,提高中国公民素质,打造“中国制造品牌”。  相似文献   

6.
“纸托邦”(Paper Republic)是中国当代文学域外传播的重要网站和新路径。“纸托邦”自网站创建以来自觉以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为己任,这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相关,还得益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海外影响力的日益提升。“纸托邦”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特点主要有四,即:偏重译介现实题材作品;选译作品每季以一个标题集中推出但内容多样;作品的民族特色鲜明;译者队伍水平高。“纸托邦”为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提供了三点启示:要充分发挥译入国熟悉当代中国文学的译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要注意搭建立体化平台。  相似文献   

7.
韩人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韩人形象大都是英勇的反日爱国斗士;当代文学作品中,韩人形象则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重在描摹现实生活,挖掘人性美。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化书写,展现出一个让西方世界广为接受的中国文化形象.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林语堂通过三个策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即日常生活审美精神的策略化萃取、经典文化形象的浪漫式形塑和文学人物性格的理想化构建.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诠释与重构,唤醒西方读者的文化认同意识,实现东西方文化视野的融合,为当下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伴随着中国作家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步伐,"世界阅读中国的时代"已然到来。然而,在"世界阅读中国"的迫切诉求之下,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却步履维艰。这其中,翻译所扮演的角色同样耐人寻味。基于此,拟以当代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的英译过程为考察对象,探讨"中国形象"的书写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的诸多问题,提出"零度翻译"的概念,同时关照译者模式选择的相关议题。  相似文献   

10.
中俄两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苏联及俄罗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播却鲜为人知。文中将对俄罗斯在这一领域里的翻译与研究给予介绍,其中的一些观点以及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特点及其评价,对国内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西方国家的读者对译文的选择与接受和中国政府“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之间始终存在尖锐矛盾:西方国家的读者青睐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存在有损中国形象这一问题,而中国政府依据自己的意图译介出去的作品在西方却又时时遭受冷遇.解决这一矛盾,直接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效果.霍米·巴巴的“混杂”和“第三空间”理论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超越“非此即彼”的第三条道路,即在两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以争取西方世界的积极配合,加快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杜拉斯在不同时期创作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在这三部小说中,“中国情人”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这一形象是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现实的一种认知与描述,杜拉斯在对“中国情人”形象的反复重构中,也透露出创作主体自我认知轨迹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从欧洲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看,他们更加注重凝聚着东方哲学和美学精髓、体现汉民族文化本真语言特性的作品,同时把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关注其历时性的发展进程以及东西方文学理论和现象的相互影响和差异。但是欧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系统的研究体系。欧洲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理论视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提出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方向指引,亟待学界进行系统的历史溯源与理论梳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历史变迁,是中国形象实践从除旧布新、实事求是、知识创新到范式突破的过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理论逻辑,包含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核心引领的价值观念层,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为核心要义的建构方法层,以“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为核心支撑的传播实践层。我们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阐释中国道路的文明根源;要提炼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凝练中国话语概念标识,挖掘中国故事叙事标识;要推动国际传播的战略升维、边界拓展与想象重构,切实促进“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邹麒蕴 《国际公关》2023,(19):164-166
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宝贵经验,为中国文化传播提供良好机遇。面对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适应新时代国际舆论格局和信息传播生态的新变化,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多种途径。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得以实现。但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处于“文化逆差”状态,如何加快对外文化交流,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形象成为当务之急。需要构建文化传播的完整战略体系,注重互动交流;整合文化资源,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新貌;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将一个发展、开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全新中国展示给世界。  相似文献   

17.
五四儿童文学的历史生成是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紧密关联的.认同危机内在驱动了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中国新文学寻找和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学实践.儿童本体的书写折射了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中国历史及民族“新生”的思考.在西方形象与古典形象的双重他者的制导下,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体现了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融合与冲突,其性质是对现代中国的一种价值重建与意义重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断代与分期应当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于文学叙事结构的发展变化.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20世纪初的1903-1905年,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1985年,据此提出中国现代文学始于1903-1905年,中国当代文学始于1985年.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我国对外传播交流中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构建国家形象的关键体现。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在世界的发展中融入中国的当代价值观,打破西方价值观的主流地位,离不开中国故事的讲述。明确中国故事中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国际化视角充分结合,从价值符号、产品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挖掘中国文化的精粹,融合多种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真正做到故事内容"好",讲述也"好"。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国际传播确立了明确方向。揆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历程,宜将可敬中国形象理解为负责任大国形象。负责任具有多维内涵,与中国传统责任意识、马克思主义责任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紧密相连。塑造与传播负责任的可敬中国形象意义深远,是消融美西方社会各种意识形态敌意、化解中西方负责任逻辑龃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塑造与传播可敬中国形象,需要有机结合自塑与他塑的方式、战略与策略的理念、行动与言说的渠道、理论与故事的内容、民族与世界的价值、技术与艺术的手段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