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七年时期散文在时间叙事方面具有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时间的意识形态化、历史决定论和历史化方法三个方面。在十七年散文中,时间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负载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符码;强调过去—现在—未来的紧密关系,遵行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发展规律,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忽略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曲折性;把时间放置在历史进程中进行理解和认识,或者把时间与特定历史阶段进行对比,体现出一种历史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2.
时间观与民族文化--中美时间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角度比较中美时间观念,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时间观既是线性时间观又是循环时间观,以循环时间观为主,而美国则是线性时间观;在时间取向上,中国重视历史,有过去的时间取向,美国重视未来,有将来的时间取向;在计时、用时和守时的习惯上,中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美国属于单向时间习惯.  相似文献   

3.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表达了对生命,对世界,对时间的深刻参悟。他认为时间不是线性推进的,而是一个纵横交织的网,他以"回到过去"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因而历史的发展如交叉小径的花因,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与新文学派解释文学史的线性模式不同,学衡派对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阐释是基于循环时间概念的。尽管其对线性进化文学史观进行了不少修正,丰富了文学发展理论的内涵,对中国文学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改革思路,但由于他们解释文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产生于古典时期,时间观念的古典性质也就决定了其文化身份的“保守”属性。学衡派的文学发展观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是“时间的政治”宰制文学史和文学家历史地位的一个典型案例。反思这一现象、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总结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经验及教训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异质性使小说时间观念呈一种立体的无序延宕,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故事新编》立足于此在的生命时间,有意淡化消融近代小说对历时性发生的线性叙述。鲁迅在历史意识的现代转换过程中,深入到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通过小说文本中个体体验的历史言说,对历史进行了充分诗意化、哲理化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6.
对现代性线性时间模式的批判和终结是利奥塔后现代式"重写"的目标。对于利奥塔,线性时间模式是元叙事自我结构的基础和工具,是现代主体总体化与同一化操控的同谋。而在线性时间形式中,"现在"概念又有着特殊地位,正是这种"现在"将时间结构为一种现在—时间的同质而均匀的顺序流。因此,对线性时间形式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现在"的瓦解是利奥塔重写策略的关键。利奥塔以一种属于事件或发生的绝对"现在"来置换或拆除同质的"现在",解构线性时间秩序,甚至于解构现代主体。这个绝对现在也是利奥塔后现代性的时间根基。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为我国杂家开山作和代表作,它涉及内容广泛,时间观在其中也得到全面系统的表达。《吕氏春秋》中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书中的空间分为"天"、"地"、"人"三大空间。《吕氏春秋》将时间分为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两类,这两种时间形式在"天"、"地"、"人"空间中都有体现。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又证明了时间的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时间观和价值观,线性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的循环时间观而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从中国现代作家对线性时间意识的接受与不接受(包括存疑态度)的二元划分出发,探讨线性时间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品格和美学理想的形成和塑造存在着的深刻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已经内化为民族心理结构而将对当代文学继续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时间是一种原初的时间,是人与自然界显现的条件,因此,就时间作为经验的显现条件而言,马克思继承了康德的先验时间理论。但马克思的先验时间对康德的先验时间有三重超越。第一,马克思通过社会历史时间和实践时间的内容性,超越了康德先验时间的形式化、量化特征,实现了一种更优先的先验时间建构,并且包含更细致的对人的生存的关怀;第二,马克思通过其社会历史时间和实践时间,克服了主观先验时间带来的物自体概念,超越了主观时间对道德起源与结果解释的缺位,并且为主观时间本身奠基;第三,马克思的先验时间超越了康德先验时间的固化,实现了先验时间的自我建构,克服了固化时间在时间的唯一性和同时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扬弃了因果时间造成的显象界的不自由,以社会历史中的实践时间的不断进化超越了康德先验时间的故步自封。  相似文献   

10.
小说这一叙事艺术要将多维时间中发生的事件纳入线性语言结构 ,由此引出叙述时间问题。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差异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博尔赫斯在 2 0世纪以来对小说时间的多样处理中 ,更注重对时间形而上的探索。他的文本成为时间多极多元的文本和思考人生的切入点 ,并充分展示了他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其文本的主要时间形态有循环时间、时间双向并行、交叉多维时间、非时间等。博尔赫斯对时间的探索体现了小说家力图冲破叙事时间限制的努力 ,同时其文本的实验性也由此衍生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是一种解释和观察 ,通过主体对世界与时间的观察来解释历史。只有在世界和时间里才能发生历史 ,历史只能存在于世界和时间的多维发展之中。世界、时间、历史都是存在的现象 ,而全部的历史就是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清理世界、时间、历史三者的关系和概念 ,在“三个世界”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三个时间”、“三个历史”的向度。世界、时间、历史的统一构建最终形成了历史学的发展 ,形成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历史向着“专题化”的世界历史方向演历。  相似文献   

12.
依据影片《预见未来》利用时间叙述故事的方式,文中阐述了片中人物意识的跳跃和交织,由此形成故事情节的特殊叙事方式,并举例说明时间超前、时间重复和时间回逆等时间叙述元素在片中的应用,其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冲破时间链条的束缚,展现时间在叙事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顿悟是禅宗哲学的理论核心,就时间意识来讲顿悟打破了线性的时间法则和绵延无尽的时间观,就空间意识而言则是去除了空间有分别的尘俗妄见.顿悟因此包含了超越时空的特殊体验.禅宗又将时间空间化,以一种极高明的哲学思想找到了一条克服时间焦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化时间是基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立体时间观,它将中国现代文学放在民族和人类精神整体之中加以考察,可以有效超越现代文学的时代性、政治性和现实意域,克服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叙述的片面性,从而揭示出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和人性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现代文学史叙述时间机制。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是我国民族史学奠基的时期,由于进化论的传入及内外交患的特殊历史环境,其时的民族史书写受到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因其"线性史观"的痕迹而受到质疑。近年来学界对于畲族、瑶族家族文书的收集、整理,为反思这一民族史书写范式提供了新的文献基础。畲族家族文书的修撰集中在明清时期,在文本结构上保存了盘瓠传说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这部分家族文书与瑶族文书相比对,可以发现二者相类似的叙述传说的"民族时间";将其与讲述具体迁徙过程的"家族时间"相剥离,可以提供一个视角,供我们反思"历史的"、"现在的"二分法的局限,并进一步思考由"民族时间"、"家族时间"的维度重建民族史书写范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代中国向西方的不断敞开,中国人的时间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进化论"为基础的线性时间观有效地撼动了传统的"循环时间观"。基于"线性时间"的现代"时间体验",作为思想变革的内在驱动力,有效地促成了中国新诗的发生。早期新诗对"时间"的抽象化、人格化抒写迥异于古典诗歌的时间抒写,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性内涵。在新诗的传播与阅读中,新诗作为一种"时尚"被广泛阅读,阅读群体在共同的阅读中产生了一种时间上的共通感。"进化论"时间观的理论参与,早期新诗具有现代特质的"时间"抒写,以及新诗阅读与接受过程中"现代时间"的塑形,共同促成了中国新诗的发生。从"时间"体验的角度阐释中国新诗的发生,既是对以往研究范式的突破,同时开启了探寻百年新诗发展症结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7.
传统小说通常以"过去—现在—将来"的物理时间为叙事模式来艺术地展现客观世界。"物理时间"的特征表现为"线性的,排列均匀的且不可逆转的"。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的文学与此前五百年的传统彻底决裂,作为小说背景要素之一的"时间"概念也逐步摆脱了其"线性的、排列均匀的且不可逆转的"内涵束缚,逐步由背景化的坐标功能前景化为"心理时间"甚至成为小说要表达的主题。时间模式的变革有其深刻的哲学渊源和影响深远的艺术价值,通过对"心理时间"等非"物理时间"在纵深方面的发掘和应用,西方经典现代主义小说作品以其无可比拟的丰富内涵实现了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依照巴赫金的观点,日常时间不适合于充当小说的基准时间,但新生代小说却打破了这一艺术禁忌。为了弥补日常时间的固有弱点,新生代小说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段:节令和生命特殊时刻的介入,历史时间的参与,传奇时间、生理时间、心理时间的补充,叙事时间的多变,等等,从而实现了对日常时间循环性和沉滞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简要说明时间和空间的普遍特性的前提下,着重论述了历史过程时空结构的特点,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关系以及历史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实·未来之间的关系,并以上述基本理论为指导,评析了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和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两个历史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20.
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中国古代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的循环时间观,是张爱玲感知世界、阐释人生的基本方式,张爱玲以此对抗为近代知识分子普遍认同的线性时间观,有意模糊时间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时代性。以《倾城之恋》为个案,探讨循环时间观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进而分析这种时间观的成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