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但实际上,新文化运动者对科学的理解存在价值取向的差异。在《新青年》影响下产生的学生杂志《新潮》即是一例。《新潮》更重视科学的理性和系统性,重在介绍具体的现代学术知识,并强调科学的方法在构建中国新文化中的作用。这种对科学的理解,促使大多数《新潮》成员最终走上学术救国的道路,开启了中国学院文化之端。  相似文献   

2.
厘清生物进化论经由《新青年》期刊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轨迹,为探索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新证据。采用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法。对创刊于1915年的《新青年》1-9卷涉及进化论者的16篇(自然科学角度传播进化论的文章共7篇,人文社会科学角度的共9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五四时期以《新青年》期刊为传播媒介,进化论成为贯穿新文化运动初期各个思想领域的主线。《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并成为试图变革中国社会的利器。于是,在1919年前后,掀起了进化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第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科学世界》和《科学时报》等报刊为实现科学的普及,提高国人的科学知识水平,对科学进行了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广。在科学宣传方式上,采取科学歌谣、科学小说等多种形式,积极开辟科学宣传新途径。其科学宣传活动,特别是刊载《科学救国大鼓书》,为近代中国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国人科学观念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闻事业史和科学传播角度的原始期刊文献调研和考证方法,对<新青年>媒介形态作全面研究,为五四时期科学传播史研究提供典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青年>首先改用白话文和采用新式标点符号;首次实行轮值主编制度;通过赠送、交换、代派销售、登载广告等多种方式经营管理,成功地使发行量达到15 000份以上;曾出版"新青年丛书"、专号或专号出单行本、合订本重印等形式,实现再传播增值或扩大传播范围.结论认为:<新青年>一扫晚清以来中文期刊传播科学多由传教士把持或国人自办期刊影响很小的局面,创造了中国近代期刊作用于社会和与时代俱进的一个奇迹.它还以其期刊类型、办刊理念、编辑模式和传播策略,影响一批新型的国人自办期刊,推进了文化的转型,引领了国人自办期刊的新方向,也使期刊载体的内涵、外延及其社会功用得到空前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试论胡明复与中国科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科学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胡明复长期担任董事、理事、会计以及《科学》月刊编辑,为其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提倡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肯定科学社会功能等方面,亦不乏精当之见解。  相似文献   

6.
《科学》月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真正的科学刊物,也是第一家采用汉字横排法和完全采用西文标点的刊物.它自成一派、特色鲜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与《新青年》相携并进,在中国科学启蒙和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来华的传教士中,狄考文热衷于通过科学知识为基督教传播开拓道路。他一方面创办基督教学校传授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还建立科学制作所和博物馆向普通民众传播科学知识;狄氏的科学传教观意在利用近代科学清除愚昧迷信思想,为基督教传播扫除障碍;并且通过科学知识塑造新型人才以引领中国社会,最终推动基督教在华传播。狄氏的科学传教观的形成原因主要归因于他对中国社会的准确认识。  相似文献   

8.
科学知识的“地方性”不仅指知识产生、形成以及辩护的“地方性”,还应包括科学知识在跨文化传播中所渗透的诸如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地方性”。李之藻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所持的文化立场以及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素养都影响到其对《浑盖通宪图说》与《同文算指》的选构与编译。因此,科学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知识在“地方性”因素参与下的再建构过程。这一再建构过程说明“中心—边缘”式科学传播模式是有失偏颇的,同时还反映出儒家文化在学习与接受异质文化中呈现出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创刊已有百年历史,历史功绩抑或历史教训均已成为今天的共同记忆。陈独秀等用民主和科学精神重塑、改造社会的新主体,科学、民主、平等、社会主义等价值理念,正是通过《新青年》的倡导在一代青年中确立起来,并成为影响20世纪的重要价值观。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着《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艰辛探寻民族解放与复兴之路,从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三大口号"再到"全面依法治国",彰显有自觉、肯奋斗的精神意志,并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开拓前行。  相似文献   

10.
岛暇 《21世纪》2001,(5):48-49
1914年盛夏的一个晚上,在康奈尔大学的几位中国留学生聚集在大同俱乐部的长廊上乘凉,同时买了点零食,边吃边谈,海阔天空。他们的话题从日常生活逐步转到了世界风云,后又集中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有人提议,我们虽然远离祖国,但应当为她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大家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但从什么做起呢?于是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最缺少的是科学,应该办一个《科学》月刊杂志,将世界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于是,说干就干,具体确定筹集资金、编写稿件、联系出版发行,并草拟《科学》月刊发起缘由等。 在《…  相似文献   

11.
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指出传播和传播媒介具有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文章根据伊尼斯的时空偏向论,分析了《新青年》在媒介传播活动中的空间偏向和时间偏向问题,指出了它们的不同内涵、具体表现和文化价值,为更加深入理解《新青年》的媒介文化内涵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是我国五四时期传播唯物史观的主渠道之一,《新青年》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唯物史观的内涵;二是唯物史观的价值;三是唯物史观的运用。《新青年》对唯物史观的传播,对于我国近现代历史观的革命以及对于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五四时期陈嘏对自然主义小说《基尔米里》的译介为中心,探究了其中国之旅的缘起,运用文化学派的操纵理论,从文体选择、翻译策略和社会传播等方面归纳了该作品赞助人《新青年》编辑部的赞助路径,以期能对当下翻译文学作品文化价值的实现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在中国西部的传播--以川陕为考察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新青年》在西部的传播以间接方式为主。其传播特点也与先觉的东部有明显的差异,即整体的滞后与内在的不平衡,互动反馈不足而单向接受影响深远。《新青年》对西部社会、思想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对西部现代文学的生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构成了《新青年》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1915年创刊的《青年杂志》(1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研究《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关系到如何划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段,如何理解《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内容结构、历史贡献等一系列问题。以传播主体、传播条件、传播目的为标准可以判定八卷一号是起点。  相似文献   

16.
贝尔纳在其代表作《科学的社会功能》中认为,在商业和政治影响下,科技成果的不当运用和难以预料后果的科技创新使科学陷入了信任危机,从而阻碍了科技的健康发展,由此他提出公众参与科学、理解接纳科学与调控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所涉及的公众参与科学思想虽然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更不乏值得后世吸收和借鉴之处,因而研究其思想,对人们认识公众参与科学的意义,探索公众参与科学的合理方式都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论科学教育的本质与大学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教育不仅具有功利性价值 ,而且内在地蕴涵人文价值。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要求 ,使科学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更为凸现。教学改革是发展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很多社会思潮有过思想交锋,其中与无政府主义的交锋影响深远.以《新青年》为中心,通过梳理《新青年》文本上关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介绍,阐述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交锋的核心内容与经过,可以揭示这一交锋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杂志是由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1月创办的一份综合性科学刊物,在我国现代史上办刊历史最长。它对我国现代科学的萌芽、成长有着独特的贡献。1915—1950年,《科学》35年共出版32卷。之后,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科学》杂志先后两度停刊与复刊。这也表明,一份期刊的生存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不仅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受制于时代的局限。同时,期刊的发展与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抉择相关,期刊的编辑只有与时俱进,对不同的文化信息与需求进行抉择,塑造出刊物特色,才能使期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杂志的名著翻译工作在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翻译的演变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新青年》开始自觉地改变晚清翻译模式,实现了中国翻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青年》对中国现代翻译话语的构建:在翻译语言上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大力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在翻译选材上确立了名著意识,提倡翻译名家名著,提升了译作的档次;在翻译标准上改变了晚清不忠实原著的翻译风尚,重构了"信"的原则,倡导直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