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传统理论代表的实证主义是哈贝马斯建构批判的社会知识过程中努力扬弃的目标.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中通过梳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批判传统与实证主义的关系,并依据认识与兴趣相一致的观点,对实证主义的根本缺陷展开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为社会批判理论建构了知识原则.正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开启了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知识原则的存在论初始定向,从而为彰显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迈出了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尝试以解放为核心,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整合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中。通过划分三种认识兴趣,哈贝马斯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视为解放的兴趣所引导的批判科学的典范;通过区分劳动与相互作用,哈贝马斯批判马克思的生产模式,重塑马克思类的自我形成的社会理论;通过将精神分析视为批判科学的方法论范例,哈贝马斯完成了精神分析与社会批判的整合。然而,精神分析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差异,哈贝马斯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3.
对物理美的认识是对物理学知识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从整体上对物理学特征的一种把握。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揭示物理知识的科学美因素,适时地展示物理对象和物理现象的美,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掘物理理论之美,构建物理理论框架;通过物理的简洁美把握物理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和欣赏科学美,逐步引导学生去发现、追求和利用科学美,轻松、娱乐地学习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是按一种历史描述的方式把认识与人类兴趣的关系当作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问题来处理的。在本文看来,哈贝马斯的理论立场以黑格尔的元批判为基础,却综合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费希特的自我行动理论。通过这种综合的立场,哈贝马斯重释了康德旨在统一理性兴趣的纯粹理性批判。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区分了认识导出的兴趣与自我反思的兴趣,并把这两种兴趣视为统一理性兴趣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在康德思想体系中仅仅与个体性的道德直觉连在一起的反思的概念,就真正成为一种以确定自身的最高原理为目的的交往理性的反思概念。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让我们认识到: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生命力,同时,哈贝马斯的思想让我们对资本主义有正确的认识、对完善我国现有的民主体制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定位有着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对知识的有效性进行探讨是哲学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康德那里,知识的有效性是通过其"哥白尼式革命",即先验哲学之路而达致的。这条道路独辟蹊径,调和了自笛卡尔以来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在知识论问题上的争论。然而,知识的有效性难题并未真正解决,二十世纪以来的实证主义和批评理论在知识的条件、客观性、确定性等问题上的争论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哈贝马斯在这个问题上批判性继承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思想,提出了知识与兴趣相结合的准先验性的知识论框架,并探索了保证知识的有效性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默顿科学社会的理论框架来源于马克思—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传统,其拒绝从认识论领域来探讨科学,而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进行研究。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工作通常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关注点是促使近代科学兴起或体制化的主要社会因素—科学与社会研究;中期研究重点逐渐转向科学规范,默顿科学规范包括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等;后期研究重点是科学共同体,包括科学防范机制、交流机制、奖励与评议机制及分层系统等。默顿科学社会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自身的局限,遭到新兴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批判而陷入衰落并试图向新形式的实在论跨越。  相似文献   

8.
教师信念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知识、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师生关系等相关方面所持的主体性认识和观点。通过对福建省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并运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信念类型与取向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中心"取向的多元信念系统是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的总体特点。在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中主要存在五种类型的信念:知识型、结果型、能力型、兴趣型和价值型。不同类型高校教师最强调以能力为导向的信念,能力型、兴趣型以及价值型信念的均分都高于知识型和结果型,说明不同类型高校教师都偏向"学生中心"的教学取向。但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中,知识型、结果型和兴趣型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教师更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而教学型大学教师仍然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最后能否"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对民族国家危机的阐述可以通过其“系统—生活世界”的社会解释框架得以解释。在此框架下,民族国家的危机具体表现为政治与经济子系统的不协调导致的系统整合的危机、多元文化对原有民族整合基础的冲击造成的社会整合的危机以及系统整合对社会整合的压制导致的二者的失衡。因此,危机的化解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即以超越国家的政治机制弥补民族国家在系统层面的功能性不足,以宪法爱国主义为核心重塑社会整合,做到实现政治整合与系统整合的平衡。哈贝马斯的民族国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但在民族国家面临的一系列危机面前,其强调的商谈政治、宪法爱国主义等对民族国家的建设及全球秩序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概念的独立提出,应该归功于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使公共领域理论步入新的时代,她从独特的视角,宣示了古典政治的来临;哈贝马斯则是公共领域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丰富并系统阐述了公共领域理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那里成为"理想类型",并提出通过重建公共领域来解决资本主义危机。从公共领域理论的发展史上看,哈贝马斯是阿伦特思想的继承者,但是,他又跳出了阿伦特的思想框架,建构起更为全面系统、丰富合理的公共领域理论。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充满了未知和风险。科学技术从过去到当今在各种风险规避、防范和治理中都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和作用。然而,随着全球风险社会趋势的日益明显,现代科技在其产生和应用的过程中,自身也遭遇到多重风险,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开始动摇。科技所带来的"副作用"和科技应用的多重风险问题开始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博弈论研究现代科技的各种风险,归类并分析了现代科技自身的各种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伦理风险,研究了这些风险背后的相关博弈,如知识博弈、利益博弈和道德博弈,等等,并呼吁建立相关的科技风险治理机制和科技责任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国家学说、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论证了科学的三个维度:即反黑格尔辩证法的科学概念,关于科学本质的社会本体论,以及关于科学存在的知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实践的知识论立场,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同知识的生成与应用相关联,并生成彼此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知识形态.它们在实践的联系中形成一条无形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STEI)"四元知识链".从"四元知识链"来看,工程创新是凝结于工程"人工物"中的工程知识被并入到生产函数中以获得首次商业化应用的过程.从四元知识链的视角理解工程创新,对知识经济时代现实中的工程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构建文献信息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文献信息管理学的现状 ,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弊病 ,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即立足知识组织和信息服务的专业特色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运用的教学 ,科学地构筑文献信息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 ,勇于接受知识经济挑战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5.
默顿与贝尔纳都是广义的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们对科学与社会的研究虽有相似之处,但最终走的却是两条迥异的道路。默顿主要是内向度的,从科学的制度化缘起探究科学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精神特质,目的是追求科学的真理性,即"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而贝尔纳则主要是外向度的,从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层面上研究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以实现科学的价值性目标,即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道德是人们在从事科技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新世纪高校德育的一项新内容就是对大学生实施科技道德教育 ,培养大学生科技道德素质 ,完善道德素质结构 ,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科学研究中利益冲突的本质与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冲突是科学研究中普遍而且严重的问题,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人类的社会公众、群体及个人利益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从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探讨科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的本质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知识背后的社会利益与科学家的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要求与人类认识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导致科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因而,对可能给科学认识带来偏见的利益作必要的调整或监督是控制科学研究中利益冲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和文化角度解释科学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不是任意的,既有社会学-认识论、科学活动-科学知识的界限,也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界限.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应认清这些界限,努力消除相对主义误区,通过社会学方法约束应用研究的动机与行为,实现未来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知识的真理性的相对性与条件性及知识的确定性、随机性与模糊性的相互联系,指出知识发展的最高成就是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人们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知识基本属性的辩证关系,到实践中去探索、研究和运用知识,为人类文明与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科学知识社会学把社会结构、社会利益、人类技能等都视为科学的组成部分,分析了这些要素与科学之间极具建设性意义的结合和作用。它围绕单一的"社会利益"全方位地说明科学,最终的理论结果是用"社会实在论"取代了"自然实在论",落得个实在论"两极相通",走向了其自身理论批判的反面。表征主义的科学观是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问题和困境产生的基础,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走向操作语言的科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