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通过塑造一系列黑人母亲形象,揭示了在美国社会里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非裔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困境。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母亲们颠覆了以前传统的黑人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同名小说《秀拉》描写了种族和性别歧视下黑人女性秀拉成长的经历。分析秀拉和夏德拉克人物形象,对比黑人社区"底层"对他们思想行为的不同反应,可透视出黑人社区无法接受黑人妇女拥有和男性同样的自由和权利。  相似文献   

3.
同化与回归——浅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探讨了黑人精神解放的问题。黑人抛弃或割舍黑人的文化传统,对白人文化的盲目顺从,只会使他们遭受愚弄和欺骗。更重要的是,黑人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离异,其后果势必要导致黑人种族的主体意识的丧失,并危及到黑人种族自身的存在问题。黑人民族只有保持住自己的民族性,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达到真正的民族解放。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的小说《苏拉》(Sula)以“女巫”般的苏拉.皮斯为焦点,从苏拉所代表的“新世界女人”角度,探讨莫里森对苏拉的刻画充满道德暧昧性。苏拉与谢卓埃克的对比,以及与奈尔.莱特的对比正体现了黑人族群内部反叛与顺应,新与旧的相对性。由此,凸现黑人内部的复杂多元,并暗示改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黑人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的观照与关怀,讲述了在黑暗残酷的奴隶制下被扭曲了的母爱:贝比·萨格斯爱得迟钝而麻木;塞丝的母亲爱得放纵而毁灭;塞丝爱得浓烈而疯狂。《宠儿》成了一部书写黑人奴隶母爱悲歌的不朽力作。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非洲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再现.这些古老的文化因子不仅增加了莫里森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传递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莫里森的小说与非洲文化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对非洲文化中的口语特征、神话与民俗,以及非洲的自然崇拜、时间观和音乐等元素的利用与再创作上,这种艺术上的融合和创造显示了作者在弘扬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黑人话语权和摆脱文化认同危机等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女性。她身份的含混导致其创作主题的多元,因此她的作品能够吸引不同的读者和评论家,获得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黑人美学等流派均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无穷的阐释。本文通观其八部小说,评议莫里森创作主题的复杂性和其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即美国黑人妇女的困惑与自救、种族的苦难、自我追寻和文化定位、爱、历史、魔幻与现实的交替等。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女性.她身份的含混导致其创作主题的多元.因此她的作品能够吸引不同的读者和评论家,获得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黑人美学等流派均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无穷的阐释.本文通观其八部小说,评议莫里森创作主题的复杂性和其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即美国黑人妇女的困惑与自救、种族的苦难、自我追寻和文化定位、爱、历史、魔幻与现实的交替等.  相似文献   

9.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位极具反叛精神的黑人女性角色———秀拉、夏娃和奈尔,以及这段时期内美国俄亥俄州梅德林市周边乡镇一个极富传奇与魔幻色彩的黑人社区底层的生活境况。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遭受的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突出刻画了她们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自我解放和独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简评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的写作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阐述了托尼·莫里森在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采用的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在简述了莫里森的背景和小说创作缘由之后 ,首先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入手说明多元化的视角对揭示种族压迫大背景下一个无助黑人女孩悲惨命运这一主题起到关键作用 ,引发读者从各个层面产生共鸣 ;其次 ,进一步剖析这部作品颇令人费解的篇章结构安排 ,阐明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片段却有着无形的主线将它们紧密相连 ;最后论述了小说中诸多寓意深刻的隐喻所体现的含义和所赋予故事的优美的叙述语言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刻画了三位各不相同的母亲形象:佩科拉的母亲波琳的母性完全扭曲,成为白人文化的忠实奴隶;杰拉尔丁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处处模仿白人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融入白人社会,最终沦为黑白文化的边缘人;克劳迪娅的母亲麦克蒂尔太太坚守自己的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她的浓厚的母爱使得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莫里森的小说充分利用黑人口头传统具有的动态性与创造性活力,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学性,使许多作品从头到尾都被口头传统的氛围所包围,表现出黑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达着黑人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使积淀在黑人文化深层的民族心理和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对黑人口头传统的运用,使她找到了摆脱黑人文化边缘化与文化认同危机的文化策略,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黑人文化合法性存在的基础,批驳了白人文化优越论和种族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3.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的基本主题.母爱是黑人母亲自我授权的源泉,也是她们履行母性职能的方式.母亲以身体孕育着共生且分离的黑人女儿,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懂得自爱价值的主体.在母爱和自爱的基础上,黑人女性把爱的真谛传播给黑人社区的每个成员,使互爱成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爱是莫里森以文学书写为族裔的完整生存实践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抉择     
母爱如酒,一饮一醉。它是世间最动人的情感,流淌在生活的字里行间。《母亲的抉择》取材于俄罗斯“北奥塞梯人质事件”,是其中的真实情节。文中的母亲琳莎娜面对着凶徒的枪口,要在儿子和女儿中间选择,让一个逃生,而让另一个面对死亡。这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多么残酷的抉择啊!她在救了一个之后,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回到人质中间去保护女儿。一个柔弱女子,并非不怕死,是母爱让她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1931-)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女作家。《爵士乐》中莫里森采用了一些后现代的叙事技巧来讲述故事。从仿拟的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的后现代的叙事特色,通过探索莫里森独具特色的后现代叙事方式来解读她试图再现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6.
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对压迫要反抗、要斗争.  相似文献   

17.
从女作家批评、女性文学批评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指出莫里森在创作时借助母性之叙事视角,聚焦于黑人母亲,通过她们的感知与处境,借助读者之凝视,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存在的美国社会里的遭遇。她从多个角度深刻地剖析了历史语境下美国种族主义、奴隶制、父权制及白人文化殖民是自己所属种族及黑人女性受迫害并产生悲剧的根源,莫里森通过母性诉说之悲剧主题揭示美国非裔种族、非裔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表征一个民族共有的严酷生活处境。还指出莫里森母爱之歌的谱写表明其在严酷生活的历史境遇下,探寻黑人个体生存、民族文化认同及民族文化出路时对母性价值的思考,美国黑人的成长离不开母性的指引与本民族文化的滋养。莫里森母性诉说在人性道德的追问中给人类以希望。  相似文献   

18.
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成功地把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吸收到美国黑人文学之中,在保持黑人民族特色的同时,运用她独特的写作技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魔幻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其文学成就在当代世界文坛正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其代表作《爱娃》自发表之日起便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小说中黑人女性母爱的分析却很少。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小说中黑人女性特殊的具有颠覆性的母爱,揭示其根源性及其灰色表面之下的母性光辉。  相似文献   

20.
母亲,一个流光溢彩的词语,一个灿烂伟大的称呼。再多的鲜花都无法衬托母亲的美丽,再亮的光环都无法映照母亲的无私。我们知道,“母亲”无法定义,母爱无法丈量,那就让我们用四个小故事来展示那最真诚、最永恒的母爱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