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重庆市为例,采用中国2002-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研究。结果表明:成本因素中税收竞争是影响产业转移的关键;投资环境因素中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对承接力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相对技术差距有促进作用,相对开放度、工业产业集聚程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影响则不显著,其中,相对技术差距的影响最大;市场潜力因素中相对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对于产业转移力度有消极的阻碍作用,相对总资产贡献率和产品销售率的影响则有限。鉴于此,提出重庆市提升产业转移力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相应地河北提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具体规划。这证明京津冀一体化开始有了更多实质性的内容,逐步由思路设想变成实质性的行动。一、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深远意义第一,是立足省情,建设经济强省的明智抉择。河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与中共河北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指  相似文献   

3.
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合肥经济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助推器。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应从自身优势出发,遵从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趋势,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找准承接重点,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并重。  相似文献   

4.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稳定和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战略布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既能为增强成渝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基础,也是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整体升级的重要路径。文章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的修正模型,测评了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刻画了其时空分布规律。进一步地,文章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综合检验了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农业指数相对偏低,工业发展稳中有升,服务业指数上升明显;研究区间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集中在0.30~0.49之间,整体融合程度偏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分布范围由北向南演进,逐渐成"环";科技进步、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呈正向驱动,市场需求、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受行政分割的影响驱动作用发挥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完善产业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着重强调东道国的经济技术条件对它们的影响,即从东道国吸收能力角度进行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是吸收能力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只有用人力资本作为指代吸收能力的变量,才能定量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中,东道国人力资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对于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低碳化升级,无疑是难得的机遇.河北省要解决“碳”矛盾,摆脱人才技术方面相对薄弱的制约,一方面应该通过内生性路径,在提高现有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发展低碳教育,培养低碳人才,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京津冀高层次人才自由流动,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外生性路径,结合地方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化低碳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外包,积极推进京津冀的产业低碳化对接.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避免重复建设、落后产能承接与短期行为.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体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重点打造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深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示范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总体上还处于优化完善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创新重点领域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技术差距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人力资本水平所致的绝对吸收能力和国内外技术差距所致的相对吸收能力对其单独影响和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我国OFDI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同时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并且以上逆向溢出效应受国内人力资本和国内外技术差距的影响:其他因素不变,技术差距变小时逆向溢出效应增大;其他因素不变,人力资本(在门限值以上)提高时逆向溢出效应增大;两者的综合作用是人力资本只在技术差距小时才影响逆向溢出,技术差距大时,其作用几乎不显著。结论表明,只有同时改善人力资本和技术差距,即同时提高绝对吸收能力和相对吸收能力,才能促进OFDI产生更大的逆向溢出效应,特别是对技术效率的逆向溢出。  相似文献   

9.
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和西部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和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西部技术吸收能力的释放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因子.分析西部地区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相关因素表明,提升西部地区整体的人力资本素质特别是提高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增加区域技术吸收经费的绝对数量并调整其在技术活动经费中的占比等努力将会促使西部地区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从而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安徽靠近江、浙、沪等国内最发达的地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理优势.江、浙、沪、皖四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的差距是基础,产业竞争力、区域产业相似度、相对产业转移等指标是条件,安徽对接江、浙、沪产业转移应该选择优势产业是方向,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安徽要抓住国外产业引进和国内产业转移加快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国家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促进承接江、浙、沪三省市产业转移有序进行,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1.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显著影响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以索洛增长模型为基本框架,利用2003~2017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测算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对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量,对现期和远期的动能转换加以阐述。研究认为,现阶段资金投入仍然是安徽省经济产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劳动力投入的经济推动效应相对较小,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量逐步提升,安徽省远期经济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驱动。安徽省应注重科技创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技术因素融于资金、劳动供给侧,全面深化以技术为主的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型。  相似文献   

12.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深化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起点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其成功签署能够助力中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构建,能够为实现亚太经济一体化提供新动力。从国际经济形势、中国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出发,对RECP发展与现状进行描述,进一步从RCEP如何促进国内大循环、RCEP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论机制、RCEP潜在经济效应、依托国内大循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价值链视角,研究RCEP推进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认为,中国需要在深耕国内大循环提质扩容和国际大循环内外联动的双循环战略目标下,进一步消除国内市场壁垒,发挥传统产业和大市场优势; 进一步构建完整高效的内需体系,在消费和投资两个层面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 进一步构建包括高中低端的完整产业链,建立协调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加速形成国际区域经济比较优势; 进一步激励资本进入创新研究领域,在信息数字化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实现科技强国,依托自主创新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型教育消费是在现有的知识存量基础上,通过研究学习、探索和创造新知识而进行的消费行为,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消费,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研究型教育消费自身的消费属性、人力资本外部性以及技术创新性3个方面来体现。基于中国2005~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角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动态GMM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研究型教育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认为,2005~2017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但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研究型教育消费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受其自身滞后一期的影响显著;由于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研究型教育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应当重视研究型教育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采取差异化扶持方式推进各地区研究型教育消费。  相似文献   

14.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一大特征。近年来,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规模、基地建设和创业意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成果,但在产业分工、风险投资、先进技术的消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建议实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加快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等措施,促进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方式向以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作为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维度,基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的分析,从资源配置效率与微观生产效率层面选取影响因素,利用中国2003-2015年30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技术引进、对外经济开放、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显著正相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因素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区域差异,空间异质性因素为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空间一致性因素为对外经济开放、制度安排,因此,东、中、西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与逻辑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探寻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表现,采用理论分析以及混合回归、固定效应模型与系统GMM模型的研究方法,对2005~2011年、2012~2018年两个时期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从直接和间接两个环节能显著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呈现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具体增进机制表现为投资乘数效应、促成制造业发展、需求催化效应、促进技术进步和催生新兴网络服务业等方面;为更好地发展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快培养互联网基础设施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员和研发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政策支持并培育大型互联网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国在国际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并且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河北省产业集聚和人力资本的积聚为例,详细分析了河北省产业集聚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积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北省人力资本流量与产业集聚水平的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据此提出了促进河北省产业集聚水平与人力资本集聚互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异质性对于区域产业升级日益重要。人力资本异质性表现为不同群体的人力资本存在技能、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的差异,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存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差异。除了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分割也是人力资本异质性的重要来源。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人力资本异质性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影响就业和企业选址,改变产业空间分布。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影响区域的技术选择,决定了技术进步路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人力资本类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状况决定着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带来的人力资本异质性,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最优比例、在区域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机制问题及其空间经济效应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工业化内涵及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针对不同区域,工业化的内涵会有所不同,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也就必然表现出差异性。我国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特殊性源于其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制度背景、文化传承、地缘特征、区位条件以及其资源禀赋。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不是资本有机构成和工业部门比重的单纯提高,也不是技术的简单提升,而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分工和专业化生产,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整合,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观念转变,实现三次产业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