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贪污,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重要历史现象。贪污对国家政权的危害极大:它败坏政府的声誉,腐蚀官员队伍,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均衡,是影响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它象甩不掉的幽灵,困扰着最高统治者们追求大道的君治。为何古代中国贪污猖獗,屡禁不止?贪污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如何?本文试图作些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2.
贪污受贿犯罪现象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危害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目前比较侧重对贪污受贿犯罪行为的揭露,但对其犯罪心理研究不够。在反腐败斗争中只是揭露、处理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问题在于防范和对犯罪现象的有力遏制。因此,从心理上对贪污受贿犯罪现象加以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行为,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贪污受贿犯罪现象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危害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目前比较侧重对贪污受贿犯罪行为的揭露.但对其犯罪心理研究不够.在反腐败斗争中只是揭露、处理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问题在于防范和对犯罪现象的有力遏制.因此,从心理上对贪污受贿犯罪现象加以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行为.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不仅侵害着人民的利益,危害国家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困扰统治者的一大难题,成为历代国家政权衰亡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明太祖朱元璋吏治措施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官场承袭元末怠于政事、贿赂请托的恶习,贪污之风十分严重。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新生政权,采取系列措施整顿吏治。在严刑酷法面前,官吏重足而立,吏治日渐清明。本文全面论述了朱元璋吏治措施的内容、作用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重文轻武国策是研究宋代文人政治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政策在整个社会系统运动中的作用与影响不能小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治统治需要的重文轻武国策,不仅在实现政权稳固、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文化繁荣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统治集团构成阶层的士大夫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公元 7世纪在朝鲜半岛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新罗 ,这不仅结束了朝鲜半岛长期以来的纷争局面 ,对朝鲜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 ,而且对公元 7- 9世纪东北亚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不仅对中共选择和放弃苏维埃政权模式的原因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而且对共产国际在中国苏维埃政权建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和更加清醒的认识。同时,对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有了更加深刻的回顾总结。然而,从总体上看,还存在微观研究相对薄弱、政权建设研究创新性成果不多、对地方苏维埃政权建设关注不够等不足。为此,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关注相关具体制度研究,深化地方苏维埃政权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回顾和反思反腐历程之意义权力腐败,是指在政治共同体中,享有和行使一定政治权力的人员背弃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目标与共同利益,违背相应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规则制度的约束,追求和满足自身或者小团体的局部利益的行为与现象。作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变异现象,权力腐败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且一旦对于权力腐败的遏制和惩治不及时、不严厉、不充分,由此一并带来的腐败的仿效与蔓延的危害后果将更加可怕,不仅毒化整个社会公共舆论和文化心理环境,而且在根本上逐步侵害一个国家政权的安危和威胁执政党的地位。因此,不同性质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宗族是中国古代汉族社会的重要社会组织,国家政权同宗族组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乾隆朝曾有较大规模治理宗族的实践活动,对此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宗族组织和清政权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而且对了解清代社会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郑国瑞 《理论界》2007,2(1):56-57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对正确处理党与政府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首先是颁布施政纲领来规范党与政府关系。其次是改变“以党代政”,发挥政权职能。最后是通过把党的主张上升为人民的意志。实现对政权的领导。通过这些探索,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政权内部成分的复杂性和外部的压力转化成了革命的推动力量。不仅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对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废除了旧的汗号,正式确立了新的汗号,建立了新的国家,努尔哈赤称“天命金国汗”,即“金国”。我们一般称其为“后金”。后金政权的建立,使得女真国家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部落组织,而且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诸方面都有了新的创制并付诸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后金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其中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女真传统的渔猎、游牧、采集业为主体的经济状态,而且为后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后来的女真国家的发展壮大都提供了有利的保…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政权体系的总体构造与运转 (一)政权体系的内容对政权的理解基本有三种意见:大政权概念,把政权看成国家整个上层建筑的同义词,即不但包括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而且包括执政党和其他党派组织、武装组织以及各种政治派别、群众团体组织;中政权概念,基本上把政权分成五类,即权力(立法)组织、行  相似文献   

14.
一自 2 0世纪以来 ,国家权力向农村渗透的努力从来没有间断过。但在建国前 ,国家向农村社会的渗透基本上是不成功的。① 相对强大的农村传统不仅抑制了国家向下的渗透能力 ,而且国家在向下渗透的过程中破坏了乡村传统 ,并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反转过来构成了国家权力合法性的逐步丧失 ,并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以农民革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在掌握政权之初 ,即开始彻底改造乡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土地改革和阶级斗争使传统的地主和乡绅真正没落了 ,新生的贫下中农和平均占有的土地所有权不仅重构了乡村的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廉政问题有过不少重要的论述,其核心是,廉洁政治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最终是由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他们的论述,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作为掠夺压迫人民工具的国家政权,是一切龌龊事物的温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实现“廉价政府”。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了科学的批判,认为这是一个生产资料私有、极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极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离开了侵吞、掠夺绝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它就无法支撑和维持社会政权  相似文献   

16.
陈军亚 《社会科学》2022,(4):102-110
中国先于欧洲近2000年出现了一个打破“分散而自成一体的管辖权”的“集中的国家权力”,但这一权力始终面临着“进入社会之中”的问题。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长期在内生权威的影响和控制下运行,形成了一个与国家保持疏离和张力并具有稳固根基的“板结社会”,不同程度地阻隔和消解国家政权,造成了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建设的“内卷”结局。这一历史困境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社会路径:国家政权打破“板结”及“再板结”的社会土壤,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渗透,并履行其社会职能,将自身置于民众日常生活和服务的紧密联系之中,获得民众认同,由此形成了政权“超越内卷”困境的建设路径。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不仅重构了乡村社会形态,而且塑造了政权本身。  相似文献   

17.
有组织贪污,是贪污经济犯罪行为的一种形式,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进行的贪污犯罪行为。在中国法律中,“贪污”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本文使用的“贪污”概念是中国法律概念。国际上一般使用的“贪污”概念,外延要大得多,还包括了中国法律中的贿赂、挪用、诈骗等内容。贪污犯罪在中国各种经济犯罪活动中,一直处于比较突出的地位。中国政府对此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坚持进行严厉打击,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对策。鉴于近年来有组织贪污问题上升较…  相似文献   

18.
李庆刚 《阴山学刊》2003,16(4):84-90
开明士绅是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他们不仅在政治方面对根据地建设颇有帮助,而且在根据地的经济、军事、教育、社会救济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开明士绅的历史功绩,不能抹煞。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在美国战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9·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有两个基本目标实现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建立有利于美国的阿富汗未来政权。美国的政策将产生长期的影响,不仅导致美国力量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存在,主导阿富汗未来的政治发展,而且对美俄关系和中国国家安全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历代监察制度的研究,除历代官制和几本法制史上有一些片断地、点滴地叙述之外,至今还没有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本文从:监官(代表皇帝监察百官)与谏官(劝谏皇帝过失)两个系统同时入手,论证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我国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其在封建政权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在打击贪污、澄清吏治、巩固封建统治上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就是本文写作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