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考古的新局面和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10年前学界对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考古的认识基础,检视了近10年来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考古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认识,对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存的编年序列及文化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就此提示出三峡考古新局面下呈现的新的重要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坝文化是分布于重庆峡江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新的考古资料出土,学界也对该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坝文化以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下游和中游两个区域史前时代的陶鼎都有各自独立的演变过程,陶鼎从形成到消亡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陶鼎作为黄河流域史前时代一种重要的炊煮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黄河流域史前时代的风尚习俗、族属判别、礼器鼎的渊源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贾湖遗址新石器时代甲骨契刻符号的重大考古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甲骨契刻符号的发现及其考古绝对年代的确定,为中国商甲骨文的历史源头的探讨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本文剖析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各种不同意见,从考古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论证中国文字起源的十二个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商甲骨文历史来源的三条考古理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囿成说,多方面地论证了中国文字源于甲骨契刻符号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古发掘资料对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兵器类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以三峡地区夏商时期考古资料为线索,从多角度对三峡地区夏商时期的历史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而来的土著文化是三峡地区的主体文化,往后过渡到夏商时期的巴文化.该著作又从考古发现的古文化遗存揭示出夏商时期长江洪水的发生及远古时期长江河床、河道走向的演变,使我们较全面的了解到三峡地区夏商时期社会变迁历史及古代水文信息.  相似文献   

7.
燕北辽西地区的考古发现,随着考古类型学的不断发展,通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不懈努力,于20世纪80年代终于确立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燕北辽西的史前历史发展脉络逐渐被揭示出来。燕北辽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确立和研究,为推进各门学科研究本地区人类文明演进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此次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分别是: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山西柳林高红商代遗址、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安徽六安双墩墓地、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新华社北京2007年4月8日电)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似文献   

9.
以考古材料为本,考证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梅山蛮族的来源及文化归属,推断了先民们进入梅山地区的路线,并从考古材料的角度印证了梅山地区是蚩尤部落的世居地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长江流域诸考古学文化为内涵的南方文化和以黄河流域诸考古学文化为内涵的北方文化。南北方文化经过交流、融合,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步形成中国古代文明。在南北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中下游地区原始居民及其创造的“淮河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大量考古发掘资料为依据,说明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所作出的贡献,说明淮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并且发挥了促进中国古代文明早日诞生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研究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由北京大学、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地区博物馆、天门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于去年年底,对天门市石河镇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已取得了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2.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光辉指示,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三级到湖北省宜都县红花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进行考古实习。红花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工作是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主办的。前往考古实习的师生学习,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和贫下中农一起劳动、学习和开展革命大批判,深入社、队,访贫问苦,参观阶级教育展览,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促进世界观的改造,受到当地贫下中农的欢迎。考古实习的师生还有始有终地参加了新石器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诸遗址的发掘、考证得知,最晚从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东北古老的肃慎人便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本文拟就近年来考古发掘新成果,对小兴安岭新石器时代晚期肃慎人的原始农业生产活动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多年来,随着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大量考古材料的不断出现,红山文化备受学术界关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晚期最具典型性,以祭祀天地为核心内容,同时也包括图腾崇拜、生殖女神崇拜等诸多方面。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研究表明,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中,祭祀礼制已经初具规模,并不断向礼制发展,为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俞伟超同志撰写的《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一文,把古史传说和最新考古发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族属问题,提出了很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为着论证先楚与三苗属于同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而说“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则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16.
约6000年前因气候急剧趋向干燥寒冷,甘青地区人群中的一支开始南下向藏彝走廊迁徙,由此产生了汉语语族和藏缅语族人群的分化.本文以考古材料为依据,对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人群向藏彝走廊迁徙的主要路线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由于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人群的南迁路线各不相同,不仅造成了藏彝走廊不同区域人群之间的分化,也导致并形成了藏彝走廊地区文化面貌各异的人群支系与区域类型.  相似文献   

17.
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揭示新石器时代晚期蜀地便进入了农耕时代。史载古蜀很早就与华夏族群发生了互动关系,其间有着密切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川西高原的考古材料反映该区域持续受黄帝族群粟作文化的影响,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开始了以农耕为主,辅以渔猎采集的生业活动。大禹在蜀地取得的治水经验和水利技术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本区域的开发与早期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现有考古实证材料的基础上 ,对云南的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石制工具文化 ,及其造型形态进行了审美发生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是学术界苦苦探索,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上一直认为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具体地说二里头文化是探索中国国家起源的对象,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对象.进入七十年代以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化编年,统称为“红山诸文化”.本文试以红山文化的内涵为基础,就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做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尤其是1992年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开展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后,不仅证明三峡是人类的发祥地,而且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文章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人提出了探讨性的意见,并对巴氏族部落的兴起、迁徙地作了粗浅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