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琴 《现代妇女》2010,(8):15-17
“剩女”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剩男与剩女是同时出现的一对新词汇。但是从这对词产生以来,“剩女”这个词的受关注度就远远超过了“剩男”。从人口比例上考察大龄未婚男女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剩女是假象,剩男才是真相。剩男是社会人口结构失衡导致的“结构性剩余”,剩女则更多的是社会文化观念变迁导致的“观念性剩余”。大龄未婚女性群体的增多是当今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中国将这一女性群体称之为“剩女”,却有明显的贬抑之意。在新的历史时期,女性的多元发展还需要社会给予她们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傅宁 《现代妇女》2010,(8):22-24
“剩女”群体的出现,原本是多种社会原因综合所致。但社会舆论将针对“剩女”的一系列讨论,变成了一场文字游戏。本文拟运用“标签”理论,分析“剩女”一词的成因,并深入剖析女性“被剩”这一话语背后的男性语境。  相似文献   

3.
“剩男”虽然没有“剩女”引入注目,但随着中国进入“男盈女亏”的性别失衡时代,农村“剩男”现象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关注. “剩男”是相对于“剩女”而言的概念,是指超过某个年龄(通常为30岁)而仍然单身的男士,基本特征是大龄、单身、未婚、男性,俗称“老男孩儿”或者“光棍儿”.“剩男”虽然没有“剩女”引人注目,但随着中国进入“男盈女亏”的性别失衡时代,农村“剩男”现象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剩女”一般是指现代都市里“条件比较好的”大龄单身女性。“剩女”现象的出现,典型地表征了中国现代性的发生和变迁。原有“甲女丁男’’的解释是粗略的。我用五个原则提出了自己对这一现象的解释:1.人口的激增以及都市的超量扩容,降低了人们的婚恋需求。2.现阶段适宜的中国都市文化尚未建立。3.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城市的逐渐普及,拉长了女性的受教育年限,从而也顺延了女性成婚的时间。4.变革的社会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流动性与不安全感。5.现实主义的婚姻观限制了现代女性的婚恋选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剩女"问题已成为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议题,"剩女"成为社会现象与我国当前的性别文化传播以及传统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着手,对"剩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剩女"议题是人为建构的社会问题,是男权思维定势下对优秀女性的贬低,是男高女低婚恋观的延续,是大众传媒市场化的结果。"剩女"形象是男性话语对优质单身女性施加的符号暴力,是男性权力对大龄未婚女性的污名化。  相似文献   

6.
"剩女"现象由来已久,但"剩女"群体至今仍然没有丧失社会对她们关注的热度,发展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现如今,"剩女"也不单单局限于以往的解释,"剩女"群体的成员已经发展至女性群体的各个阶层,笔者在本文将对近年来"剩女"群体形成及其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透过社会学的视域进行一定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社会观察》:最近“剩女”一词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在一些访问量较大的公共社区里,谈论“剩女”现象的帖子比比皆是。原本是一些生于70年代、目前年龄在三十岁上下的单身女子自嘲为“剩女”,现在连80后,甚至85后的小妹妹都开始自称“剩女—了,这反映了一种婚恋上的危机感,您认为这样的现象正常么?在您接触的范围内是否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女性现代化步伐的不断迈进,她们以其独特行为路径变更传统的行为模式,引发了各种女性突生现象的热议。研究以《2007—2011年中国人婚恋调查报告》为背景,从“剩女”这一特定社会事实出发,揭示当代女性的条件优秀与大龄未婚之间存在的窘境:以历史主义视角梳理女性变迁的发展轨迹,剖析当代女性择偶困境背后蕴含的三重逻辑范式;从结构主义视角探究当前女性择偶次生行动可以选择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9.
孙国文 《现代妇女》2014,(12):I0091-I0091
都市剩男剩女现象时近年来的热议话题,剩男剩女的产生与现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本文从生产方式变革、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交往方式网络化等现代化变革方面对“剩男剩女”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并指出男女青年择偶出现的困难和一些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剩女”现象日益突出,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在笔者看来,“剩女”群体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媒体和大众对她们的关注,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对以家庭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结构渐渐解体的焦虑。要缓解这种焦虑,除个人的配合外,更需要社会规范的改变和社会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剩女"一词在网络乃至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发增长,而"剩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出现并非偶然。造成"剩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剩女"现象背后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剩男剩女     
《中国社会导刊》2011,(33):F0003-F0003
2011年11月13日,上海,首届婚恋博览会吸引2万余人参加。“剩男”、“剩女”现象再次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13.
现如今,“剩女”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她们留给公众的一贯印象是高学历、高工资、高要求。她们是白领丽人,是小资的典型代表。虽然婚姻大事尚未解决,但就个人条件与生活质量而言,她们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一个群体。然而,这些镁光灯下的优秀女性并不能涵盖“剩女”的全部。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剩女”的另外一个群体——她们没有很高的学历,没有令人艳羡的工作,更没有镁光灯投射于她们、关注她们,但她们却真实地存在着。她们在哪儿?  相似文献   

14.
“剩女”一词的出现,传递出当下媒介文化对这一群体的负面价值认同。本文从“名词化”、“被动化”、“反转”、“错置”等角度,分析了媒介意识形态机制对“剩女”一词的制造,探讨了由此带来的“剩女”群体的现实困境,并针对此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正但凡能做"剩女"者,基本条件应该都算不错的,东施效颦之类的大概在"剩女"群里属于少数派。"剩女"成为现象,大概是因为:在社会年景日趋富足的大好形势下,女怕嫁错郎的心理加上对男人的不放心,挑三拣四便成了"剩女"购物与选男的共同特点。这样购物的好处是节约金钱浪费时间,而选男的结果则是节约爱情浪费青春。  相似文献   

16.
随着适婚年龄人口基数的猛增,“剩男剩女”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相亲类娱乐节目开始火爆,内容和形式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之后颠覆传统的意识形态。文中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分析国内相亲娱乐节目成功的原因.探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国内相亲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17.
如今,"失恋+失业"的大龄女青年,被人们调侃为"双剩女",指的是情场和职场都被"剩"下的女人. 情场上的"剩女"留给公众的一贯印象是"三高",即高学历、高工资和高要求.这些白领丽人几乎成为了小资的典型代表,就算婚姻大事还没有着落,但个人条件与生活质量都非常好.然而,这些"职场得意情场失意"的女性,并不能涵盖"剩女"的全部意义.其实,人们常常发现"剩女"的另外一个群体——她们没有很高的学历,没有令人艳羡的工作,但却在我们的周围真实地存在着,这些人构成了"双剩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高龄剩女这个词语大家都不会太陌生了,而随着现今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龄剩女出现,在日剧《最后的灰姑娘》和《今天不上班》里都是给女主角定位于高龄剩女,然后以女性视角来刻画婚恋观。  相似文献   

19.
在如今的都市里,“有剩男,没剩女”这句老话早已不灵验。综合条件不逊于他人的单身大龄女青年,组成了一个“剩女”群体。有道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男婚女嫁的事情,自然得双方协作才能完成。“剩女”之所以剩下,其实也有男女双方的因素。现在,就来看看正在寻觅另一半的男人女人的观点吧!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男性已经比女性多出3700万,“剩男”的队伍日渐庞大。在年底聚会中环顾左右,你会突然发现昔日的“剩女”们一个个拽住青春的尾巴都嫁出去了,而剩在身边的男性单身公害们也一改往日“奇货可居”的傲慢态度,纷纷言辞恳切地央求你介绍靠谱的女朋友给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