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十六大精神是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首要政治任务.本文就"两课"教师怎样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两课"教学怎样才能更富有时代感、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两课"教学要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在讲课中要有激情、真情,使语言着上感情的色彩,以此提高"两课"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两课"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在走出两个误区,对接三个脱节,解决四个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五项工作提高标准,塑造"两课"教师新形象;丰富知识,锤炼"两课"教师新素质;转变观念,实行"两课"教师新管理;加强实践,拓宽"两课"教师新视野;优化结构,打造"两课"教师新整体.  相似文献   

4.
传道、授业、解惑是"两课"教师的真正职责,其中"传道"是教学中心,"授业"是教学途径,"解惑"是教学目的.然而,目前在一些高校,传道、授业、解惑却面临许多尴尬.针对这种情况,"两课"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内外以育人为中心,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相似文献   

5.
"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探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释了"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应然价值,分析了当前"两课"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6.
尹晓敏 《理论界》2004,(6):219-220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当前"两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两课"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两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现象,从教师方面原因进行了一些分析,并提出要提高"两课"教学效果,"两课"教师要"敢讲"、"想讲"、"能讲".  相似文献   

8.
讲政治是"两课"教师的天然使命,要充分认识他们讲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索"两课"教师自身讲政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高校"两课"教师的工作压力、倦息的总体状况、各变量之间的差异、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关系等方面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两课"教师面临压力较多,压力强度较大;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高校"两课"教师压力感差异显著;"两课"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在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两个维度上相关显著,而在去人格化维度上尚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赵伟  李奕 《理论界》2004,(5):172-173
为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尝试在"两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经过教学实践验证,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探讨与推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释"毛"、"舞"     
先秦典籍中,“毛”字含义有三:毛发与兽毛之类;草类;五谷。金文和《说文》中的“毛”,字形像谷子。“毛”字的基本含义就是“五谷”。甲骨文中无“毛”字而有“舞”字,“舞”字中一人所执之物非一般所释的“牛尾”,而是倒执的“毛”,即五谷。“舞”是古人在谷物成熟后执禾而舞。  相似文献   

12.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与罪",其"与"究竟是"并列",还是"转入"?一般认为,逻辑是逻辑,罪是罪,"与"停留在陈列两端的平面上."逻辑"成为裁定"罪"的界限或尺度.但维特根斯坦又意识到,逻辑常常从外在的"并列"向内在"转入"了,即"逻辑"转入了"罪"--"逻辑罪".这是他毕生最难的划界.其他逻辑学家如罗素者流,则根本还无意识到不着边际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15.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16.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17.
吴学国 《河北学刊》2004,24(1):67-71
"存在论区分"和"二谛"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作为一种对话式的比较,通过揭示存在论区分的佛学意义以及二谛论的存在论区分意蕴,力图使两种思想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海氏对存在者与存在自身的区分,就是"有"与"无"的区分,其基本精神与佛教二谛论的"空"、"有"之辨一致,也旨在克服对"有"的执著而达到对"无"的证会.另一方面,二谛论也是一种存在论区分."空"也是存在的本质和真理,也包括对形而上学的解构,"空"作为"无住",还与海氏的"无化"(自由)一致.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无"的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18.
李晔  苗青 《晋阳学刊》2007,(4):75-78
从"亲情伦理"、"普世(普遍)伦理"到"环境(生态)伦理",看起来似乎是三种完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伦理学思想和理论形态,甚至可以概括为伦理思想演化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阶段。实际上三者之间一方面表现出道德共同体和伦理主体"类"的范围的扩展、权利主体的延伸,以及理论原则的一致性和普遍化的逐步彻底化趋势和关联性,另一方面三者背后的概念模式和理论思维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出"类"与"共同体"范畴在伦理思想理论中的方法论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王新水 《兰州学刊》2005,(3):67-68,98
本文认为,人们对老子的"道"及其"有""无"三概念之间的关系迄今还存在误解,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老子>中的"道"有两个维度,一指向"存在",即超验、终极、本真的存在;一指向"应为",即现实世界中万物应遵循的规律.而其"有""无"都只指向可感的经验世界,与"道"并非同质的概念.因此,从概念上来说,"道"非"有"非"无",亦非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倪梁康认为,“纯粹”概念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有明确的定义,它不仅指纯粹数学所具有的那种纯粹性,而且还意味着纯粹反思的纯粹性。纯粹的和不纯粹的现象学,代表了目前现象学研究界的两种思考方向。刘永富则通过对“怎么才算现象学的视域”、“怎么才算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前提性问题的澄清,认为“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哲学”就是关于所可能知的一切归根到底只能如何的思辩的学问。陈家琪讨论了胡塞尔所坚持的“纯粹意识哲学”的信念,特别是他有关“生活世界”的论述,并在康德所区分的“通俗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以及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直观与描述是否可能把哲学的“通俗概念”(非学院派)与“纯粹概念”(学院派)重新统一起来的问题。张再林以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为入径,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性进行重新发现与梳理,希望有助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正本清源,并为回归一种更彻底、更根本的“不纯粹”的“生活世界”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