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人性化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意义上的诠释,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本的关键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并非都能够被人们所接受,而对于一些必须存在,或者是可以存在而又不为人们所接受的现象来说,加强人们的思想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结合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剖析人性化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结合实际,分析如何从实际出发,做到人性化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节日具有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和精神宝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准确把握节日内涵,深入挖掘节日价值,在节日期间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境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教育问题阐扬的系列重要科学论断形成其教育思想.该思想在承继和弘扬中国源远流长传统教育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思想以及研判和把握国际国内教育态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教育思想基本内容包括教育战略、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情怀等几个方面.十九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战略,在此背景下探赜其教育思想在观念和实践层面有较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新闻传播思想是在近代革命性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基础上,伴随着现代科学教育文化思想的形成而产生。其内涵为:新闻是报刊的根本属性;政治宣传不是报刊的惟一社会功能;实行现代企业化方式经营管理;把新闻传播行为当作一种专门社会职业,倡导新闻传播规律的研究。其历史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独立的新闻学学科,促进了各种社会信息的及时交流共享和社会的政治文明进步,同时催生了中国新闻传播的职业化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并由此加快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大众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作为对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的积极理论回应,必然具有自身的产生背景及独特意义。文章试图从环境伦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必然性及必要意义三个方面对环境伦理的产生及意义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发挥高校校报的舆论宣传作用和高校校报的特性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发挥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报应树立阵地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时事形势进行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将意见性与事实性信息结合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高校校报作为传媒的不可替代性等特性决定高校校报必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灾难新闻摄影不仅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而且透过对灾难的艺术展现,折射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但对广大受众来讲,过分的灾难展示也会破坏受众的正面认知结构,造成人们在灾难面前良知的泯灭与麻木,因此要把握好灾难新闻图片展示的度,以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为指针,传递与人类休戚相关的重大灾难信息,以达到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伦理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信息处理与科学决策可分为程式化和非程式化两类方法,程式化的信息处理与科学决策方法主要是顺向思维、系统思维、循序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运用;非程式化的信息处理与科学决策方式主要是发散性思维、统摄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新闻产生过程中处理信息与科学决策必须遵循科学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微博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其信息产生的便捷化、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迅速化、信息主体的个性化和沟通平台的社会化等特征,使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微博是把双刃剑,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可能释放出各种负面效应。有效地消解这些负面效应,才能实现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论琵琶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在古代是所有弹弦乐器的总称。到秦代,专指一种音箱类鼓,两面蒙皮,直项的弹弦乐器,俗称“秦琵琶”,又名“秦汉子”。其初为圆形音箱,后来发展出梨形音箱。到汉代,又出现一种纯木质结构的圆形大音箱,也是直项的弹弦乐器,较“秦琵琶”大很多,俗称“汉琵琶”,又名“阮咸”。到晋代,由西域(中亚新疆一带)经甘肃又传入一种曲项的,用拨子横弹的琵琶。到唐代,集上述琵琶之大成,发展出曲项的、梨形音箱的、用手竖弹的琵琶,即今日琵琶之雏形。在演奏上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乐舞的主要伴奏及领奏乐器。到二十世纪,经过杨荫浏及刘德海等诸位前辈的创新改造,琵琶的发展出现了极其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闻媒体中日益频繁出现的负面新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越来越大.负面新闻恶化了思想政治课的外在环境,冲击了大学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挑战.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政课环境,培养教育对象的道德判断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体素养,是消解这些影响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网络互动新闻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网络媒体交互平台为依托,以新闻传受双方及受众之间的网际互动所产生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闻传播形态。它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介新闻的诸多特征。实现网络互动新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化应当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疏导与规范相结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以及教育引导的综合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承担着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重要的作用。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和谐的主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感;优化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相似文献   

14.
典型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种,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典型教育方法中有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典型教育。正面典型的正确宣传凸显示范教育的成效,反面典型的正确运用凸显警示教育的成效,两种典型运用时应注意比例的合理分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面典型教育应作为主导,反面典型教育是辅助。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闻价值主体的构成与认定这一问题,学界一直以来对此存在一个理论缺陷,即完全忽略了把社会共同体作为新闻价值的主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一直影响着新闻业务的变革和新闻理论的创新。从哲学和新闻学理论分析得知,新闻价值除了拥有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两个主体之外,它还存在第三个价值主体--社会。它既不从属于传播主体,也不从属于接受主体,而是一个与前二者相平行且独立存在的价值主体。这种新闻价值社会主体的认定一方面可以直接促使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把新闻价值深化到了社会价值的层面,把新闻当作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信息力量,突显新闻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从理论上揭示了新闻与社会和国家发展之间存在的一种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这可以为新闻社会学和发展新闻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非典时期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价值开发及正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面新闻信息存在着深刻的价值开发意义,即危机事件作为挫折教训的信源价值而予以恰当开发,就可以通过新闻传播驱动个人、组织或社会的发展,产生正向的效应。这种价值开发必须遵循坦诚合理传播、将危肋转化为驱动、通过挫折激荡人心的基本原则。非典时期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正向效应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政治凝聚、认识、激励、警戒、平衡、审美等一系列综合效应之上,为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由于报道量、报道方式、编排形式等因素所导致的电视民生新闻中负面报道失当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往往会误导受众和新闻报料人,产生负面报道通胀效应并破坏收视情绪。媒介从业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负面报道产生正面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8.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便利和人性化的信息体验,但其虚拟化的形式同时带来了信息虚假等问题.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得益于新媒体传播迅速、难以监管的特点,迎合受众心理也是虚假新闻泛滥的最大诱因.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负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9.
论新闻细节     
新闻细节是一篇优秀新闻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是新闻作品刻画人物性格、描绘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最小组成单元。它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具有朴实、典型、独特和感染力强的审美特征。在新闻作品中,恰当地运用新闻细节,不但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思想性和可信度,而且还能使新闻作品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新闻细节     
新闻细节是一篇优秀新闻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是新闻作品刻画人物性格、描绘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最小组成单元。它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具有朴实、典型、独特和感染力强的审美特征。在新闻作品中,恰当地运用新闻细节,不但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思想性和可信度,而且还能使新闻作品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