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戏曲目录在古代戏曲文学批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戏曲文学批评之先河,是古代戏曲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它也为今人评价前人的戏曲创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史料。今人研究古代戏曲文学批评决不可忽略戏曲目录。  相似文献   

2.
瓦舍文化是一种娱乐文化,宋元戏曲是在瓦舍勾栏成熟起来的我国民族形式的戏剧,它必然带有娱乐文化的某些特点。本文主要从喜剧品格和大团圆结局两个方面,观照宋元戏曲的娱乐趣尚。  相似文献   

3.
"戏剧"戏曲"戏曲小戏"是有区别的,形成背景也不一样.先秦的戏剧剧目有三个,戏曲小戏剧目有一个.两汉魏晋南北朝有八个戏剧剧目,三个戏曲小戏剧目.唐代有八个戏剧剧目,三个戏曲小戏剧目;另又以<唐戏弄>所述为基础,考得唐代戏曲三种,戏曲小戏四种.本文举例作了考证阐述.  相似文献   

4.
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古代戏曲目录对古代戏曲史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它在古代戏曲家、戏曲体制沿革、戏曲角色源流、戏曲剧本内容等研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立戏曲史框架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八十年代的第一年,《戏曲研究》和大家见面了。戏曲是我国人民长期创造的宝贵的艺术财富。它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专业或业余的戏曲演出活动。它是我国人民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
张石川 《文史哲》2006,(1):73-79
任何主观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价值判断,戏曲刊刻印行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民国前后戏曲文本的刊印活动正是伴随着戏曲观念的变化而展开的,甚至是互动的。当近代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以后,人们刊印戏曲不仅可供文人们作案头消遣之用,它还可以作为传播新思想或者某种价值观的媒介。这以后人们逐渐关注戏曲文本自身的价值而非仅仅看作是某种工具或手段。因此,当戏曲文本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时,实际上就意味着戏曲文本主体性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发展与戏曲传播格局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和精神,强调道德人伦教化和文化思想整合。戏曲所具有的这种对于主流文化的把握,使得它在自然经济时代(包括计划经济时期)赢得了受众的最大化。而当今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使戏曲失去了昔日独大的基础。戏曲在新时期的自我定位应立足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凸现出自己文化娱乐的本质属性。戏曲的娱乐属性决定了戏曲以传播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传播是戏曲艺术生命力的体现,传播技术的革新为戏曲的生存发展和传受提供了多元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典戏曲政教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政教批评在古典戏曲批评中的承传运用;二是戏曲教化在古典戏曲批评中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由元至清,戏曲政教批评观念一以贯之,呈现出不断凸显的特征。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阐说的内容主要围绕讽谏、教化的必要性、价值及如何实现其宗旨等论题加以展开。上述两个维面,将古典戏曲政教批评的内涵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9.
农村业余演剧对社会生活和戏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处于低潮期的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清徐县的农村业余演剧已不是个别现象,是戏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现象。业余演剧为传统戏曲的振兴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0.
元明戏曲的创作是受到<周易>义理及<周易>卜筮文化影响的.在元明戏曲中,有不少对于<周易>及<周易>卜卦事象的描写.从内容上说,它是社会生活中沉淀了<周易>文化因素而在戏曲创作中的必然反映;从艺术上看,戏剧家们采撷<周易>及卜卦事象进入戏曲描写,也并非闲笔;它有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心理映带等多种作用.下面笔者从具体作品出发,对上述现象略加考论,以求教于<周易>学及戏曲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1.
明清戏曲序跋是一种重要的戏曲批评形态,在反映戏曲理论走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明清戏曲序跋发展阶段及批评特点的揭示,能清晰认知明清戏曲理论的走势。在对大量明清戏曲序跋进行细读的基础上,把明清戏曲的发展归结为四个阶段,并认为明清戏曲序跋的批评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曲—戏—文的戏曲本体批评;一是教化—达情—教化的戏曲功用批评。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的传统戏,其剧目是极其丰富的。仅陶君起的《京剧剧目初探》一书,所列剧目就达一千三百多个。就笔者所知仅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收集到的京剧剧目,已达六千之多。至于全国各地三百多个剧种的传统戏剧目之总和,简直浩如烟海,难以统计。 具有八百余年历史的我国戏曲艺术,之所以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除了它有着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3.
《录鬼簿》:中国第一部戏曲解题目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录鬼簿》:中国第一部戏曲解题目录杜海军说起戏曲目录,人们总是要提到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它“开我国通俗文学戏曲专题目录的先河,保存了元人见到的元代公演剧目。”①钟嗣成,是一位戏曲家,著有杂剧7种。他的《录鬼簿》是我国戏曲目录史上第一部解题式目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各省区戏曲志编纂工作的全面展开,对我国藏戏的考察研究日趋深化。笔者在论文《藏戏系统剧种论探》中,已经就我国藏区戏曲的种种特殊情况,提出过“一个藏戏系统”和“诸多剧种以及各大剧种又有许多不同流派”这样三个梯级层次的观点,但未能伸展详加论探。本文就此专题阐明自己的陋见。 关于“一个藏戏系统”,涉及到藏戏与戏曲的关系,与傩戏的关系问题。藏戏是我国藏民族的一种异常独特的戏剧,并非象内地许多少数民族戏曲那样,是在汉族戏曲的直接影响下或者是受到汉族戏曲较大影响发展演变而成的。在我们考察藏戏起源、萌生、形成和发展时,几乎找不到一条汉族戏曲对藏戏直接的重大影响的史实材料,它仅仅是间接地受到过影响(个别艺术部门如服饰、伴奏音乐和舞台演出等其中的部分艺术因  相似文献   

15.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解放前有单出头①、二人转②、拉场戏③三个分枝。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这三个分枝均有发展。一九五八年,周总理提出要发展东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一九五九年,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在二人转基础上发展吉剧。至今,吉剧刚满二十岁,其中还被“四人帮”摧残十余年。吉剧是怎样从二人转发展成戏曲剧种的?本文不叙过程,着重说说它的做法:“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6.
许艳文 《船山学刊》2001,(4):111-115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时至今日,优秀的古典戏曲仍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在保留其传统性的基础上如何改革使之具有现代化的意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戏曲,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在地方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剧种的某些艺术因素而发展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剧种;另一是外来剧种流传到某地,同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从而形成既有原来剧种特征,又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型戏曲剧种。粤剧属于后一类型的地方戏曲,它是由梆子二黄系统的戏曲同广东粤语地区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纳言、善任     
戏曲中萧何追韩信一剧,盖取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它既是戏曲艺术,就应有渲染夸张之处。可否说,史籍所载的是提供戏曲的背景和依据,而戏曲是前者的艺术补充。而且往往因为有了这个补充,史籍所载会得到时间更长、范围更广泛的传播。尽管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就萧何追韩信一段写得情节逼真、人物如生,但在我国具体情况下,更多的人还是从不同的戏曲剧种中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19.
郑素华 《阴山学刊》2004,17(3):33-37
李渔戏曲导演理论的鲜明特色在于其系统性,他从剧本的选取原则、剧本的改编艺术及导演对演员的指导三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戏曲导演艺术。强烈的时代感、对戏曲接受者的重视、戏曲的实践意识贯穿其理论始终。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现代新歌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歌剧”是与民族传统歌剧(即戏曲)相对而言的。自“五四”时期开始新歌剧的探索。新歌剧从表现民族现实出发,融汇民族传统戏曲、音乐和西洋歌剧艺术的精华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它既不同于民族戏曲,也有别于西洋歌剧,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新歌剧的探索又是多种多样的,尽管其间历经曲折,80年代以来更是遭遇危机,然而其辉煌的历史与成就,昭示着它必将走出低谷而发展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