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陆文夫和苏州美食的“纠结”关系为个案,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美食怀旧”现象.笔者首先简述中国现代作家“美食怀旧”的文化背景,然后梳理陆文夫的“姑苏之恋”,最后审视他的中篇小说《美食家》中体现的文化、性别、政治等因素的交织互动,特别是其中男性中心的历史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
杰姆逊是美国较早从事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不仅关注第一世界化和第三世界化的特性,而且多方面比较不同“地域”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杰姆逊对美国化给予深刻剖析和尖锐批判,对化的“整体性”和“世界学”的形成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争论.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讨论中,张艺谋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说张艺谋电影是开放的能与世界文化对话、具有民族特色的、属于“第三世界文化”的好作品;有人说是受西方话语制约的,投合西方中心权威需要的,取媚于洋人的作品.究竟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笔者不揣浅陋,略陈愚见.一、先给个”说法”:张艺谋电影属“第三世界文化”“第三世界文化”理论首先是在第一世界的西方提出来的.美籍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伊德写了两本轰动的著作——《东方主义》与《文化和帝国霸权主义》他发挥了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以极其激烈的态度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了谴责,批判了西方的“东方学”,论述了西方近代文化与帝国霸权主义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说:现代西方文化的主线,就是为帝国霸权主义张目.美国白人左派理论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撰写了《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正式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化”或“第三世界文学”的字眼.杰姆逊以东方“他者”的眼睛来反视西方文化,对西方后殖民文化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视野下的洛带古镇旅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古镇旅游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热点。这种“怀旧”景点发掘和开发,丰富了中国旅游行业的“产品”系列和客源种类,同时将“旧”的东西及“古董”等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得到一定的保护。文章同时还提出建设“文化生态镇”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当经济全球化日益彰显中国影响力的时候,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考场上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不仅赢得了国际同行应有的尊敬,而且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第三世界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新时期作家的集体努力对第一世界文化霸权形成了冲击.这种冲击既有“渗透后的对抗冲突”、“观念上的强烈刺激”,又有“思想上的自我批判”和“知识上的内在反弹”等多种向度;同时,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创作实践扩展了杰姆逊第三世界文化批评理论的民族寓言说,丰富了西方话语体系,使长期处于“被审视”和“弱者”臣属地位的中国作家从第一世界文化霸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以更加坚定和自信的步伐奔向文学的现代化之路,并在无涯际的空间里迎接全球力量的对峙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它曾追随思想启蒙而对乡土文化展开过猛烈的批判,也曾因创作主体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困境,而表现出“思乡”与“想家”的怀旧情绪。由“批判”到“怀乡”再到精神“返乡”,它反映的是新文学作家对于“西化”现代性的重新认识,对于几千年来乡土中国文化传统的重新理解。故“怀乡病”并不是一种“怀旧情绪”,而是一种自觉去守望精神家园的使命意识。它以文化遗传因素为连接纽带,集中体现着新文学作家的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及产生的影响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国内外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却存在着诸多分歧。杰姆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所作的细致考察虽有偏颇,但却有其自身特色和价值。他不仅从概念上将“后现代主义”指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且从细节上对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断裂和连续性作了具体分析,从而表明了他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质中缺乏现代化的质料。传统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西人之长吾人之短基于此。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总的根源在于“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于是他提出了走上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但最后都落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抉择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的“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所展现的东西文化观,是继“中体西用”模式后,中国人回应与容受西方文化之挑战所创造的最为圆融和形而上色彩最为浓厚的文化体系之一.他将文化定义为生活的样法,采用多元模式说,对西方文化给予了现实的肯定,但又作了终极性的拒斥.这一根本态度,使他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也成为20世纪的中国文化试图重建堡垒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李渔小说戏曲创作的“神引”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李渔在他的小说戏曲创作中 ,呈现出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这种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铸成了他小说戏曲异形同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李渔小说戏曲的“神引”式结构。这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明清小说戏曲作家的一种共同的创作思维程式。  相似文献   

11.
美国人也怀旧? 有一种讲法说,美国人没有文化,没有文化是因为没有历史。没有历史怎么怀旧? 美国人承认他们国家历史短暂,正因为历史短暂,才更引得他们怀旧。 怀旧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重温移民发迹的历史梦境 在中国“文革”时期,明代的长城被扒,砖头拉回家里垒猪圈,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废物利用”么!而在美国发生类似事情,必定被控罪到法院受到制裁不可。不夸张的说,200多年前稍为有点特色和价值的东西,美国人都把它们当成文物妥善保护,对它们进行“怀  相似文献   

12.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因为是早期,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他的现代性探索起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他力追“西用”,而又驻足“中体”,他以欧美的器用形制和“唐虞三代”的伦理社会相嫁接,构思在南通推行现代化的理想模式。但是,这个“儒家千年王国”的现代化理想模式只是一个“乌托邦”。张謇的事业在他的价值理想激励中成长,但也在他的价值理想导引下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3.
当谢曼诺夫、普实克等人的《怀旧》研究被陆续介绍进来后,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兴起了鲁迅小说研究史上的第一个《怀旧》评论潮。①中国的评论家们普遍接受了普实克的观点,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②的桂冠郑重地授予鲁迅小说世界中的这只“丑小鸭”,同时,从不同侧面认真地审视它自身的价值系统。而本文,则力图从审美的角度来展开对《怀旧》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胡适是誉满世界的学者。他在“五四”西潮东来的新文化运动中鼎力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现代化的转型。在中国近现代三次中西方文化论战中,胡适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西方先进文化的洗涤和冲击,弃其“惰性”,取其“朝气”,尚存“精华”。有的史家仅从单一的视角来评价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把他定为“全盘西化”和“全盘反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为这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5.
西方20世纪以来的“语言论转向”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语言的变化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学内涵。杰姆逊关于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的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内在逻辑,也为考察西方语言论转向的文化学内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语言论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变化正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模式”可以分为本体论层次的“中国模式”和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本体论层次的“中国模式”表征了中国崛起是一种硬实力的崛起,而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则意味着中国崛起是一种软实力的兴起.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是读懂中国、破除“大国崛起困境”的一把钥匙.文化是文明社会的精髓,欲对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有真正的见解,文化的视角不可或缺.基于国家软实力的视角考量“中国模式”及其未来,中国将以“和平啒起的大国”、“文明复兴的大国”、“掌握话语权的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由儒、释、道三家揉合而成 ,看似多有分歧、对立之处 ,实质上根本上存在着深刻的统一 ,即在思维的最高层次上都强调“一”和“中”的理念 ,“一”与“中”正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东西方文化相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偏于向内的阴性思维模式 ,重觉性 ,带有艺术特征 ;西方文化偏于向外的阳性思维模式 ,重理性 ,富于科学品味。觉性与理性是人类进步的双腿 ,中西文化互补、融合、汇流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融合传播学、哲学与比较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参照以往经典传播模式,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人己通”对外译介新模式,并以《论语》英译为例,提出实施该模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遵循的原则。该模式体现了饱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和而不同”之哲学理念、“推己及人”之他人意识及“文化平等”之比较视野。它克服了以往“5W模式”线性结构之局限,将起点与终点连接,形成了环形译介循环模式,提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受众与译介效果;同时,它突破了以往文化外译二元对立之藩篱,主张文化外译既要尊重文化之差异,更应探求文化之共通,这样才能跨越文化屏障,实现“人己通”,从而真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以平民化视角和怀旧式审美,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电影以“沈涛”为中心的一家三代的生存状况,展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因地理距离、情感疏离和文化无根带来的3种孤独状态,表征着在现代化与全球化双重挤压下中国的文化症候和文化认同缺失下的身份焦虑,揭示了社会变迁下精神家园崩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讨论东西文化问题而引发大规模文化论战和极力主张“全盘西化”而闻名的陈序经,对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最早提倡并积极建设“文化学”的先驱之一,对现代“文化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在对“文化本身”的研究中,以《中国文化的出路》为源点,以《文化学概观》四卷本为结点,用一套颇有特色的范畴和命题,建构起了他自己的现代文化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