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词义角度分析,"方"字当记录了两个词:"木柄"之"方"和"四方"之"方"。文章区分了二者的差别,并找出各自的引申义,又列出"方"音的假借义。与此同时,结合《辞源》"方"字的解释,就"方"字两个不同词义来源进行透析,并由此探寻出"方"字本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古汉语"主语+从+宾语+[动词+(宾语)]"这一句式中的"从"字,学界多释为"使……跟从(跟随)"、"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等,或释为"跟从"。这样释义,致使有些句子窒碍难通,而如果把此用法的"从"字释为"率领"、"带领",既合于词义系统性原则和词义引申规律,又有训诂根据,也使文意更顺畅。  相似文献   

3.
从"打"字的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对普通话中的"打"和西南方言中的"打"进行比较分析。"打"是现代汉语中词义最复杂的单音词之一。通过普通话中的"打"和西南方言中"打"字的比较,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对汉语泛义动词"打"字进行再探讨。  相似文献   

4.
“更”这个字在我国古笈中,词义很多,出现频繁,古汉语方面的大字典如《中华大字典》就收有十六个义项。清人编的《经笈纂诂》是集古代典笈注释之大成的书,凡“更”字的旧注几乎全部收入,这在字书中所收“更”字词义算是最多的了。旧版《辞源》《辞海》由于它是以收复音词为主,“更”字的有些词义散布在有关的复音词目之中;有些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5.
从古代契约史及契约文化的角度,分析古代买地券的特点和来源,揭示"忓恡"一词的文化内涵。"忓恡"应该是表"干犯"义的"忓"和表"恡护"义的"恡"在土地买卖契约这种特殊文体中,两个实词重组而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二者语义只是相关,不能视为同义。"忓恡"之"恡"乃是"恡护"义,其词义应为"恡"、"护"组合即为因吝贪而干护,其语义并不是由"耻"义辗转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和汉语共有的九种基本色彩中,"白"与"黑"是不同于其他七种色彩词(红、绿、黄、蓝、褐、紫、灰)的两个无彩词。这两个词的词义在两种语言中表现出共性和个性特征。本文试从共性和个性角度对它们的词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有助于理解两种语言存在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7.
今本《西游记》开头大讲邵雍先天易学及其"元会运世"历史观,目的在于借以隐示《西游记》最终定稿人阎希言的"名"和"字",其中包括《西游记》前两回及其分卷诗就以"易诗"的形式,亮出了三个"复卦"卦象,不仅一再隐示阎希言之"名"中有"复"字("希言"实系其"字"),而且实际也是对阎希言所创"阎祖派"阵势的罗列,表达了对全真道复兴的祈盼。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直"字有多种意义,其中"爰得我直"的"直"字和"邦之司直"的"司直"两处,如果依照旧训则在文义上都有牵强和不妥之处,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对《诗经》中这两处的"直"字重新加以考察,则这里的"直"字都应该读为"德"。  相似文献   

9.
运用排比归纳法来考证汉语词语在方法论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若能结合传统的训诂学知识来溯源,进而探求词义的形成原因,这样将能有效弥补其局限性。本文对方家们运用排比归纳法所考释的表思考、思虑之义的"学计/计学"和表嬉戏义的"劳"进行溯源探因,并对其词义的考释作一些补正。  相似文献   

10.
非同素同构的异形词,包括单纯型异形词中"词(字)音的音节结构、词(字)音与词(字)的形体相结合的词义结构"不同的词,合成型异形词中构成成分和"语素义之间的组合结构"不同的词。在信息的传播中,这类词比同素同构异形词干扰更严重,是规范的重点,应当运用系统性原则针对不同意义结构的类型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1.
宋代以来的学者开始关注同形字现象,但不同学者所论述的同形字现象并不一致。同形字的本质是异字同形,是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与词义派生和同音借用造成的一字多用现象有本质的不同。从构形来源的角度看同形字有造字同形和书写变异同形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1.归纳汉语北方方言中“郎当”一词之词义,纠正对于该词之误释;2.根据词义起源和词义引申,把该词词义分成两大类:悬挂义和摇摆义及其变体;3.揭示该词的来源:从汉代“锒铛”一词独立出来的动词,并形成了动词词义。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     
刘绍义 《中华魂》2013,(16):50-51
"章"、"竟"原是一家亲 "章"、"竟"这两个字,都有一个音乐的"音"字,说明这两个字都与音乐有关,所以我们在口头介绍"章"的结构时,为了怕它与也是姓氏的同音字"张"字混淆,常常说"立""早"章是不对的,应该说"音""十"章才对。  相似文献   

14.
禅宗语录和灯录中存在很多由"……"加"汉"字构成的称谓语,其口语色彩极为浓重,并具有一定的褒贬含义。"汉"作为一个词义实体独立存在时,它代指的是一个泛化的概念;而当它消除其独立特性进入"××汉"结构时,它完成的却是对修饰性称谓语的强调,而并非是一个尚未完全虚化的语助。  相似文献   

15.
或以为《文选·赋》"物色"类包括草木赋。此说似是而非。误解或由三个原因所致:未辨明"物色"之词义;《文选·赋》有"物色"类而无"草木"类;以为《文选序》与《文选》二者所涉赋类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文选·赋》"物色"类不含草木赋。从南朝"物色"词义看,"物色"类不含草木赋;《文选·赋》不立"草木"类,非"物色"类包含了草木赋,是先梁草木赋无昭明认可的好作品;《文选序》与《文选》二者所涉赋类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选取《千金翼方校释》中存有疑问的校注 ,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勘正 :①不明词义而误释例 ,指出讹误 ,并给予确解 ;②注文正文混淆例 ,指出讹误 ,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17.
"宰予昼寝"一语源自《论语》,后学解经及讨论中对"昼寝"词义理解各异,要之有五:昼眠说;画寝说;昼居内寝说;昼御说;午睡说等。分析"昼寝"词义的构词理据,联系当时君子士人的习学之风,结合文本《论语》等相关内容,"宰予昼寝"当为"昼日寝寐",即"白天睡觉"。"昼寝"一词发展至隋唐,产生"午睡"义。  相似文献   

18.
词的同一性是分析反训问题的关键。应该从理论上区分语言和言语,把词义理解为语言系统中客观的、概括的、稳定的意义,而不是在具体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临时性的意义;词是共时态的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词义是共时态词义系统的产物,词义的形成受词义彼此之间关系的制约,不能混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应该把作为书写符号的字与这个字所代表的词语区别开来,不能以字为单位来解释反训现象;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系统性,反训现象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类比;词义的发展变化也是有理据的,词义引申不可能产生反义。所以,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反训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古今字是传统文字学领域的术语,是探求汉字字形分歧现象的,属于文字学研究的范畴。同源字是词义学领域的术语,是以声音为线索探求词源的,属语义学研究的范畴。但是,尽管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存在着差异,但二者在语音和词义的分析上又往往存在着共同点。也就是说一组古今字之间往往是同源字关系,而一组同源字  相似文献   

20.
东乡语里有"■"一词其义为"鸽子",中古蒙古语里有"kkriɡen"一词其义为"鹁鸽"。我们从词义和语音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以后,这两个词不仅语义上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语音上有严格对应。因此我们认为东乡语"■"一词的中古原形就是中古蒙古语的"kkriɡen"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