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专家问卷法,设计了高校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在创业活动活跃的上海,面向不同类型高校的大三与大四学生进行发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了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创业知识薄弱;学生对创业教育评价普遍不高,创业教育有待落实与细化;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趋同,未见显著差异。高校创业教育应瞄准学生反映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具体包括:纠正创业教育观念误区,实现创业教育从"活动"向"教育"的整体性转变;不同类型高校区分目标定位,构建适合国情和校情的创业教育模式;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可从大学生、家庭、高校、社会四个角度分析和研究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即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转变家长传统认识与教育观念、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根据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构建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这一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过程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就业难问题的日益显现,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发展创业观念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视作大学生多元化就业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探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为创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岗位竞争者的主要组成部分,贯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必须在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文章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深化高校创业教育的诸多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创业教育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了解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认真探索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将成为当前高校就业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有可能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评价问题。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某高校为例对其创业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找出该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改善策略。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大胆地自主面向现代服务业进行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公益理念为导向,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是近年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大学生公益创业在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机制、拓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推动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面临着公益创业环境建设薄弱、人才培养支持不够、创业就业能力不足以及可持续发展动力缺乏等问题。构建系统化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提供实践服务和资本支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培养等是解决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高校的角度,研究和设计了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宗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方法、培养过程和组织保证等方面的研究,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单一的谋职教育体制,以及变高校一元谋职教育体系为二元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刚刚起步,面临着诸多问题。解决就业瓶颈,发展创业教育,必须从师资建设、培养体系、实践平台三个方面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提升广东高校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以创新创业为中心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必须改革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结构,提升创新与创业测评权重;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通过改革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疑使之雪上加霜。高校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现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创业能力薄弱的原因,进而提出要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必须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将对大学生竞争力的提升及就业率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是创业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创业既认同又迷茫,处在矛盾的两难抉择中.为此,学校、社会应该在创业技能、创业心理、创业机制、创业平台设计、创业政策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反应,切实加强创业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拓展大学生创业空间,为大学生营造一种生机盎然的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以创业带动就业——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生问题的重要一点就是就业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力军的高校大学生,其就业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其成为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开创性人才。这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大学生自我成才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5.
"4成大学生有自主创业想法,6成大学生认为创业氛围较好;在有创业打算的大学生中,近7成打算创业的方向为新兴领域,以面向新科技、新业态的创业项目为主。"这是2020年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查报告所显示的数据。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这一次,有自主创业想法大学生的比重提高了10.6个百分点,涨幅不小。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创业时代",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实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鼓励并教会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深化女子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女生"四自精神"、缓解就业压力等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应面向创业型经济,结合女大学生创业的特征完善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女生的创新精神与科技创业技能,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体验式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17.
作者基于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结合云南高校情况设计了云南高校创业教育调查问卷,面向各高校负责创业教育的团委教师发放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描述了云南高校在创业教育组织领导、教师队伍、教学组织、创业实践、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对创业教育正确理念的传播、以市场营销观念来指导创业教育工作、以全面质量管理中持续改进的工作方法来完善创业教育工作等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创业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创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国际教育理念,已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定位不准、学科体系不系统和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中,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建立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大学生应改变传统就业观念,重视对自身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勇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大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观念落后,脱离现实,综合素质不高,实践经验缺乏,获取风险投资的不足以及创业政策、体制环境欠佳等。加快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是:加强创业理论研究,引导树立大的创业观,推行弹性教学机制和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强化就业创业指导,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中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当前大学生创业中存在观念不新,经验不足;创业知识匮乏,创业教育缺乏指导性;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关注和信任不够等问题。以上海的有益尝试为例,分析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并提出当前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