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但法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至今在我国尚属空白。而事实上 ,法学与美学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法蕴涵着美的因素 ,体现出美的内容和价值。从法的内容中所蕴涵并体现出的正义、崇高、和谐、真善、力量等美学价值。法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 ,对于法学和美学的学科体系的完善或建立一个新的学科 (法美学 )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 ,有助于克服、消除人们在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以及法的监督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公司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学界的首要任务就是从法理学和法哲学的视角对公司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产生及其正当性进行厘清。从市民社会立法角度来看,公司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产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市民社会造法运动;从法学研究的范式转换角度解读,公司社会责任标准的产生是跨国劳动法范式的勃兴。  相似文献   

3.
关于政治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法在我国是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学门美素有争议。文章从辨析政治的基本概念开始,结合法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确立政治法的地位、加紧政治立法的意义;同时认为,在政治法研究中务必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法学思潮的兴起标志着当代法哲学思维的一次重大转向,它主张视角多元和反本质主义,不承认法律具有固定的含义和本质,认为法律的普遍性是虚拟的宏观话语,反对普适主义的超验法律观。从价值的观点看,后现代法学采取一种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方式来界定正义,强调微观的、具体的、实践的正义,从而对司法活动提出了新的审视。由此,在法治建设中出现了诸如程序本位与正义的冲突,如何向弱势群体运送正义等问题。后现代主义的新思潮有助于我们对以往的正义观进行反思,启发我们给正义标准以现实的人文关怀,以便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从特殊国土区域的角度看,渤海与我国三江源地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都需要专门立法加以特别保护。我国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了海洋环境保护的一般制度,并未充分体现对渤海这个特殊海域的特殊保护。不论是从渤海自身的自然特征,还是从国外治理闭海半闭海的经验来看,都有必要为渤海制定环境保护单行法。  相似文献   

6.
建设“中国可持续发展法学”学科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环境保护、计划生育两项基本国策,以及国际社会和我国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大量立法,为建设可持续发展法学学科奠定了基础;以可持续发展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建设一个包括可持续发展法学原理、环境法、资源法、人口法等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法学学科,是法学工作者的历史机遇和责任  相似文献   

7.
法律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讨论了当代西方法律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特点。在简要介绍从孔德的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之后,重点分析了纯粹法学的演变、与新康德主义的直接联系及其代表人物凯尔森对法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贡献,并讨论了哈特分析法学的主要方法论特色,指出法律实证主义在区别事实与价值、实在法与自然法或正义理论、法律研究对象是作为法律事实的规范以及逻辑形式分析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及其对东方社会立法和法学变革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的法律。环境法学是一个新兴的法学分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环境立法和环境法学研究工作。本文拟就《环境保护法》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四化,造福人民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法制观念,全面贯彻执行这一重要法律等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使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问题,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的直接结果。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目前我国许多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浅绿色”阶段。美国环境正义运动以及随之而发生的环境观念变化揭示,我国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应当尽快地从“浅绿”走向“深绿”,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环境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的法律。环境法学是一个新兴的法学分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环境立法和环境法学研究工作。本文拟就《环境保护法》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四化,造福人民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法制观念,全面贯彻执行这一重要法律等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我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就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国家保护环境的法律。那么,什么是环境?这是我们研究环境保  相似文献   

11.
新《环境保护法》施行以来,我国环境法学研究进展显著。学者紧扣当代环境法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著书立说,重视对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后评估,深入、细致地研讨环境治理、环境司法等论题,聚焦环境权、环境义务等基础理论问题,展开持久而深刻的学术争鸣,并且注重对学科方法论的自省,体现了环境法学研究共同体的理论自觉与学术贡献。法学界倾听社会发展的足音,以理论研究成果助力环境法治建设,使得新《环境保护法》成为全社会环境法治交响曲的开场鼓。  相似文献   

12.
闭海或半闭海特殊的地理特征决定了人类应该更加重视在该区域的环境保护。近年来,全球合作、双边合作保护闭海或半闭海区域海洋环境的弊端日益凸显,闭海或半闭海制度为创新此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提供了理论来源与实践路径。世界各国在闭海或半闭海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合作中主要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立法模式,这三种立法模式为推动南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合作的发展、促进培育成熟的南海海洋环境科学认知共同体、选择符合南海海洋环境保护合作的立法模式以及我国在南海地区发挥区域大国的主导作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法学是正义之学。然而何为正义?正义的标准是什么?正是由于正义的标准缺乏严格的实证性和易变性,所有法学理论,不管赞成还是反对以正义作为法的评价标准或法与正义的关系,都得以正义为出发点,来构筑其理论体系。因此,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超验正义衍生了西方法理学,西方法理学中的所有不同观点均可从超验正义出发求得其思想渊源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海洋法为主体的国际法律框架,考察相关国际法律规则的张力与维度,对北极航道环境保护国际立法予以前瞻性分析,是本文写作主旨。通过梳理海洋环境保护国际立法中与北极航道直接相关或具有启示意义的国际法律规则,不难看出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发展的趋势和逐渐强化的立法理念。就北极航道环境保护做出专门规定,是海洋环境保护国际立法进一步发展的应有之义。专门规定应当建立在已有国际法律规则的基础之上,将现行国际法的相关规定作为法律渊源,并针对北极海域的特殊性,以特别协议的形式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的目是“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将该法有关目的的规定和同期世界主要国家的环境立法对立法目的的规定相比,在本质上其实还停留于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我国的环境立法应定位为彻底坚持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正义为根本,以维护环境利益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伦理支持,最终确立“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环境保护立法的终极目的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为法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为判断行政法权利正义和构建行政法权利正义制度提供了标准、原则和理论支持。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行政权利正义以法哲学的方式,通过探讨行政法权利正义的特点、原则与建构,提高对行政法权利制度的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规范、控制行政权力,实现行政法权利正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民事诉讼法学60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60年的民事诉讼法学在立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的过程中,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应当为民事诉讼立法的不断完善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论证;应当进一步拓展与创新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完善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方法体系,为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的程序正义理念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加提高民事诉讼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8.
立法哲学是以“应然”立法为中心,探寻立法“正当性”的一门法学新兴学科.立法哲学的学科体系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四部分构成.开展立法哲学的研究对于拓展立法学的研究领域、推动立法学的研究转向和丰富立法学的学科体系都具有着重要意义.立法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思辨(哲学)方法、实证(经验)方法和反思(批判)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军事法价值理论是军事法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不仅牵涉了军事法的概念、定位、原则、体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军事法学的未来走向。文中试图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从军事立法、军事司法以及依法治军理念等方面探索正义价值在军事法体系构建中的内涵和地位,解决军事法在调和军事与法的价值冲突中如何明确自身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为法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重要的行政法哲学方法论,既行政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为我国行政法理论研究、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与行政审判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