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艺谋电影通过改编文学作品,取得了很大成绩,成就了自己的电影神话。但是他的电影在艺术上形成了一个窠臼,难以突破自我,实现超越。诸如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电影的影像造型都逐渐远离曾经倚重的文学,并且呈现出两种极端化倾向:过分突出的影像风格,过于浓重的形式主义;逐渐匮乏的文学气质,逐步缺失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电影因为长时期游离于“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而被严厉批评,所以,追求现代意识和文学深度,也就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努力探索的方向。受好莱坞影响而兴起的早期言情片,正是中国电影在这一方面最初开始的艺术探索,具有重要的电影史价值和意义。在此借鉴和探索过程中,早期言情片透过哀情、爱情、艳情描写社会人生,注重人物的性格描写和情感表现,促使中国电影趋向“现代”、内涵“文学”,逐渐与“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发生关联;而言情片强调“影戏之要素为美也”,使导演、表演和摄影注重影像画面的审美创造,又加强了早期电影趋向“现代”、内涵“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图像时代主要代表之一的电影,因其可视的影像对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文学的倾轧和替代而引发了一场艺术的革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它以强大的生命力冲击着文学阅读的同时,电影自身的审美转向也正在悄然来临.如果说,传统电影的图像是为了叙事的需要,而现在,图像已成为电影的中心.观赏性、愉悦性的影像奇观成为电影的主要追求.但是,图像的独裁无论走多远,也不应该离开精神的家园.如何走出影像的误区和图像的霸权,给予观众深情地看的影像并引导观众深情地看,是中国电影文化寻求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4.
对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的评价,已成为中国新文学评价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仅从传播方式而言,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新时期电影。张艺谋认为第五代导演的成功与新时期的文学繁荣分不开,正是中国新时期文学成就了新时期电影。实质上,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历文学现代化洗礼后已逐渐进入成熟期,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然而,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价值取向的茫然与混乱中,导致无法建立起公正的文学与电影评价系统和体系。只有冷静分析中国新时期电影和文学,才能真正发现新时期电影和文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色·戒》是张爱玲独特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重要的华语影片。从文学到电影改编,显示了张爱玲对人性的独到见识,也表现了李安擅长的电影艺术。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色·戒》中怀旧的情怀和真实的人性、细节和玄机的铺陈等都吸引了读者和观众,实现了文学传播与影视传播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对影像的理解是电影艺术研究逐渐由客体影像研究向主体受众研究转变的过程,其对电影受众的窥视审美体验的重视是一种辩证的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将银幕隐喻为"镜子"阐释了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机制,而其对电影———"梦"的理解更成为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发生的关键。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是受众以窥视为心理基础,以认同为心理机制的重要观影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7.
影像技术革新、青年反文化运动和作者电影理论是欧美现代电影运动的三大关键动力:摄影及录音设备的轻便化使影像创作能够表现更现实、更复杂的社会生活;青年反文化运动标志着战后青年一代已成长为独立的文化力量,他们推动着电影美学观念全面革新;作者电影理论有效地提升了电影导演的艺术家身份,进而推动了电影创作体系的发展与革命。在这三大动力的推动下,电影逐渐成为公众视野中具有社会价值的现代艺术形式,并成为当代文艺精神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具有微时长、微周期、微投入、微传播特征的微电影,是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乐的互联网与电影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探索,并以其显而易见的优势逐渐成为时下新的文化潮流。微电影独特的影像制作模式、创作准则、影像修辞手法、传播媒介、观影方式、受众群体等改写了传统的“电影”概念,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电影关学观念的改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微电影还以其“微言大义”切入当下社会的“微现实”,关注被主流叙事所放逐、被宏大历史所忽视或过滤的问题,成为一种作者式影像的民间书写。  相似文献   

9.
叙事风格只是导演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电影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张艺谋在嬗变中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向影像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社会片创作,在题材主题、形式结构、镜头影像等方面都受到好莱坞社会片的深刻影响。其情节内涵,同样是描写现实黑暗以抉发社会之罪恶,在男女婚恋描写中去揭示社会问题,从儿童视角去表现社会人生之艰难。社会片的形式结构具有文学的意味和深远的寓意,透过情节去体现生命和意义,以及打破大团圆模式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电影的文学深度和现代意识。而社会片的"实不啻现代社会之写真",又在导演、表演和影像呈现等方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在电子媒介扩张和纸质媒介相对萎缩的大背景下,电影、电视与文学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电影、电视不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而且开始将其媒介产品和表达方式输出到文学领域。不论是从影视剧本到小说的写作流程、从影像叙事到文学写作的趋同,还是从影视产业链衍生出影视同期书来看,影视在这些传播活动中都是信息发布者,占有主导地位,而文学则因成为信息接受者而具有了次生性。这改变了以往从文学到影视的单向传播模式。这种角色和地位的转换是在影视与文学之间媒介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并加快了这一媒介权力重构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电影作品叙事风格的嬗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风格是指导演所使用的使影片文本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特色的艺术方法的倾向性.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电影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张艺谋在变中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影像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摘要: 从“跨媒介”的理论视野看,电影叙事已不再是单纯的、严格的、传统的银幕影像叙事,而是包容横跨了电视电影——荧屏影像、手机电影(包括电脑网络电影)——显示屏影像等多种媒体介质的影像叙事。银幕影像、荧屏影像与显示屏影像三种影像形态各自具有的媒介特征与不同的叙事偏重,表明着电影叙事载体的流变和电影叙事格局的分化,意味着当下的电影叙事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纯走向复杂,正渐次形成多种叙事形态共存的发展态势和多层次竞争互补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5.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或主观能力,具体到电影,则是为电影创造新意义的一种精神能力。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关涉电影理论的两个命题:一是电影如何看,即如何想象;二是电影如何影响观众或观众如何看电影,即如何想象电影。在第一个层面,从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灵的类比便已出现,想象力作为人类心灵的隐秘机制成为阐释电影媒介之本体与效果的重要维度;在第二个层面,相比文学等其他艺术媒介,电影因与意识的同构性以及影像的具象性常常被批评为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走向抽象性、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电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幻想类电影,是在影像内容与表达形式层面进行变革,以提高观众的想象力参与程度。数字时代愈发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及观影与电影消费的新方式,推动电影受众由观看者变为协作者、产消者,为观众积极发挥想象力,即完成一种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中国电影改编掀起了着浓郁的古典风,通过对封建王朝语境下的英雄形象进行艺术赋魅,不断构形宫廷秘史和武侠江湖的审美世界。这种指向古代传统文化时空的影像再叙述隐含着还原、反思、消费历史的多元话语诉求,美轮美奂的影像奇观在放大原著文字叙述的想象世界的同时,也容易消解文学描绘关于历史的庞杂书写和深度反思,并且在大众文化的催生下,消费历史的倾向更易于旁逸斜出,挤压着还原和反思历史的艺术脉动。改编电影的古典风需要充分借鉴其文学原作的思想艺术表达优势,加强影像包装与内在情韵的结合,通过再叙事搭建既通向历史又观照现实的时空舞台,促进古装题材影片的改编再生产。  相似文献   

17.
以诗歌为原创诗学的东方文学文化影响并创造了中国电影中的空间之美,影片插曲和固定长镜头的运用往往延缓甚至中止时间轴,从而加强空间轴的呈现。同时,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意象、意境、并置、对比、对称也常常在影片中出现,使得中国电影呈现出独特的国别(区域)影像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旧市民电影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左翼电影为代表的新电影出现之前中国电影主流的唯一代表,其文化传统性、道德教化性、低端娱乐性以及社会批判立场的保守性等方面的特征和体现,使得它在成为鸳鸯蝴蝶派文学电子影像版的同时,又是后来一切新电影形态生发和各自前行的基础。前两年才向民众公映的《银幕艳史》再一次证明,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出品的这部无声片是旧市民电影行列中的又一个新证据。  相似文献   

19.
旧市民电影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左翼电影为代表的新电影出现之前中国电影主流的唯一代表,其文化传统性、道德教化性、低端娱乐性以及社会批判立场的保守性等方面的特征和体现,使得它在成为鸳鸯蝴蝶派文学电子影像版的同时,又是后来一切新电影形态生发和各自前行的基础。前两年才向民众公映的《银幕艳史》再一次证明,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出品的这部无声片是旧市民电影行列中的又一个新证据。  相似文献   

20.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或主观能力,具体到电影,则是为电影创造新意义的一种精神能力。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关涉电影理论的两个命题:一是电影如何看,即如何想象;二是电影如何影响观众或观众如何看电影,即如何想象电影。在第一个层面,从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灵的类比便已出现,想象力作为人类心灵的隐秘机制成为阐释电影媒介之本体与效果的重要维度;在第二个层面,相比文学等其他艺术媒介,电影因与意识的同构性以及影像的具象性常常被批评为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走向抽象性、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电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幻想类电影,是在影像内容与表达形式层面进行变革,以提高观众的想象力参与程度。数字时代愈发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及观影与电影消费的新方式,推动电影受众由观看者变为协作者、产消者,为观众积极发挥想象力,即完成一种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