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普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但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军事利益,美国统一军事司法典、国防部法令、美国军方的条令对军人言论自由施加严格限制。如禁止教唆犯罪、禁止侮辱性言论、禁止伪造公文、禁止挑衅性言词、禁止伪证等。美国对军人言论自由的限制主要是为了保障资本主义国家利益和军事利益,保持军队所谓中立,保证军队纪律,维护军人风度。  相似文献   

2.
美军开展预防犯罪工作的理念最初以西欧与英国军队为模板,随着美军在独立和世界大战期间预防犯罪工作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维护军事法益和落实军事专业主义为其开展预防犯罪工作的核心理念.并以此核心理念进而维护军事利益、军事秩序及保障军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美国2015年新《国家军事战略》分析了其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及其影响因素、军事能力及其面临的挑战,界定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与主要军事目标,同时就美军的应对之策与未来战备能力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它是对奥巴马政府新军事战略思想的一种继承与更新,同时反映出美国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全球领导地位时的危机感。这份报告深受二战后所形成的美国战略文化与安全观念的影响,对当前美国与其他大国关系的改善与推进并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军事刑法属于特别刑法,其与普通刑法的界限长期以来有军事犯主义、军人犯主义、并重主义和双重主义之争。立足于我国的军事法传统、宪法体制和刑法机能发挥的需要,我国宜采取双重主义的立场,将军事犯罪限制在军人实施的违背军事职责、侵犯军事利益的犯罪范围内。目前,我国军事刑法是与普通刑法合编在一部统一刑法典之中。然而,这种合编模式既不利于厘清军事刑法与普通刑法的关系,也不利于军事法益的保障和军人权益的保护,忽视了军事活动的极端特殊性对军事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影响。未来我国如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治体系,应当以独立化的模式构建双重主义限制下的军事刑法典。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美国与印度尼西亚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关系。1991年帝力事件后,美国政府行政部门在国会的压力下中止了对印度尼西亚的军事援助。1999年8月东帝汶公投独立后,印度尼西亚军方及其支持的民兵对东帝汶进行了攻击,美国国会对两国军事关系进一步作出限制,两国军事关系跌入低谷。“9·11”事件后,随着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及力量平衡的微妙变化,美国政府行政部门积极推动恢复两国的军事关系,在印度尼西亚有巨大利益的美国大公司和印度尼西亚政府也都积极游说美国政府行政部门和国会。这些因素促使两国军事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美国全面恢复了对印度尼西亚的军事援助。  相似文献   

6.
1865-1900年是美国军事发展的转折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军队完成了职业化建设;建立了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开展了军事理论和科研工作;改革了人事制度;建立了国民警卫队和远洋海军.军队在国家内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建立了海外作战体制,为海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 ,在经济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 ,对国家军事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 :改变了对待军人的传统观念 ;产生了辛亥革命的主力 ;培植了北洋军阀集团。此次改革 ,有其超前性、进步性 ,但亦具有落后性、反动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世界上消费石油最多的国家 ,石油安全战略是美国维护其国家利益的一项重要战略 ,美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石油外交。非洲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是美国全球石油战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石油供应地 ;同时 ,近年来非洲的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因此 ,非洲也是美国推行“石油外交”的重点地区之一。美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推行的石油外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根本上讲 ,是为了美国自身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9.
信息霸权的国际政治学思考--兼论美国的信息霸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霸权是指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如制网权)妨碍、限制或压制他国对信息的自主动用,以谋求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利益.信息霸权巩固了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数字鸿沟则对发展中国家维护信息主权形成强烈冲击.构建信息时代的信息主权和国家安全屏障要有战略眼光,既要及时维护国家利益,又要有长期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作为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国防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加强国防教育的原则、目标以及措施等必须服从服务于军事斗争准备这一重大任务,充分发挥其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卡尔霍恩系统地提出了"海军第一"的军事思想,把海军建设放在军事建设的首位。他全面论述了"可扩大的军队"的思想并制定了相关计划,要求对民兵加强训练,加强美国的战备工作。他在任期内对美国的军事体制进行了多项改革,促进了军队的职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肖欢 《国际论坛》2012,(5):26-29,80
近年来,美国与新西兰的军事关系在两国关系总体回暖的环境下得到了恢复和加强,这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美国和新西兰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和安全利益,加强了双方的军事交流与合作,这将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力量格局和中国与新西兰军事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伦纳德·伍德认为:美国必须为未来战争做好准备,实行国民经济总动员,建立公民军队、平民军事教育体系和预备役军官。他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总参谋部的效率,改革后勤,改组国民警卫队,改革军队编制,开展“普拉茨堡运动”,颁布1916年《国防法》和《扩军法》,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4.
张功 《南都学坛》2008,28(5):1-5
汉代军事犯罪包括反叛、降敌、不按规定值勤、军用物资管理不善、破坏作战秩序、违犯国家兵役制度和军功赏罚规定等类型。汉代军事犯罪的主要特点是汉律采取从严惩罚的原则、犯罪类型上武装叛乱多、惩罚上入财赎罪的原则、立法上与《唐律疏议》的原则一致。汉代通过严惩危害国防安全和作战秩序、违犯军用物资装备管理规定、军队管理和兵役制度的军事犯罪,控制和减少了损害国家军事利益的行为,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对敌作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北极战略价值和治理挑战的考虑,奥巴马政府制定了北极战略。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获取北极事务的主导性话语权,强化对北极治理的关键性影响力,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其战略利益体现在保障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领土安全等方面;战略坚持“和平利用、技术先行、创新制度、上下联手”的行动原则,并在经济、军事、外交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行动措施,指明了今后的行动方向。北极战略的未来成效,取决于美国的国家能力、合作意愿、大国博弈以及全球治理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在冷战后的今天 ,美国把争取对全球的领导、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未来的世界秩序 ,维护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的一超地位当做自己的国家利益 ,这就是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对外政策的这种新变化和新调整 ,反映了新的国际形势下美国国家利益的新界定、新追求 ,具有极大的进攻性和扩张性。“9·11事件”对于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来讲 ,是一个“塞翁失马”般的难得契机 ,而反恐则是其实现单极世界目标的重要一步 ,即美国正借反恐之名 ,行统治世界之实 ,而由此带来的必将是全球安全格局失衡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军事、经济和政治三方面来研究。军事上承担了在多个战场抗击法西斯军队的重任,美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经济上,向盟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美国是反法西斯阵营的大后方和"兵工厂";政治上,参与创建反法西斯同盟,维护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美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创建者和盟国团结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8.
美军非洲司令部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产物,承载着重塑美国非洲战略的任务,服务于美国的安全、能源和外交政策。非洲司令部的生存环境是困扰美国政府和美军事当局的难题。美国国内对非洲司令部存在的价值及运作方式的疑虑,非洲众多国家的反感与排斥乃至国际社会的担忧,对非洲司令部的有效运作构成重大挑战。中美两国在非洲利益共性的存在,为中国借鉴美国非洲战略之得失提供了可能。尊重非洲国家的利益与需求,慎重考虑在非洲的军事存在,是巩固和强化中非关系的重要手段。加深对非洲国家的理解,汲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增强我国的竞争力,是保护中国在非洲利益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正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美国军事人员和大量的美国军事援助物资涌入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军服也渐渐摆脱日军的影响,而美军的影响从方方面面日益渗透到国民党军队中。从军服及军衔、符号的逐渐美式,到大量扩军后军装生产跟不上扩军速度,国民党军队只好将部分美国剩余军装稍加改动就发放部队。弄的军队中不中、美不美。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对军队的服装样式进行了统一设计。礼服沿用1936年的设计,将肩章军衔  相似文献   

20.
军正为军队中专管司法的官员。军正制度出现在春秋末期,至汉代全面确立。当时中央南北军和将军幕府中皆设军正之职,因其地位特殊,执法权限大,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法规的执行,维护了军队的法律秩序。军正制度的成功实施,对后世的军队建设影响深远,为今天军事司法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