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越 《学术研究》2006,(1):109-113
近代中国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对中国现代化途径的探索,一直是与救亡图强的爱国主题密切相关的。从“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论到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从器物、制度层次到思想文化领域,对西方的学习范围逐步扩大,对西方工业文明所形成的现代化的认识逐渐加深。以求强求富、民族振兴为主题,有识之士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刘润 《中州学刊》2023,(6):13-19
发端于西方宗教文化和自由资本主义信仰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并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唯一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证明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兼容性,也解构了迄今为止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要求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引领,超越了一直以来被西方奉为市场经济圭臬的个人本位价值观,打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价值中立”说和资本主义一元文化阐释,为重构现代市场经济话语体系、以社会主义文明引领市场经济伦理走向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小农经济:理论与实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伏明 《天府新论》2006,25(1):58-62
长期以来,基于西方世界的发展经验以及建立在这种经验之上的种种经济学理论认为,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不能走向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种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中国并不是西方世界,没有理由预先假定其历史发展经验的普适性。中国的小农并没有阻碍商品市场经济的扩张,他们是推动商品市场经济扩张的强大动力,而不是市场经济扩张的阻力。事实上,充分发挥小农经济的活力,能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追求,实质上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此学习中,我们不仅要看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更应该在深层认真对待作为其根基和背景的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与近代发端于西方的现代化运动,亦即以科学和民主为代表的世俗化运动,并不构成简单的冲突和不相容关系,作为价值形态的基督教,与作为工具形态的科学和民主,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并且,从根本上,基督教信仰恰恰构成了现代化进程的深层背景与基本动力和根据。  相似文献   

5.
明清闭关自守政策:理论与实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经济政策,使得中国坐失良机,不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只不过是预先认可了西方世界经验的普适性而已,并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实际上,由于当时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极小,即使政府奉行积极的对外经济政策,也不可能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况且,由于政府不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很大利益,它也没有动力采取措施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认定明清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不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不是历史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新工业化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新工业化建设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求,这就进一步决定了开拓和实现新工业化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科学地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是保持党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开拓和实现中国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应对“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回答,是保持党的强大生命力和实现党的崇高理想的根本要求。同时,中国的新工业化建设也决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组织和领导。  相似文献   

7.
当前,分析任何中国现实经济运行问题,都离不开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腾飞阶段并即将基本实现这一大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多数的中国人富裕起来,享受到现代高品质的生活,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但在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前期,必然会出现市场价格普遍上涨趋势。经济学研究必须准确地认识到,中国工业化腾飞时期的价格调整不是通货膨胀。中国在由基本实现工业化走向全面实现工业化的过渡期间,不仅需要大步迈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也需要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之后,争取民族独立和走向现代化,构成了近代中国最紧迫的两大任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文化角度观照,正是一个中西文化剧烈冲撞,本土文化重构,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是从传统的思想武器库里寻找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而是从西方思想武器库中寻找。起初他们对汹涌而至的西方文化,不分良美,一律接纳,并至少在形式上与传统决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包括陈独秀、李大别、毛泽东、挥代英等最先进的中国人,在反复推求比较后,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科学武器。挥代英作为我党…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精神与人自身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自身现代化最本质的体现是精神领域的现代化。科学精神作为近现代西方理性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不仅催生了人的启蒙,而且与人的自身现代化相契合。中国人走向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然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巨大惯性和物性科技的过度张扬都妨碍了中国文化对科学精神的吸摄。因而也阻滞了中国人自身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蔺子荣 《文史哲》2001,39(1):55-60
目前经济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简单化、表面化 ,二是越来越不重视对思想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学习和借鉴。要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必须端正学风 ,从方法论上真正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 ,在经济学的现代化、科学化的实现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研究和汲取 ,以实现经济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现代化发展路径开始在中国演绎之后,中国乡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传统民间信仰则被视为"迷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治意识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替代了民间信仰,曾使其一度中断。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权力渐渐退出民众的信仰场域时,传统民间信仰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农村开始复兴,而且愈演愈烈,并展现出与现代化相容的特质。因此,本文认为反思现代化理论本身的逻辑比单纯地判断中国民间信仰是否对现代化有利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我国在新世纪头 2 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 ,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其核心就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 ,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 ,实现我们的工业化目标。与西方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都经历了艰苦历程,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各具特点,没有固定模式。西方的现代化是内生的,是自我冲突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是外力推动的,但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现代化的过程都是自我挑战、批判扬弃、吐故纳新、浴火重生的过程;是血与火碰撞、心灵历练和民族意志的展现;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一定的技术、经济、环境条件和思想力量下促成的社会发展进程。在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新时代,总结历史经验,深刻认识现代化的挑战,对比借鉴世界不同文明发展的成就,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东西文化观,是西方以物质文化至上的强权霸道文化与东方以伦理道德至上的德行王道文化相互对立的文化观。在空间上,是指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和以中国、日本为中心的东方。在时间上,早期以学习西方科学和民主为主旨,中期以学习日本经验为要务,晚期以弘扬中国王道文化为重任。在文化选择上,坚持以中国革命和中国发展为原则,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价值取向上,认为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化,才是民族走向独立,国家走向富强,世界走向和平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东方乌托邦——近代南通》一书用现代化分析框架,全面呈现近代南通发展进程,强调工业化与多元开放的文化品质是南通早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同时指出南通以工业化带动圈地运动及农村对工业化支撑的发展道路与西方工业革命并无二致。通过比对张謇与日本近代产业之父涩泽荣一的人生经历、实业思想、企业理念,折射出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以及两国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巨大反差,解释了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发展之路的终极缘由;通过比较近代中国商埠城市可以看到,正是大生资本集团的多元化经济形态,才成就了一个能向纵深发展、城市规划与功能合一的近代南通。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农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社会主义的中国脱胎于农业经济占支配地位的封建王朝,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经历“恢复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工商业——实现农业初步现代化——实现工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等阶段。实现农业初步现代化,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文化教育,建立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大力整顿农业基层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变革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近代以来虽历经冲击,但其影响至今仍不绝如缕,成为中国走向全面 现代化的深层障碍。本文在对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演变作—历史反思的基础上,从政治制度建构、文化 启蒙、商品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久化的科学评价等若干方面,提出了实现传统 政治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和转换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8.
课题组 《河北学刊》2002,22(3):81-83
科技革命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认识和处理此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科学和信仰的关系,摆正它们的位置。科学和信仰既相互依赖又相反相成。推动社会进步需要科学也需要信仰。正确信仰规定科学理性的价值目标和方法的选择。发挥信仰应有的作用,有助于克服科技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三重超越:理论上,西方现代性以理性哲学为主导,但它最终走向工具理性并受制于资本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超越了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实践上,西方现代性的政治实践所推崇的民主是一种形式民主,其经济实践所坚持的自由市场经济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文化实践倡导的普世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渗透,而中国式现代化以政治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价值上,西方现代性所追求的普世价值最终带来的是世界和平秩序的破坏,而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在价值维度上超越了西方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周宁  宁宁 《江淮论坛》2005,3(6):81-84
近代西方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主义精神,推翻中世纪神学信仰,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但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又使这种解放走向了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