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减少交易成本的经济制度。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模式,其特征是国家和市场的结合。如果说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国家干预则是一只看得见的手,为了实现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达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均衡发展的目标,这两只手缺一不可,关键是如何正确的把两只手有机结合起来。为了促进市场机制和商品经济的有序运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国家干预显得越发重要,本文旨在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模式,就中国经济运行现状,谈谈政府如何通过干预发挥其职能。  一…  相似文献   

2.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如何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是我们每个县级主要负责干部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县级领导干部努力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市场经济理论的启示有近几年实践的摸索,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领导好县域经济工作,必须努力学会运用“两只手”,即既要善于驾驭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又要积极稳妥地用好政府指导和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两手并用有机结合,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一、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学会驾驭“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3.
一、“看得见的手”范式的悖论  “看得见的手”在经济学中一般被认为是在 2 0世纪 30年代作为弥补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缺陷而出现的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的凯恩斯宏观财政政策。“看得见的手”在当时解决极为严峻的失业问题时效果显著。有效需求不足是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在凯恩斯看来 ,有效需求不足是由心理消费倾向、心理灵活偏好和心理上资产收益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造成的 ,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消费与投资增长 ,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缺陷导致的失业就会得到消除。凯恩斯的这一经济思想在以后的…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世界的商品贸易、资本投资和技术转让等各种国际经济活动中,虽然有各国政府政策干预的影响,但总的说来,某商品之所以会从甲国流向乙国,另一商品之所以又会从乙国流向甲国,是“比较成本”的经济规律在发生作用,它象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国际分工、商品生产和国际贸易的流向和规模。 “比较成本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来的,认为参加交换的国家只要各自用自己生产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制度、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典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都认为,政府是一只对资源进行配置看得见的手,市场是一只对资源进行配置看不见的手。这两只一明一暗的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控制。依照这种理论,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政权几乎.成了唯一的资源配置主体,市场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权不再是垄断性的资源配置主体,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大,两者各行其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那么,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或在政府和市场失灵的时候,是否还存在着别的什么资源配置方式?我们想知道的是,在…  相似文献   

6.
一、按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而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必须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1929—1933年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大萧条,彻底宣告了“市场万能”神话的破灭和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时代的结束。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都先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借助于政府“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不足。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现代已不复存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7.
经济运作中的第三种调节李洪君人们公认,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发地调节各种经济关系和各方利益,也存在着一只强有力的“有形的手”以其至上的不可抗拒的“裁判者”的强制力量,干预、调节某种利益和某种关系,维持市场经济的有序性。以上这两...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市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私人经济的积极性,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同样,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早期作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到现在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国家和市场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经济调节系统,国家介入经济活动必然会对市场机制的发挥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中,围绕着市场是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着哪些缺陷,国家有没有必要介入经济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回顾中国经济改革15年来的历程,人们不难发觉:“放一乱一收一放”的改革循环怪圈一直困扰着改革的推展;某些精心设计的改革到头来会意想不到地变成“强署之末”,甚至在实践中或被扭曲变形或大伤其元气。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配改革,在调节改革推进的时速,在决定改革的“质量”(实效)?目前我国改革正进入一个从“外围”到“体内”的“攻坚阶段”,认真研究这些问题显得极其迫切和重要。一、经济改革的“拉弗曲线”:假想与现实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则,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其独有的魔力调节着商品世界的社会再生产,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10.
我国转型期社会分化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戚攻 《社会科学研究》2003,36(3):98-103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分化 ,其动力机制前期由国家设置 ,后期由市场经济结构与市场机制使然。国家“看得见的手”催生了转型期的原生性社会分化 ,而由市场与社会结构转型两只“看不见的手”促成了转型期的后启性社会分化 ;前者具有被动性、阶段性和无序性 ;后者具有自身动力性并表现出规律性趋势。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 ,因而解读转型期社会分化的社会动力机制 ,是认知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黄旭 《天府新论》2024,(2):1-10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两种生产”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表述可以证明:一是“两种生产”理论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的科学思想;二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应当包括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两个方面;三是血族关系和经济关系对社会制度发挥着“依次支配”的作用,而不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对社会发展起“依次决定作用”;四是在“归根结底”意义上,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而人口生产只是在物质生产不发达的情况下表现为物质生产的特殊形式才能发挥决定作用。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要基于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发展。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正> 一、“重商主义”一词的由来和含义在西欧,“重商主义”一词最早见于亚当·斯密的著作《原富》,是作为“重农主义”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或者说,是作为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而出现的。“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政策,产生于15—17世纪,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早期重商  相似文献   

13.
“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型社会”建设也赋予了金融业全新的历史使命:一是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快金融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不遗余力地推进跨区域发展,率先其他产业实现“金融同城”,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新型的金融服务支撑。因此,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不仅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两型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方小年 《文史哲》2002,1(4):131-135
“半封建”与“半殖民地”两个概念均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简单地认为“半殖民地”仅指国家政治地位的变化 ,“半封建”仅指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二者都是片面的。由此否认半殖民地不是社会经济形态 ,不能用以表述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云南古代曾用贝为币,“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四、四、五进位,一索是八十枚贝子。庄、手、苗、索,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为汉字,常见异写,大体同音。唯有索作“卉”,音并不同。如宣光六年姚安《兴宝寺常住碑》“钱巴三千五百卉”。嘉靖二十七年《临安卫董千户舍丁买房契纸》“议作时价纹银二十四两……每两估时  相似文献   

16.
蕴含着丰富美学内涵的“两山”理论,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的思想”的重要发端,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原则,更是新时代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针对美学经济的系统化分析,旨在打通以“两山”理论为代表的国家关于美的建设方针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建构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路径。“两山”理论孕育的美学经济发展路径是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供需联动的新经济学范式革命,是一场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也是一种以意义为核心、以情感为动力、以人民共同富裕和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推动国家发展的创新型驱动战略。从“‘两山’理论”到“美好生活”,体现了以美学经济驱动发展的中国道路,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的新理论与新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家庭或家族制度作为有别于市场和政府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也影响着海外华商的经济行为。比较海外华商家族企业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目的在于廓清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中国经济转轨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一种经济表象,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福利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表现是原有支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耗尽而形成的经济停滞,而“社会福利陷阱”的主要表现则是政府在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既无法打破造成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有不合理分配体制和利益格局;同时又没能适时增加社会福利和民生投入,从而扩大内需、培育人力资本、促进产业升级.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转型国家,要突破“社会福利陷阱”,政府必须转变角色、职能和治理模式,承担起应有的社会福利责任.中国走出“社会福利陷阱”的过程是走向法治国家和福利社会的过程,这既是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三阶段的第二阶段,也是国家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19.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几国同时发生”(简称“同时论”——笔者),还是“可能首先在一国发生”(简称“一国论”——笔者)的理论,目前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是理论界长期流行的观点,认为马、恩只提出了“同时论”,而没有提出过“一国论”;二是袁亚愚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一文,认为马、恩没有提出过“同时论”,而只提出了“一国论”。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些偏颇,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论”或者“一国论”都是马、恩的观点。十九世纪四十——七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还处在资本主义“自由”发展阶段,不平衡还居于次要地位。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分  相似文献   

20.
“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个口号,由于粉碎了“四人帮”,批判了左倾思想,好几年不大提了。但最近一段时间,有些同志又重提这个口号,好象要完全肯定它,恢复它。对此,人们不能不提出质疑:所谓“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口号,是一个科学的口号吗?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正确发挥政治工作的作用,是有益无害的。所谓“生命线”的涵义是什么? 提出这个口号,其本意是强调政治工作对于经济工作具有保证作用,这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作为一个科学的口号,应该有它确定的涵义,不容许作任意的解释和发挥。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千百次地重复这个口号,却没有人对它下过明确的定义。事实上,这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